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文人的悲凄心歌──论徐志摩诗歌的“夸父精神”吕文君关于徐志摩的诗,研究者甚众。可惜的是,人们在说徐志摩是大诗人、徐志摩的诗是好诗时,除了褒扬其诗歌技巧的完美无缺外,其他的却很少提及。似乎徐志摩写诗只会玩弄技巧,俨然是一个十足的形式主义或唯美主义者...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的文艺思想表现为两个时期共6个阶段,即初涉文坛时的朴素唯物主义阶段,追求唯美主义时的初始阶段,高涨阶段和成熟阶段以及文艺思想转变前的渐变阶段和转变后最终的"艺术为人民"阶段.研究闻一多文艺思想的阶段性表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搞清楚闻一多文艺思想经历多少阶段并非我们终极目的,而是通过闻一多这位追求真理主持正义的爱国知识分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发展变化曲折前进的道路,不仅让我们看到其从"唯美艺术"到"人民艺术"的必然,而在让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之真理的同时,更让我们深刻思考如何做好当今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国诗歌在外国诗歌的影响下摆脱中国传统诗歌的历史;其实,中国新诗的历史也是中国新诗不断唯美化的历史.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显在运动中,中国新诗始终涌动着一股唯美主义的隐在潜流.唯美主义因素的不断作用,使得中国新诗在"为人生"与"为艺术"之间获得一种较为合理的张力,从而也使得它没有成为纯粹的宣传工具,并在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后仍然保留其永恒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记得有位学者是说过,只有不完满的人才是健全的人,只有创建中的人生才是响亮的人生,只有探索着的艺术才是壮阔的艺术.读了赵遐秋先生的《徐志摩传》后,觉得这句话仿佛就是说给徐志摩的.近年来阅读了几种版本的徐志摩的传忆,其叙述、表现的角度虽各有不同,但觉得唯有这本《徐志摩传》更见特色.从一个更高的层次表现了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徐志摩和作为一个浪漫诗人的徐志摩.传记作者从文学史的角度叙述了这位作家对文学发展的贡献,从他作为一个浪漫诗人一生的生命流程进行真实的刻画,为我们重新认识徐志摩,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一种独特的认识线索.徐志摩生前身后,都曾引起过无数的纷争.他追求过、探索过,有建树,充满了创造的激情,当然,也有失误.可就在他行进的中途,不幸,一切都突然中止了.正如作者在本书《序》中所言,“建树还远未到头,一挥手,他就乘风飞去了.而且,他在探索中或许还有偏差,他的建树也许并不卓著.”这也许就构成了诗人徐志摩并不完满的人生.但是,我们觉得,这却是一个真实的人生,健全的人生.徐志摩自己在写作《罗曼罗兰》时也曾说过:“一个伟大的作者如罗曼罗兰或托尔斯泰,正是一条大河,它那波澜,它那曲折,它那气象,随处不同,我们不能划了它的一弯一角为代表它那全流.”作者正是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5.
由于对当时资本主义的腐朽和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种种罪恶感到愤慨而又无能为力,王尔德接受了起源于法国的唯美流派的文化思想,认为艺术的"美"可以抵消社会生活的丑恶,成为英国唯美主义流派的积极的倡导者.他的主要观点有三点一、艺术应该游离人生.二、艺术本身就是目的.三、艺术先于生活.王尔德对唯美主义的探求拓展了美的领域和艺术表现的范围.但是唯美主义有其片面性,真正的艺术的"美"是不能与思想、生活绝缘的.  相似文献   

6.
19世纪英国浪漫诗人济慈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一个唯美主义诗人。事实上,济慈的作品不能简单地用“唯美”来概括。本文通过对他的《圣亚尼节前夕》的解读,以求对济慈及其作品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前期创造社的主要成员虽然深受西方“为艺术的 (而 )艺术”这一文学观念的影响 ,但他们并未全盘接受这一观念 ,而只是与其产生了局部的共鸣 ,即在艺术发生学上坚持“为艺术而艺术” ,但对艺术产生后所具有的社会功利作用却积极认同。这就使前期创造社与西方唯美主义有了根本的区别 ,创造社是对“为艺术的 (而 )艺术”观念进行浪漫的变形后 ,借以表达对艺术特性的重视 ,要求艺术表现的自由  相似文献   

