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周恩来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理论陈立旭帝国主义压迫和中国反动政权压迫,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和各民族的繁荣幸福之路。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是中国各民族走向繁荣幸福的基本条件。实现中国各民族人民的解放包括两方面的任务:第一,消除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剥...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的历程分为两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广西民族地区民生建设在艰辛探索中曲折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西民族地区民生建设恢复发展,成就非凡.总结广西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的经验教训,其启示是:坚持党的领导,是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的重要路径;从中央到地方思想上高度重视,是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的前提;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是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的重要法宝;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的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择欠发达地区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户为研究对象,以农村民生服务的满意度为研究内容,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户对农村民生服务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民族地区农户对农村民生服务现状总体满意,影响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为农户民族、农户年龄、所在村的偏远程度以及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四个变量。  相似文献   

4.
周恩来同志在他伟大的革命一生中,为中国各民族的平等、团结、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周恩来民族区域自治理论,为建立和发展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解决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开辟了崭新的道路。本文仪就周恩来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形成发展、实践及成就,略述管见。一、周恩来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周恩来民族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周恩来专论民族理论、民族问题的文稿,公开发表的约三十余篇,其中有许多是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论述。周恩来最早接触马列主义民族理论…  相似文献   

5.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作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构成部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不仅事关边疆繁荣稳定,而且关乎民生福祉。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在内容、过程、动力维度具有高度契合的共通关系。然而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仍面临相对贫困治理难度较大、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薄弱、生态环境治理短板亟需补齐等现实桎梏,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民生福祉的提升。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应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积极践行人民至上的发展思想,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缩小收入水平差距,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增进各族群众获得感,以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共享美好生态福祉,扎实推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和世界未来.纵观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从带领人民求解放,改善生存环境到"求美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与世界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反映了党不断增进"生态环境民生福祉"的历史演进.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对马克思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与中国"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生态思想的结合、传承与创新,其实践探索展现出特有的实践逻辑,即人民性是其实践基点与目标,公平性是其实践基础,时代性是其实践特征,共生性是其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深化改革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青海省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为抓手,在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也积累了丰富的创建经验,为我国民族地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先进区的创建也面临一些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突出各民族干部群众的共识建设,突出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突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突出民生建设这个永恒的任务,切实保障各民族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积极争取国家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扶持,突出管理服务职能,切实做好宗教工作。  相似文献   

8.
黎珍 《贵州社会科学》2021,383(11):147-153
在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治理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通过其"以人民为中心—善治—民生"的治理逻辑闭环结构呈现.乡村振兴中治理实践的政治伦理基础是以人民为中心;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实践的价值追求是善治;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有着民生的多重内涵并体现着当代民生特质,其治理逻辑从理论、目标、价值、实践等四维向度体现了始于以人民为中心,围绕善治,实现民生的新时代乡村治理逻辑,呈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治理逻辑紧紧围绕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问题、实现民生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关于民族立法和社会管理立法的研究较为多见,但关于民族地区社会管理立法的研究较少。创新民族地区社会管理立法要从民族立法和社会管理立法中吸取营养,同时又要结合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实际,强调民族性、地域性特点,立足民族地区弱势群体的利益,加强民生立法。本研究从社会管理的概念、民族立法与社会管理立法等方面梳理了有关文献资料,并指出研究中的不足,以期为下一步民族地区社会管理立法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学术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为视角,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少数民族地区,可以"传承人"、"传承物"、网络等为载体,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自觉中的主体性作用,并注意民族语言文字的转化、针对不同群体个性特点、结合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因势利导地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广大民众自觉、自愿接受的一种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进入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深入把握新媒体的特性,遵循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虚拟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教育原则,不断提高教育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2.
周恩来总理在重病之中于1974年12月5日与日本国创价学会池田大作会长进行了历史性会见.这次会见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周恩来是在健康状况十分严峻、抱病支撑工作的情况下,作为"最重要的事情"看待,坚持进行了这次会见,会见是周恩来对池田会长和创价学会为中日友好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在最高层次上的肯定;会见为创价学会、池田会长同中国的友好交往注入新的巨大动力,使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3.
陈振斌 《理论界》2014,(3):7-10
毛泽东一生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民生的概念,但在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民生思想,其中国家的独立和解放是改善民生、造福民生的基本政治前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民生思想的核心;大力发展经济为改善民生、造福民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事业是改善民生、造福民生的重要举措。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始终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这对现阶段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民生法治、价值冲突与消解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法治是民生与法治二者互动的产物:法治是民生保障的最优方式,民生保障依赖法治;法治又具有实践的品格。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必须回应民生的诉求。由于社会主体利益诉求的多元性,民生法治自身价值追求的广泛性,以及价值之间取向的差异性,民生法治建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若干种价值冲突。民生法治建设,需要在价值冲突的两难选择中寻求解决的路径。通过价值位阶的权衡、成本效益分析以及多元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介入,可以最大限度地消解民生法治中存在的价值冲突。  相似文献   

15.
吴培显  傅文靖 《云梦学刊》2009,30(5):112-114
周涛的散文带给人们一种新的审美感受。在他的散文中,多以传达具有西北地域特色的内容为中心,在这些富有地域色彩中的文字中,体现出作者对自然的敏锐把握和对生命的丰富感受。  相似文献   

16.
左鹏军 《晋阳学刊》2009,(5):118-121
近代著名诗人江湜的诗歌具有重要的“诗史”价值,这主要表现在关心民生疾苦、反映太平天国起义的作品中,也表现在揭露社会问题、反映鸦片贸易、描摹近代上海景象、体验世态炎凉的作品中。江湜的“诗史”之作是构成他诗歌成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近代诗歌特点和成就的一个有力展现。  相似文献   

17.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争取战争的胜利,毛泽东高度重视民生,系统地阐述了解决民生的重要性,构建了解决民生的理论框架,提出了解决民生的具体政策。毛泽东在此时期的民生思想以及有效落实,是中国共产党迅速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解决民生也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陈惠菊 《学术探索》2008,(1):119-123
范义田先生探讨教育问题的一系列文章主要写于其大学时代和早年从事教育工作期间。他立足于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现实和云南边疆的实际,提出了以失学的、从未得到过教育机会的贫苦大众为民众教育对象的“民众观”及以促进生产力为中心教育目标,以识字训练、公民教育、职业训练为教育内容的民众教育思想;同时提出以国家观念和民族团结为核心的边疆民族教育目标,并在具体实施上主张以人为本的民族教育思想,其对今天的少数民族教育工作仍具有可借鉴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佐是海南历史上的一代名贤,但后世对其研究却十分薄弱。我们需要在对其作品做具体细致研究的基础上,放在整个海南文化、文学史上,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才能作出合乎事实的评价。王佐有关唐宋贬谪海南人士的吟咏,代表着其咏史诗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海南士人的某种心态。《海外四逐客四首》最具感染力;《读宋史》《崖州裴氏盛德堂》则是通过历史著作和历史遗迹的感发,扩大所涉及的历史人物,表现其"宋史情结";对李德裕的态度有别于"四名臣";对苏轼虽持有异议,但诗中所表现的完全是一片景仰之情;卢多逊、丁谓则成了其笔下的反面角色。他擅长于将人物放在政治大事中进行歌咏,将人的命运与政治得失紧密结合起来做出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20.
陈敬儒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1):167-167,166
本文从民生新闻的基本概念出发,探讨民生新闻发展现状中的不足,进而思考民生新闻发展应该如何更好的体现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