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见一件私人收藏未曾著录的铜戈拓片,戈的形制与1982年河南郸城所出“廿二年邞啬夫戈”相同,刻铭格式及行款类型也相同。两件铜戈铭文中“邞”的地望应是今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邞”原属楚,垂沙之战后属魏。戈铭有明显的三晋兵器铭文三级监造特点,形制上阑下侧有明显的齿突,是魏国兵器的典型特征。新见“廿一年邞啬夫戈”的铸造时间是魏襄王21年,郸城县出土的“廿二年邞啬夫戈”的铸造时间是魏襄王22年。  相似文献   

2.
重庆余家坝巴人墓地的发掘收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峡地区考古工作的逐步展开,将大批与巴人有关的遗迹和遗物相继展现在世人面前。开县余家坝战国墓地三次发掘共发现墓葬130余座,形制皆为竖穴土坑,多有木质葬具,随葬品以成套青铜兵器最具特色,其年代上限可能达到战国中期晚段,下限则可能延到汉初年。余家坝墓葬群的发现为了解巴人在这一带活动的情况、巴国发展与消亡的过程以及巴、楚、秦三种文化在这一地区的消长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渠县发现两件青铜铭文戈,一件是巴族铜戈,其上铭文是巴族文字;一件是蜀族铜戈,其上铭文是蜀族文字。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考古的发展,一系列巴人文化遗址被发掘,文化遗物得以面世。湖北长阳香炉石等遗址出土了诸多的巴人甲骨,这不仅对于了解巴人的占卜习俗,深化巴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就是在中国甲骨学上的地位也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5.
龙虎纹鼓座是舒城九里墩墓中的一件特殊的器物.这件龙虎纹鼓座在雕筑、纹饰、铭文、国别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特点,值得研究.通过对龙虎纹鼓座的探讨得出,九里墩墓主是偃姓的贵族,其祖先是很可能是从蔡国迁徙到舒国的.此鼓座应该是在春秋晚期这位舒国的墓主所得的一件钟离国器物.进一步探讨龙虎纹鼓座,对探寻舒国的历史,群舒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聚居在今湘鄂川黔交界地区的土家族是以古代巴人的一支为主体,融合汉、僚等多个民族而形成的单一民族,土家族文化则与巴、汉、僚等多族文化有着天然联系。本文拟就土家族文化与土家族先民巴人文化的关系作总体考察,探讨巴文化对土家族文化的影响和土家族文化发展的特点。一、巴人和土家族“巴”最早见于甲骨文,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巴方”的记载。巴人最早生活于今陕西、甘肃一带。“西南有巴国,太皞(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放厘),乘(放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他们在那里渡过了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时代。母系社会末期,巴人迁居到今湖北长阳一带,过着“未有君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初期以来,三峡考古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既有巴、楚文化的遗存遗物,也有反映巴、楚、越民族文化关系的遗存遗物.这些考古成果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学、民俗学资料,对研究古代三峡地区的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过程表明,考古学与民族学、民俗学之间既相互渗透、又互为补充,三者相结合是研究民族民俗文物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释了三件古蜀族文物的铭文,其中,三角形青铜戈上的三个字符释为"君王使用的铜戈";陶纺轮上的两个字符释为"转动纺轮".本文认为:古蜀族的文字与彝族文字都是音节文字;古蜀族与彝族的语言文字及族源都有亲缘关系.陶纺轮是商代器物,其上铭文应是商代文字;与古蜀族文字有亲缘关系的彝文的起源,应在商代或商代以前.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早期巴人历史考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调查和发掘出的大量与古代巴人有关的历史文物,加之对我国古代早期巴人的历史作考证,考古学家们由此作了多方对比和综合研究后,提出“香炉石文化即为早期巴文化”的论断。这揭开了我国古代巴人的起源之谜,也开创了我国早期巴文化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三代吉金文存》著录有传世器楚季苟盘,铭文计18字:“楚季苟作■媵■盘,其子子孙孙永保用享”。铭文首记国名“楚”,受器者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屈原字“灵均”进行新探 :巴楚二族根源相同———楚人本源在中原 ,北族南下形成楚族 ,屈原是楚人 ,自称是帝高阳之苗裔 ;廪君系巴人也是高阳苗裔 ,南下后形成巴族建巴国 ;巴楚二国相邻 ,巴楚文化交融互动 ,其经济文化等有很多相似处 ,楚子灭巴 ,巴文化四方扩散 ,楚文化吸收巴文化因子 ;巴文化始终予楚文化以深刻影响。屈氏家族深受巴文化浸染 :屈原生于虎年虎月虎日虎辰 ,字灵均———沿用廪君系巴人族号 :灵均———廪君———虎君。伏羲炎黄为远古羌戎虎氏族 ,屈原为黄帝远裔 ,居虎域 ,生辰属虎 ,与宗虎伏羲的夏禹、以虎为道号的老子李耳老聃有潜在的虎文化联系 ,荆楚文化以虎崇拜或虎图腾机制为内质。今土家族敬称虎为廪、在心理深层及文化节俗等方面认同屈原。长江中下游巴楚吴越皆有巴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12.
一古代巴人以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强烈的民族意识,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如今,人们研究楚文化离不开巴文化,研究蜀文化也离不开巴文化,说明巴人的文化原型形成较早,并有鲜明的个性和影响力。巴国的历史是短暂的,而巴人作为一个民族团体其影响却十分深远,这使我们研究巴文化时,不得不从其文化原型入手进行深入的探索。所谓文化原型,是指“人类依据不同生态环境创造的文化特征,在原始积累和功能实现中  相似文献   

