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莎菲女士的日记》作为现代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为重新认识丁玲的“不简单”与“复杂性”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日记中的莎菲与记录莎菲日记的丁玲同构,传达出丁玲有关启蒙、革命与女性的复杂态度。莎菲身体上的离家行为呈现出女性心理与启蒙话语的相互碰撞;莎菲情感上的“自由恋爱”则指向“个性解放”等同于绝对“自我”的逻辑悖论。苇弟与凌吉士作为莎菲与丁玲人格的两面,更体现为时代的双重镜像。这些矛盾又复杂的时代特质展现出新文学主体自我的生存困境,反映着五四青年在启蒙话语中的困惑与失落,揭示出新文学西化现代性的最大症结,也为其后知识群体思想的革命转向提供了注脚。  相似文献   

2.
王建湘 《云梦学刊》2006,27(5):156-157
从《莎菲女士的日记》,到《水》,到《三八节有感》、《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到《杜晚香》,丁玲以其多变的风格驰骋文坛,文名几乎横贯20世纪;从初登文坛的稚嫩“文小姐”,到投身革命的“武将军”,从左翼文学的践行者、革命文学的积极追随者,到“丁陈反党集团”的主要头目、右派分子,再到新时期的翻身“右派”,丁玲一生纠缠在左左右右、是是非非之间。不管是喧嚣还是沉寂,丁玲其人其文注定了要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为当时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然而,在长达几十年的研究过程中,虽然众多研究者对丁玲其人、其文做…  相似文献   

3.
莎菲论     
一莎菲是丁玲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下简称《日记》)的女主人公.这篇作于一九二七年冬到一九二八年春,发表于一九二八年二月《小说月报》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内容和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曾经震动了当时的文坛,并使作者一举成名,"好似在这死寂的文坛上,抛下一颗炸弹一样,大家都不免为她的天才所震惊了."虽然莎菲女士的出现哄动了中国的文坛,但是中国的文坛却长久地并没有真正了解和懂得莎菲.半个多世纪以来,文坛上对这个人物进行了各种各  相似文献   

4.
从革命女性到女性革命——丁玲创作对女性解放的探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霞 《齐鲁学刊》2000,(5):38-41
丁玲带着她的梦珂、莎菲们登上文坛,但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还没有为这些“ 革命女性”准备现实的土壤。1929年,长篇小说《韦护》标志着丁玲创作从“革命女性”向 “女性革命”的转变。在这里,为了肯定革命的必要性,丁玲不惜用大量笔墨礼赞爱情。但 丁玲毕竟是忠实于自我的作家,到延安后,1942年3月8日前写下的《“三八节”有感》标志 着丁玲对女性解放的探寻已经超越了革命的现实功利层面,又回到人性解放的大主题上来。 在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探索之后,丁玲的女性观注入了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她的创作向往 在“人”的意义上建构真实的女性主体。  相似文献   

5.
丁玲的思想和创作“向左转”后,她曾有的女性话语立场并未被革命话语立场所遮断,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仍有延续,从叙事学角度分析,这时的女性话语已不同于“莎菲时期”的女性话语,它以潜在的、变形的方式存在;丁玲塑造李子俊女人形象的过程就是在女性话语与革命话语之间摇摆的过程,两种话语交错出现使得李子俊女人形象更真实传神;丁玲此时的女性话语立场虽较“莎菲时期”逊色,却仍显其连续性。  相似文献   

6.
孤独:丁玲早期小说中知识女性的文化心态徐顽强丁玲是带着她的梦珂(《梦珂》)、莎菲(《莎菲女士的日记》)、伊萨(《自杀日记》)等一大批知识女性走进现代文坛从而引起人们重视的。她“好似在这死寂的文坛上,抛下一颗炸弹一样,大家都不免为她的夭才所震惊了”①。...  相似文献   

