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柔石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富有才华的青年革命作家.他献身共产主义事业,为无产阶级左翼文艺运动奋斗伊始就不幸遭害,于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被国民党反动政府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死时年仅二十九岁.鲁迅先生与柔石情笃谊深.他们曾共同致力于左翼文艺运动,创办“朝花社”;编辑《朝花月刊》;介绍各国进步文艺.鲁迅还为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写了《<二月>小引》对这部作品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并热  相似文献   

2.
《为了忘却的纪念》是鲁迅先生为“纪念几个青年作家”即左联五烈士李求实(伟森)、柔石、白莽(殷夫)、冯铿、胡也频而作的。“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他以极度的愤怒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以无限的深情写出了关于五烈士的颂歌。  相似文献   

3.
《为了忘却的记念》写于一九三三年二月,是鲁迅先生为悼念两年前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中惨遭杀害的白莽,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而写的纪念文章。它表达了作者对于死难战友的诚挚悼念和对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刻骨仇恨,并以坚定的胜利信心激励人们进行更英勇的战斗。本文因为是痛定思痛,所以感情尤其深厚,文笔更加隽永。  相似文献   

4.
中共党史上的"龙华二十四烈士事件",牺牲者是在反对王明而集会时被告密,从而遭国民党当局逮捕杀害,故对事件真相的揭露和对暴政的抗议长时间受到来自国共双方当权者的禁锢阻挠;而二十四烈士之中的柔石等五位是左翼作家,鲁迅和"左联"冒着生命危险悼念同志和朋友被害,揭露事实真相,使"左联五烈士事件"造成的影响远大于"龙华二十四烈士事件"。这并非鲁迅和"左联"有意掩盖"龙华二十四烈士事件"真相,而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向外界揭露真相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5.
柔石的创作     
中国新文学运动到现在已经有四十年的历史了。在解放前那些漫长的黑暗年代里,多少优秀的革命作家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当中,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的五个青年革命作家。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写下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显示敌人的卑劣的凶暴和启示我们的不断的斗争。”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柔石就是五个遇难作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6.
冯铿是左联五烈士之一,牺牲于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她当时二十四岁。半个世纪以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鲁迅为旗手的左翼文艺运动中,她是一位“烈火中的斗士”。鲁迅说过:“我们现在以十分的哀悼和铭记,纪念我们的战死者,也就是要牢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的鲜血所记录。”半个世纪之后的今  相似文献   

7.
柔石烈士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富有才华的青年革命作家。写于一九二九年的中篇小说《二月》是柔石创作道路上的一部具有划时期意义的作品。这部作品无论在对现实反映的深广度、人物的典型意义、艺术表现的圆熟程度上都远远超过了他前期的其它作品,首先得到鲁迅的热情介绍和推荐,以后历来为中国文学界所重视。  相似文献   

8.
一九三○年一月一日创刊于上海的《萌芽》月刊,在它酿酝出版的时候,正是《太阳社》、《创造社》的一部分人员与鲁迅先生的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内部论争结束不久。在党的领导下,一个新的左翼文学的阵容即将成立,《萌芽》的执笔者大多是后来新成立的左翼作家联盟的重要骨干。《萌芽》月刊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及外国的无产阶级文学名著方面的介绍是作出了贡献的,鲁迅译的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就曾以《溃灭》的译名连续刊登于《萌芽》各期上。《萌芽》月刊对以胡适、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派》所宣扬的资产阶级人性论,进行了剖析和抨击,把他们一伙为国民党效劳的反动嘴脸揭露无遗。鲁迅的《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好政府主义”》、《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文章,成为刺向《新月  相似文献   