8.
论苏童小说的叙述语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品的表现方式和艺术风貌的形成,对任何一个作家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和挑战,语言是构成作家文学叙事、文体风格及其个性化的关键性因素,也是体现一个时代文学水准的重要标志。苏童小说的话语方式、修辞造诣,叙述语言的经验、质地、砌成的意象,无不显示出作家“这一个”的独特写作风貌。其叙述的浪漫和唯美品质,抒情风格及气质在相当高的程度上表明苏童作为当代唯美主义作家写作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与异域唯美主义的彻底相比,中国现代唯美观念表现形式上更为中庸、潜隐;现代唯美批评文字承袭了中国古典文学批评重印象、感悟的特质,又借鉴了西方非理性生命观,从而体现了唯美主义主张的文学上的为艺术而艺术、行为上的人生艺术化、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的结合,使唯美主义文体在中国获得了有利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吴敏 《广东社会科学》2005,17(2):147-153
20世纪中国文坛贯穿了对以浪漫主义、象征派、唯美主义、个人主义等为具体内容的“纯艺术”观的批评,对中国文艺思潮和文学创作的流变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不同的历史时期虽有不同的批评立场标准,但有些批评观念和批评方式却一直变形着延续下来,左右着人们的思考形态和文学价值判断。本文着力梳理了2 0—3 0年代文坛对于“纯艺术”观的批评情形,简要论述了其意义与缺失。  相似文献   

11.
爱伦.坡被誉为美国的第一位唯美主义作家,而王尔德则是继佩特之后英国19世纪末唯美主义的集大成者。虽然生活于不同年代、不同国度,二人的唯美思想却不乏共通之处。首先,二人均维护艺术自主性,强调艺术独立的品格。其次,二人均推崇想象力和虚构,反对艺术直接呈现生活。在创作审美兴味上,均呈现出反平庸、反平淡、精雕细琢的唯美诉求。但因师承渊源、宗教色彩及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二人的唯美理念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2.
陈开晟 《兰州学刊》2007,(3):178-181
美学与艺术的独立是"审美现代性"的重要原则,具有重要的本体性意义.流俗的感性主义、感伤的浪漫主义、颓废的唯美主义与极端的形式主义等表面上提升与巩固了审美的独立,实质上却危及了审美现代性的批判精神.审美现代性最终要在自身的表征与言说方式上体现出来,否则其独立的批判精神将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英国浪漫诗人济慈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一个唯美主义诗人.事实上,济慈的作品不能简单地用"唯美"来概括.本文通过对他的<圣亚尼节前夕>的解读,以求对济慈及其作品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王船山“诗”、“乐”关系的主要观点是:“诗”、“乐”密不可分,“诗”须协和于“乐”,“诗”、“乐”合一,因“诗”起“乐”,于“乐”用“诗”。他揭示了诗歌艺术的审美本质和文体特征,体现了其对诗歌艺术审美理想的独特追求。  相似文献   

15.
研究者论述新感觉派主要都谈新感觉派和现代主义之间的关联,本文则探究新感觉派和唯美主义之间的联系.新感觉派小说具有浓厚的唯美色彩和唯美情绪,并且和西方唯美主义一样,他们的唯美情绪是建立在都市社会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诗歌建筑美的概念,始自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三美理论”的提出.而对于徐志摩的诗歌,人们多以其韵律的轻盈、意象的新颖以及艺术风格的飘逸等论之,对于其形体的灵动和意蕴的丰富之结合,却研究不足.本文将弥补这种缺乏,从诗歌建筑美的先觉、章法体式的灵活、建筑美作为“立体的绘画”和“凝固的音乐”以及内容与格式、精神与形体的和谐统一这四个方面予以分析.从而确立作为天才的诗人与学者的徐志摩,其诗歌在文学史甚至美学史上的独特贡献和地位.  相似文献   

17.
"唯美"与"颓废"--对王尔德的文艺美学思想的重新考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英国 19世纪唯美思潮是西方美学和文艺学中不可忽视的话题 ,尤其是运动的主将王尔德更是一位富有争议性的人物。本文主要论述了王尔德的文艺美学思想 ,分析其“唯美”概念的内涵 ,以及被人们指称为“颓废”的原因 ,提出对西方历史上的唯美思潮以及王尔德的文艺思想应作重新的考量。  相似文献   

18.
虽然唯美主义作为一股文艺思潮19世纪后期才兴盛于西方社会,但符合“唯美主义”艺术主张的文学作品却早已出现.唐宋词偏狭且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题材内容、刻意强调艺术技巧和外在形式创作观念,及其感伤颓靡的格调,在某种程度上都与唯美主义的艺术追求不谋而合,凸显出十分显著的唯美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9.
徐志摩与中国诗歌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志摩与中国诗歌传统李成希谈到徐志摩的诗歌,人们一开始就认定它是在西方尤其是英美浪漫派诗人影响之下创作而成的。与徐志摩同时代的人常把他比作雪莱;卞之琳说徐志摩没有超过19世纪浪漫派的一步①;梁实秋也曾说过,徐志摩的诗“在艺术上大半是模仿近代英国诗,有...  相似文献   

20.
创造社是我国“五四”时期高举浪漫主义旗帜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他们主张文学的“自然流露”、“自我表现”、“赞美自然”、“返归自然”。但正如郭沫若所说,他的前期“思想相当混乱,各种各样的见解都沾染了一些,但缺乏有机的统一”,创造社前期的文艺思想,我认为也呈现这种状态。除了以浪漫主义文艺思想为主导外,还受到唯美主义、现代主义和日本文学的影响。而现代主义文艺思想在他们的文艺观和作品中所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