7.
陈智慧 《云梦学刊》2005,26(2):84-86
是“莎菲”“震惊了文坛”奠定了丁玲在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而“莎菲”的魅力源自其作为主体的女人而包蕴的自我意识的独立张扬,性别意识的幽微精妙和作为自主的人对本能意识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同;是女性主体性意识的确立决定了莎菲形象的独立,卓异,而这特立、卓异的形象开启了文学史上女性形象个性化、复杂化、性别化的性格塑造,为女性书写和书写女性提供了一种开拓性的借鉴,引导女性文学走向了更丰富多样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正> 丁玲的作品“自我”色彩很浓重。凡是读过她作品的读者都会有此感受,甚至有的人会情不自禁地询问:“这是在写她自己吗?”这个问题很重要,它触及到怎样看待作家与作品的关系,作家的“自我”即思想感情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此,丁玲的回答是颇有趣味的。笔者收集一下,大体有如下三种:(一)“非我”。丁玲曾说:“我不是莎菲”,《莎菲女士的日记》“写的并不是我自己”。(二)“是我”。“杜晚香就是我自己”,  相似文献   

9.
莎菲形象系列与丁玲的人生悲剧张永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并不乏命运多舛的作家,但是象丁玲这样几经沉浮而且每一沉浮都与新文学的兴衰乃至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者恐怕还不多见.每当丁玲身遭厄运的时候,我们的新文学也总是或受挫折,或陷逆境.丁玲的人生遭际总是与中国新...  相似文献   

10.
(一) 莎菲女士是丁玲笔下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的人物形象。自她诞生以来的六十年中,既得过极高评价的推崇,也挨过极其无情的贬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几乎还找不出第二个如此毁誉殊异的人物形象来。在文艺批评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相反的评价呢?除“非文艺”批评者外,我认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人物形象本身性格的两极对立性,而如果批评者执其一端,则势必结论相反。以往的批评家们,即使是一些莎菲女士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素质 ,始终对男女两性作为“人”的启蒙规范了不同的性别内容 ,不管是封建文化还是现代民主文化 ,对于男性所需求的都只是一个主体姿态问题 ,不是主体自身的有无问题 ,而女性启蒙的道路相对漫长得多 ,她们首先要从传统观念中获得一个主体地位 ,如何发言则是革命以后的事情。从这个位置出发 ,曾经以《莎菲女士的日记》等女性小说轰动文坛的丁玲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革命 ,选择了政治。(一 )  当从莎菲式个人感情至上的狭窄圈子中走出 ,丁玲作为一个“女性而非女子气”的作家 ,一步步向政治靠近 ,成为左翼作家、政治人物。从…  相似文献   

12.
丁玲是随着她成功地塑造了莎菲的形象而一鸣惊人、蜚声文坛的.莎菲是丁玲早期创作主调的集中形象体现者.其他形象无不是这一主调的变奏,她们与莎菲一起构成了丁玲早期创作的主旋律,致使"追求一幻灭一再追求一直至最后幻灭"的主题得以反复和深化,表现出作者所具有的现实主义的深度.追求与幻灭的主题,病态与变态的人物性格,都决定了丁玲早期作品必然重细腻的心理剖析和自我意识的发掘,这就形成了作者早期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正> 随着丁玲同志重返文坛,不只莎菲(《莎菲女士的日记》)摘掉了“玩弄男性”的帽子;《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女主人公贞贞也摘掉了“叛徒汉奸”的帽子。然而,仅仅对作品中的人物落实一下政策,还不能算是尽了文艺批评的责任。真正的文艺批评,包含美学批评和社会批评两个因素。今天我们讨论《霞村》,不仅要拂去庸俗  相似文献   

14.
1928年丁玲的《莎菲女士日记》问世,震惊当时整个文坛.“一位中国妇女破天荒地描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并置它于深刻表现妇女所遭受的压迫和主要在性道德方面所受到的约束的社会环境中.是大胆,把一个病态、神经质的青年女子的心理和动作,描写的淋漓尽致,给读者一种意念上的刺激和新的兴趣,可以说,丁玲因这大胆地剖露,突破了千年封建的思想桎梏而享负盛名.然而历来对于“莎菲女士”的评价众说纷坛,莫衷一是,茅盾认为她是满带“五四”以来时代烙印的新的姿态出现的“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冯雪峰认为她是“非常时刻的时代性和社会性”下产生的具有感伤色彩的恋爱至上主义者.但也有不苟同者,如林伟民、陈惠芬就否定茅冯意见提出“她不会永远迷茫,迷茫走到了尽头,就会找到光明的前途.”“虽然她处在爱的纠缠中,但她并不是把这种爱当作唯一神圣的追求目标.”纵观现当代文学史上各种见解,无非是或者褒扬,说是“叛逆的英雄”、“个性追求的大胆”;或者贬斥,说是“玩弄男性”、“自我毁亡”等等.本文试从女权观、自主观、恋爱观三个角度,对涉菲女士形象重作一次新的认识.一、“男人不如女人”——现代意识的女权观文学是人学.丁玲的创作一直没有远离女性本体,孜孜探索着女  相似文献   