13.
自50年代以来,在鄂西地区的利川、建始、秭归、长阳、五峰、枝江、宜都、当阳等县市,先后出土有许多属于巴国和楚国的音乐文物。这些巴楚乐器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些乐器始自新石器时代,其后不断发展,一脉相承,至今在民间尚留有深厚的根基。楚人善歌,楚俗尚巫,楚音乐文化虽带有浓郁的巫风色彩,但它却是以楚公族诸候国为依托,具有与中原诸侯列国相适应的礼乐制度。"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这是中原华夏音乐文化的传统,楚也沿袭和发展了这个音乐文化的传统。巴人居于长江中上游,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是巴人艺术创作的动力和源泉,也造就了巴人善干,音乐节奏明快、跳动等多方面的特点。以乐舞见长的巴文化对楚音乐文化的影响,是很深远的,《文选》载:"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日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中之《巴人》当为楚民熟悉并传唱的巴人俗曲,其和者达数千人之多,足见巴人音乐的和唱表演方式,尤其是旋律、腔调对楚人的影响是何等之深。  相似文献   

14.
古代巴人,是活动于我国南方长江中游一带地区的一个旺盛的民族,强悍的民族,有许多传奇和优美的历史故事。但由于历史久远,历史文献记载尚有不少疑难问题。因此,对于巴人的起源地望一直存在多种说法,未能形成共识。直到近10余年来,考古工作者在鄂西清江长阳发现了我国早期巴人的典型遗址-香炉石遗址和大批夏商周时期的巴文化遗物之后,巴人的起源之谜,才终于成功揭秘。  相似文献   

15.
巴文化与土家族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巴人最早居住在武落钟离山,即今湖北长阳县境内的很(音恒)山,附近有石穴,相传为廪君掷剑处,《世本》中“廪君种”的神话传说,是我们研究巴人早期活动的重要史影.《太平寰宇记》说“廪君种不知何代”,今朝也难为详考.在秦并巴以前(即公元前三二九年以前),四川境内有一个较大的奴隶王国,叫做巴国.巴人见于记载较晚,其中可靠者开始于春秋,巴人的活动地域,据《华阳国志》说:“其地,东至鱼腹(奉节),西至(?)道(今宜宾东境),北接汉中(即汉水流域)南极黔涪”.这些地域均今之湘鄂川黔毗邻地区.全国解放后,由于考古学的发展,又发现了大量的有关巴的遗物和遗迹.  相似文献   

16.
巴人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随着考古发现的材料增多,人们研究巴的历史问题亦随之深入,且著述甚丰。但研究中仍有不少困惑。 一、巴人 “巴人”作为广义的族称、人称,都是无可非议的。这犹如“濮人”“越人”等一样。这种称谓都是一种泛称。在文献史籍中,中原及其它族别国属的人们,称这个区域或那个区域的人为“巴人”、“濮人”、“越人”、“西南夷”、“百越”、“百濮”……如此等等都是不足为怪的。  相似文献   

17.
巴渝辞——竹枝词 “巴”有着悠久的历史。殷墟甲骨文就有五片说到“巴方”。“巴”和中原华夏族很早就有着密切的交往。《左传·哀公七年》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这一壮举,《华阳国志·巴志》说“巴、蜀往焉”。这是完全可能的。巴人素以能歌善舞著称。《华阳国志》又说:“周武王代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代纣,前歌后舞’也。”——巴人的艺术才能曾经在战  相似文献   

18.
<正> 关于巴人的起源问题,学术界普遍认为:巴人发源于湖北长阳武落钟离山,廪君是巴人的始祖,巴人是廪君的后裔.1982年,笔者同朴永子同志在《吉首大学学报》第一、二期上发表了《羌人、巴人、土家族》一文,对此观点进行了商榷,提出了“巴人是伏羲之后,伏羲是古羌人之后”、“古代巴人就是‘降处于巴’的古羌人的一支、“古代巴人是古羌人的后裔”的观点.因当时所掌握的资料有限,未能充分地展开论述,现就“巴人源于古羌人”问题作补充论证,请史家特别是巴蜀史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19.
依据历史文献,辅以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探讨了巴、楚关系的发展历程:西周时期,巴与楚关系基本保持平衡;到春秋,巴弱楚强的格局已经形成,巴楚之间既有对抗,也有联合;战国时期的巴则基本无力与楚抗衡,巴国成为秦、楚对抗的前沿地带.  相似文献   

20.
秦公钟考释     
一九七八年一月,陕西宝鸡杨家沟公社出土窖藏秦公钟八件,详见《文物》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号卢连成等同志的文章。该器现存陕西宝鸡博物馆。我们参观了八器的形制花纹,校对了铭文,又听了展览馆负责同志详细介绍了出土地点、地层、坑位等情况。八件铜器中三件是大纽钟,《文物》称为鎛。形制基本相同,铭文也相同。其余五件,都是甬钟,大小相次,花纹相同,铭文行款各异。甲乙两钟合成一篇文章,丙丁戊三钟共成一篇,与大纽钟铭文全同,共一百三十五字,重文四,合文一。这批铜器对研究先秦历史及古文字学,都有参考价值,现在我提出几点看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