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晋天福四年(939年)“溪州之战”前,溪州彭氏土司司治尚无法确定。“溪州之战”后,彭士愁“乃迁州城,下于平岸”,此州治实亦位于今之会溪坪。此后,永顺彭氏土司之司治,先后兴废、迁徙凡三处:龙潭城、老司城、新司城。其中,集军事、政治功能为一体的“土司王宫”-- 老司城是研究中国土司制度不可多得的瑰宝。它是复原永顺土司社会结构、研究中国土司制度、中央与少数民族关系的重要物证,是研究土家族乃至华南民族史的重要资源。老司城选址与修建体现了自然地形和军事防御的完美统一,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不可多得的实物案例。  相似文献   

2.
溪州土司彭士愁来自江西考彭秀海,李文君在研究湘西地区土司制度时,一个关键性人物─—土司王彭士愁的身世,出现了严重的分歧意见。谭其骧教授在《史学年报》第五期第二卷上发表的《近代湖南人中之蛮族血统》(以下简称《血统》)一文中,认为彭士愁、彭师杲父子与江西...  相似文献   

3.
龙海清先生的《湘西溪州铜柱与盘瓠文化》一文在《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发表后,读者见仁见智,议论颇多。作为后学,现将所见所闻及个人研究所得,对此文(以下简称《柱》文)提出异议,并以此求教于龙先生。 一、象浦铜柱是马援与越人建立的,不是盘瓠图腾柱 关于溪州铜柱建立的原因,土家族史家彭武一先生已有专著《湘西溪州铜柱与土家族历史源流》作了阐发。《柱》文对此有扼要记录,故不赘述。溪州铜柱的建立是依历代汉族统治者“旧制”“天子铭德、诸侯计功、大夫称伐,必有刊勒,垂诸简编,将立标题,式昭恩信”  相似文献   

4.
<正> 后晋高祖天福四年(939年)秋,彰士愁率溪、锦、奖三州蛮兵万余,攻楚之辰、澧二州.楚王马希范以刘勍、廖匡齐将兵反击,土家族历史上著名的“溪州之战”爆发.战争初,蛮军一度胜利,后失利退入溪州据险坚守,与楚军相持达数月之久.其间互有胜负:蛮军击毙了楚将廖匡齐,楚军则焚毁了蛮军营寨.后楚军又置毒于水中,迫使蛮军再退入锦、奖深山.天福五年(940年)春,彭士愁遣子师果携印纳款求和.双方缔约盟誓,铭于铜柱.即今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溪州钢柱”上的铭文《复溪州铜柱记》  相似文献   

5.
《溪州铜柱铭文》中的古奥难字难倒了无数历史学家,上千年以来,尽管解读者无数,但一直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本文从古代书写中的“避讳”规律入手,对其中的古奥难字进行逐一解析。  相似文献   

6.
北宋前期酉水流域最大的“蛮人”集团溪州彭氏与宋廷保持着博弈关系。一方面,他们充当着边地守护者,负责维护“蛮”汉交界地带的秩序,平定其他人群的叛乱,以此换取宋廷的赏赐,亦提高其在地方的统率力;另一方面,当宋廷的边地政策或地方官员的举措损害其利益时,则会利用其影响力起而叛乱。尽管在经济与军事上处于优势,但宋廷对湘西边地的政策以抚绥为主,经济制裁和武力威慑为辅,不主张介入“蛮人”内部事务,反对轻易挑起边衅。平定彭仕羲之乱,成为宋廷在湘西边地建立正式行政区的前奏,为内地边疆最终纳入统一中国做了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7.
溪州铜柱不是“盘瓠图腾柱”彭勃《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发表了一篇题为《湘西铜柱与盘瓠文化》的文章(以下简称盘文)①,作者声称溪州铜柱是在浓厚的盘瓠文化影响下建立的,银柱成了盘瓠族类的图腾柱。笔者不敢苟同,试就盘文阐述的主要内容,谈些自己的...  相似文献   

8.
公元939年(后晋天福四年),楚王马希范与溪州刺史彭士愁战,士愁败,割溪、锦、奖三州请降。在此情势下,马希范踌躇满志,认为“五溪初宁,群帅内附”,可谓功烈垂成,应该仿效其先祖昭灵王伏波将军马援“平征侧于龙编,树铜柱于象浦”之例,拟在溪州树立铜往,记下自己的赫赫战功。于是他召见天策府学士李弘皋,要李根据《左传》中鲁大夫臧武仲论铭时所说“天子铭德,诸侯记功,大夫称伐”的精神,在行将竖立的铜柱上“为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溪州铜柱铭文中“盘瓠遗风”及有关史料进行考订,认为:从地域看,“五溪”系指湖南省沅水中上游及其几条主要支流,其大致范围包括川、黔、湘交界处的一些县市。盘瓠种落则是五溪蛮的主体,其后裔的一支长期居住于五溪。历史上的溪州之战,是以汉族代表彭士愁为首的地方统治阶级为领导的,以溪方境内盘瓠后裔为主要力量的一次扩大地方势力、以求建立地方割据政权的战争。溪楚战后千百年来,溪州一带的盘瓠后裔一直十分活跃,盘瓠遗风依然浓厚强烈。可见,溪州铜柱的铭文,反映了历史的实际,并非凭空虚造。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学中的“湘西形象”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与文学现象,表现出多重美学样态。其中民俗传奇的“湘西形象”中却呈现出一种二元对立态势,深刻的体现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审美歧途。沈从文对湘西乡土的诗意呈现、对湘西子民生存形态的展示实现了对湘西最为成功的“自我塑形”。其作品中浪漫与诗意的民俗湘西形象背后蕴藏着深邃的价值核心,即对于人性的洞察与展现。而当代网络文学中的“湘西形象”书写则表现出一种“他者”视角下,对湘西民间秘闻、诡魅习俗的猎奇演绎与神秘文化趣味,其众多文本刻意塑造出“鬼魅幻象”式的湘西形象,这无疑是对“湘西形象”的一种单向度的书写与审美。  相似文献   