9.
柔石是我国早期的一位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他和“左联”的其他四位作家一起,被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秘密杀害,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牺牲时虽然只有三十岁,但留下的文学遗产却相当丰富.“据初步统计,他已发表的创作约五十五万字,译作约六十三万字,未发表的手稿约二十二万字,总计一百四十万字左右.”从一九二三年八月创作《一个失败的请求》开始,到一九三○年一月《为奴隶的母亲》的发表,柔石一生创作小说三十余篇(部).在这些作品中,没有令人震惊的重大事件的具体描述,没有热烈紧张的革命斗争场面,更没有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而作品展现给读者的却是:一代青年人,由于个性被压抑、被摧残而发自内心的呼叫;黑暗的社会制度和吃人的封建礼教,给纯朴、善良的人们带来的生离死别的悲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左联”五烈士之一的胡也频是一位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青年作家,他用自己的鲜血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写下了第一篇文章”。在胡也频的全部作品中,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的前面》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文化革命深入"的重要标志。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对作家的思想建设、文艺与革命的关系、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远大目标等问题作了精辟论述,表现了鲁迅对于先进文艺前进方向的构想。《意见》不仅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在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建设中仍将发挥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文化革命深入"的重要标志.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对作家的思想建设、文艺与革命的关系、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远大目标等问题作了精辟论述,表现了鲁迅对于先进文艺前进方向的构想.《意见》不仅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在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建设中仍将发挥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柔石的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内质上是一部现代主义文学的文本,从创作主体来看,柔石是左翼作家中的"现代派";就主题而言,《为奴隶的母亲》透视了人生存在的困境,具有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内蕴;从文体的角度考察,《为奴隶的母亲》具有现代叙事方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三○年三月二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时通过的理论纲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但这个理论纲领中的一个关键性词语,在当时的刊物上却有不同的记载: 一九三○年三月出版的《拓荒者》第三期,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底成立(报导)》中,关于“左联”理论纲领有如下一段记载:“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稳固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同年四月一日出版的《萌芽》月刊第四  相似文献   

15.
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和领导人之一。一九三一年夏到一九三四年春,他在上海投身文艺战线上的斗争,和鲁迅并肩领导左翼文艺运动,在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反革命文化“围剿”的斗争中英勇作战,为推动左翼文艺运动向前发展,创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左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左翼作家的联合组织。一九三○年三月二日成立于上海。当时参加成立大会的四十余人(参加发起者五十余人)。会上,通过了理论研究会、国际文化研究会、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等机构,选出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等七人为常务委员、周全平、蒋光慈为候补委员。鲁迅在会上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左翼”成立后,大力发展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反对国民  相似文献   

17.
1931年,丁玲在开始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前夕完成短篇小说《水》的创作。《水》在发表后引起了冯雪峰、钱杏邨、茅盾等左翼文学批评家的关注,并在1933年丁玲失踪事件后演变为左翼文学评论的一个小高潮。对丁玲及《水》的评论为左翼作家主体与文学文本的阐释打开了空间,成为早期左翼文学文本经典化的一次有效尝试。这一时期左翼文学批评强调对苏俄理论资源的“挪用”,进而确立起左翼文学的经典性与权威性,“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在《水》的文本批评实践中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同时,这一创作方法存在的问题也为中国左翼文学自身独特性反思提供了可能性。重新梳理这一时期关于《水》评论的发生与影响,既是对早期左翼文学批评实践的考察,也是审视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独立性价值的有效视角。  相似文献   

18.
叶紫,原名余鹤林,是我国三十年代为革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左翼青年作家。1912年叶紫生于湖南省益阳县月塘湖乡,1933年,他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春,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决定以革命文学创作作为“郑重”从事的“事业”。1939年10月5日,这位年仅27岁的青年作家,却不幸被疾病夺去了生命。在短短几年的文学生涯中,叶紫用心血和生命为我们留下了为数不多但弥足珍贵的作品。 叶紫以小说创作为主要成就。他生前出版了两部短篇集《丰收》、《山村一夜》和一部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三○年五月,左联派柔石为代表出席了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会后,柔石写了通讯《一个伟大的印象》,以“刘志清”为化名,发表于同年九月十日创刊的《世界文化》月刊。因此,在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时,经常涉及到这次会议和这篇通讯。  相似文献   

20.
《一种云》作于一九三一年九月三日,发表于当时的《北斗》月刊上。现收于《瞿秋白文集》第二卷的《乱弹》中。《乱弹》是一九三一年秋至一九三二年夏,瞿秋白因病在上海休养时,同鲁迅一起领导“左联”,在文化战线上和敌人战斗的产品。瞿秋白(一八九九——一九三五),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现代著名的作家、批评家和翻译家。出生于江苏常州没落的书香之家。一九二○年,参加了李大钊所领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