15.
丁玲的思想和创作"向左转"后,她曾有的女性话语立场并未被革命话语立场所遮断,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仍有延续,从叙事学角度分析,这时的女性话语已不同于"莎菲时期"的女性话语,它以潜在的、变形的方式存在;丁玲塑造李子俊女人形象的过程就是在女性话语与革命话语之间摇摆的过程,两种话语交错出现使得李子俊女人形象更真实传神;丁玲此时的女性话语立场虽较"莎菲时期"逊色,却仍显其连续性.  相似文献   

16.
《莎菲女士的日记》蕴含很多具有现代内涵的思想、意识,丁玲对女性的心理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审美观念。她敢于揭露女性内在的、隐蔽的欲望和期盼,同时,又不遗余力地深入探讨这种女性心理的病因,旨在找到良方解救女性的悲剧命运。《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反对旧社会、追求自我个性和纯真爱情的代表作,是中国近代文学走向关注女性、追求科学民主和自由解放道路的里程碑,更是其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所包含的思想价值对今天有着积极的影响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1982年笔者写下第一篇研究丁玲的论文《在黑暗中寻求光明的女性——莎菲形象的再评价》,迄今已有21个年头了。这些年,笔者的主要精力一直用在鲁迅研究上,丁玲研究只不过是由此引出的一个副产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是笔者鲁迅研究的深入,是对鲁迅精神遗产在现当代命运的再探讨。关于鲁迅的意义,人们已经说了很多,笔者在不同的文章中也从不同的角度做过不尽相同的表述,但最能代表笔者观点的,还是在笔者不久前出版的《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从周树人到鲁迅》一书中说过的话:“在中国历史上,鲁迅这个名字可谓一个标志,它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  相似文献   

18.
从1982年笔者写下第一篇研究丁玲的论文<在黑暗中寻求光明的女性--莎菲形象的再评价>,迄今已有21个年头了.这些年,笔者的主要精力一直用在鲁迅研究上,丁玲研究只不过是由此引出的一个副产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是笔者鲁迅研究的深入,是对鲁迅精神遗产在现当代命运的再探讨.  相似文献   

19.
我和丁玲同志虽然不算很熟悉,但也曾经有过几次接触。今年是她八十整寿,是她从事文学创作的第五十七个年头。回忆起她坎坷的创作生涯与我们不多的交往,不胜感慨。 丁玲同志最早的一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时候,我已经是《小说月报》的读者和投稿者。关于丁玲同志的创作道路,以及她的发展与成就,有些事情虽然年代已经久远,但是总的回想起来,我还是记得很清楚的。 一九二七年,我回到家乡浙江天台,去做一个县立小学的校长,遭到地方封建旧绅士势力的诬陷,把我当作共产党,以致被反动当局逮捕并囚禁起来。这就使得我好久没有机会看到《小说月报》。后来我被保释出来,回到上海。又隔了一些时候,我才在《小说月报》上看到一篇署名“丁玲”的小说《莎菲女土的日记》,真是觉得又新鲜又高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喜悦心情。在此之前,文坛上发表的小说,特别是署名某某“女士”的文章,——譬如冰心女土、庐隐女土等等,——我差不多都是阅读的,此时,看见新出现—位女作家,而且  相似文献   

20.
<正>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丁玲,从二十年代末,以《莎菲女士的日记》蜚声文坛起,在半个多世纪里,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评论和戏剧作品。她的小说创作数量多,成就突出,引起了较为广泛的评论。对丁玲的散文创作,研究也比较深入。而对她的戏剧创作,也许由于成就不及小说、散文的缘故,未能引起评论界的应有注意。但戏剧创作是丁玲文艺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她的小说、散文的创作特色在戏剧作品中多有体现。研究作家戏剧作品的特色,对全面认识丁玲同志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