11.
《一个传奇的本事》与《湘行散记》、《湘西构成》湘西散文三部曲。《一个传奇的本事》不仅是乡土知识分子的沉浮史, 湘西竿军的兴衰史,还是湘西知识分子超越地方历史宿命的希望之歌和一份作者生命追求、思想性格成因, 作品倾向的自我审视与剖析的总结书。  相似文献   

12.
湘西地区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是一种逐渐走向和谐的历史。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其主客观条件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形态,但其总体上依然充分显现出一种“走向和谐”的大趋势。因此,“走向和谐”可以视为湘西地区民族关系发展史上的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13.
《宋代登科总录》收录了大量宋代状元文献,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确定,除118 位文科状元外,宋代还诞生了72位武科状元、12位贡士及第状元. 宋代文状元有近八成来自于低层官员与平民家庭,与唐代形成极大反差,折射出科举考试对整个社会政治的深刻影响. 宋代武科状元仕途不显,而文科状元中近六成曾在政府机构中担任宰执与侍从官等重要职务,这既是国家“右文”政策导向的结果,也验证了科举取士在人才流动方面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都誓主论考     
都誓主作为酉水流域诸蛮首领的称号,最早见于北宋时期的史料当中。由于史料记载简略,使得学者们在都誓主职位的设置时间、由来以及职能等问题上均存在争议。梳理相关史料和民间文献资料,结合制度和时代背景,可以判断,都誓主一职是唐末溪州地区土家族各地方势力发展、联合的产物,至北宋时得到中央朝廷的认可,并进一步规范其职能,使其具有了双重属性:一方面是代表酉水流域各土家族政权利益的盟主,另一方面是北宋政府维护酉水流域地方秩序、监管各誓下州长官承袭、统管各誓下州朝贡事物的代理人。都誓主职位的设立,反映了北宋政府在管理西南少数民族过程中始终坚持“因俗而治”的指导思想,在实现地方的精细化管理及稳定地方秩序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地域色彩是沈从文小说的主要特征,他对湘西世界的创造,不仅为20世纪中国文学增添了光辉的一章,而且使其成为湘西地方民族叙事的代言人。沈从文小说地域色彩的形成,经历了个人叙事和民族叙事两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他不仅认同了"乡下人"的身份,而且在摆脱早期个人叙事圈子的同时也把个体敏锐的感性认识与湘西地方特殊的民族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湘西民族叙事。  相似文献   

16.
《边城》: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渲泄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欲望,摆脱城市文明的压力,是《边城》创作的根本动机。这一动机说明《边城》的创作是一种抵抗,它意味着怀念湘西,更意味着抗拒现代化。在价值的固守与拒绝之间,充满诗情画意的《边城》成了一座没有硝烟的反现代化的战斗堡垒。《边城》凄惨的收尾真实地展示了现代化潮流冲击下的传统社会崩溃的命运,及人性的必然要求和它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不可能实现的悲剧,它是唱给残败的湘西的挽歌。在一段轻柔、平和、明快的牧歌般的思乡曲之后,作家背叛了情感,摧毁了“边城”,归依了现代化潮流,撤出了这座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而在作品中唱出了抑郁、伤感、凝重的旋律为湘西传统农业社会送葬,实际上宣告了无法抗拒的历史理性对与生俱来的民族情感的一次胜利,也昭示了中华民族捐弃前嫌,为着湘西的重造和民族的新生而热切地呼唤现代化的宁馨儿。“边城”中所有的一切是现代化必然要颠覆甚至是已经颠覆了的。这座毫无科学价值的反现代化堡垒的审美价值在于:它的美学光辉照亮了偏远的湘西边城,照亮了黯然逝去的传统社会,它还将照耀着现代人寻找精神家园,追求人性的复归,直到它永远--因为“现代化”与“反现代化”思潮的冲突的二重性模式永远持续到将来。  相似文献   

17.
民间传说与区域历史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酉水是古“五溪”之一,在酉水河流域生活着以土家族为主体的众多民族,生活在该区域的各民族创造了千姿百态的文化,民间传说是其中之一。民间传说表面看来充满着时间、空间错置,实际上它是生活在该区域民众的一种历史记忆。在王朝典章制度的背景下,结合文献资料,将这种历史记忆放在湘西特定的区域社会的具体的时间序列,分析它得以存在、流传的历史情境,这将有助于对湘西社会区域发展历史的“真理解”。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的多样性发展已经成为当代心理学的显著特点。心理学研究视域的无限扩展以及学科愈来愈精细化,既促进了对心理现象的纵深研究,有助于对人类心理的进一步全面揭示;同时也给心理学带来科学认同的危机。在心理学研究日益多样性的背景下,未来形态的心理学无疑成为解决当代心理学矛盾与危机的良方。  相似文献   

19.
湘西苗族传统殡葬文化深深嵌入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成为湘西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湘西苗族传统殡葬文化有其特殊的仪式流程、文化内容与内涵。从现代视角透视,可见其尊重自然和维护生态安全的生态价值、推动湘西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文化价值、增进生死观念的认识和推动社会关系整合的社会价值、弘扬孝道和树立文化自信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