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柏拉图时期文类问题探讨的历史语境呈现出鲜明的杂糅浑整性,自觉独立性不足.文类理论的发生发展与丰富繁盛的文学创作、与日常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具体理论观点和资源表现为:类型划分上提出了“有益的艺术”、“快感的艺术”、“兼具有益和快感的艺术”,自由艺术与辅助性艺术以及“主体说”、“客体说”、“主-客体说”;并从中寓有“诗高于画”、“乐高于诗”以及人相美丑、模仿对象好坏、是否形成审美幻觉等决定作品优劣高低的文类等级观念.在文类发生起源观上主张神赋说,并由此进一步引申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的关乎文学创作中文类兼善与偏长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西方哲学无论是本体论知识论还是政治伦理学说,无论是思辨哲学还是实践哲学,都离不开灵魂学说。灵魂说是西方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是人性和神性、人论和神论的交汇地。柏拉图把灵魂看作与肉体相分离的超越时空的永恒不朽的实体,通过灵魂论证理念的存在,而且使人获得对理念的认识;亚里士多德反对灵魂与肉体相分离,但把灵魂提到原因、本体、本质、形式、现实的高度,灵魂还是优于高于肉体。柏拉图将感觉排除于灵魂之外,提出“灵魂三部分”之说,强调理性居支配地位;亚里士多德坚持思维与感觉是灵魂的两种不同的功能(能力),两者与对象的形式同一,都有一定的能动性,但更强调理性思维的能动性,乃至永恒不朽的主动理性;柏拉图(以正义论为核心)和亚里士多德(以德性论为核心)的伦理政治学说虽然内容各异,但均根植于人的灵魂的本性,认为理性是人的灵魂的本质所在,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3.
模仿说是西方美学史的起点,其中柏拉图关于模仿的观点影响深远。文章试图分析柏拉图模仿说的基本特征在于,以知识学为基础,以伦理学为立足点,呈现出对前苏格拉底模仿说的异质性继承和发展。此外,柏拉图对于模仿模棱两可的态度正是他政治意图下的必然产物。因此,模仿说成为柏拉图连接知识学和伦理学的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4.
希腊悲剧理论与中国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希腊的悲剧理论,其集大成者是亚里士多德。在亚氏之前,德膜克里特和柏拉图在论及艺术问题时,还没有提出严格的悲剧概念。但德膜克里特的“模仿说”对后来的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概念的形成,作用甚大。德氏在哲学上主唯物主义的原子论,把世界看成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的,把知觉和思想产生的根源看成物体的流出物与感官的流出物的会合。因此,在文艺观上,他相应地提出了文艺作品是对自然的模仿学说。他认为  相似文献   

5.
关于诗本原理,古希腊哲学提出了"迷狂说"、"摹仿说"等,中国古代文论倡导"神感说"."迷狂说"和"摹仿说"以纯理性超验主义为核心,"神感说"推崇感性经验主义,两者都不能全面阐明诗产生的根本原因.对于诗本原理的认识还需进行语言思维、神话思维和宗教思维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伦理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是古希腊的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著述颇丰,《理想国》是其代表作。在这本著作中,柏拉图广泛涉及并讨论了包括哲学、道德、民主、国家、教育等在内的许多问题,其中教育伦理思想尤为突出。一、教育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天赋品德论柏拉图承袭毕达哥拉斯和苏格拉底的“灵魂不死”和“灵魂轮回”说,认为灵魂是永恒的,不朽的。在《斐多篇》中,柏拉图说:“灵魂在取得人的形态之前,就早已于个体独立存在了,并且还是具有知识的。”正因为如此,灵魂在人们出生之前,同理念共处于同一个世界,非常熟悉理念。而当灵魂离开理念世界…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把“正义”作为其政治哲学的理论支柱,并将城邦正义之公共善的实现视为政治理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就个体善而言,“正义”是其灵魂的和谐,实质是激情与欲望服从理性的指导.就公共善而言,“正义”是社会各阶层成员各安其份、各尽其责,实质是生产者与护卫者服从统治者的领导.柏拉图按照灵魂素质的不同将人划分为三个等级,这暗含个体灵魂及境遇的不可改变性.而另一方面,柏拉图又注重体育、音乐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这说明人的灵魂的可变性及可塑性.这样,个体追求自身灵魂完善的可能性与遵从社会等级制度的固守性互相矛盾,对灵魂完善的追求与对等级制度的服从形成悖论.柏拉图用个体善推导公共善的方式建构理想的政治管理模式,这种逻辑推演的合理性有待商榷.现代管理者在吸取传统思想之精华的同时应该注意其政治管理理念存在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灵感这种人类创造性思维中最奇妙的精神现象,人们对之思考与探求了两千多年。灵感是怎样发生的?本质是什么?各学家众说不一。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三种不同学派,其观点:一是“神赐论”。认为灵感是神赐给的。在人与神交往中,由于超然之气依附于人身。并赐于人以神灵之气。灵感一词的最早使用者是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最有代表性的是柏拉图的迷狂说,柏拉图将灵感说只限于诗(文学、艺术)苑,把灵感完全建立在神赐的性质上。以“诗人的疯狂”“神性的着魔”这些失去理智的迷狂作为“迷狂说”的中枢,他在《伊安篇》中表达为:  相似文献   

9.
早期古希腊自然哲学从各个方面,以各种方式对宇宙生成问题进行了探讨。柏拉图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以理念论为指导,强调灵魂的重要性,提出了模仿创世说,对宇宙结构进行了说明。柏拉图的宇宙生成和结构思想给后来的西方哲学以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认为,诗艺作为摹仿的活动,只能是真理的影子,因此,在他的《理想国》中驱逐了诗人。但是,柏拉图所说的“诗人”并不是一个全称概念,它特指那些使诗成为人们的消遣之物的诗人,这一点可以通过他对喜剧诗人阿里斯多芬作品的肯定考察出来。柏拉图强调,诗必须与人的本真生存紧密相关,艺术是人之为人的本真活动,而不是人们消遣的物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柏拉图以“理念”的认识来衡量诗艺,这对西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姚娟 《殷都学刊》2008,29(3):78-82
《说苑》与《汉书·艺文志》中“小说家”有着紧密的联系,《说苑》的作者是刘向,“小说家”分类来自于刘向的思想,而且《说苑》的体裁与小说作品极其相似,因此,“小说家”借用“说”作为这一流派的命名,更多的得到了《说苑》等说体文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试析柏拉图理念论中的二元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卫华  蒋帮芹 《兰州学刊》2007,(9):31-32,47
一些学者历来认为,柏拉图理念论创立了西方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体系.本文则从本体论、方法论以及认识论三个角度试图对柏拉图理念论中可感世界是否存在及如何存在,分有论及模仿说可否能真正沟通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以及知识靠回忆所带来的问题等方面分析柏拉图理念论中的二元论思想.  相似文献   

13.
“摹仿”一词大概起源于远古希腊时期宗教祭祀、典礼的秘仪活动。公元前五世纪,这一术语的应用范围从祭典领域转移到了哲学和技艺领域。“摹仿说”两大奠基人——古今的哲学巨匠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其在认识论中和叙述字中都拥有相同和不同的解读。柏拉图认为诗人画家的摹仿只触及灵魂中的低下部分,与理念世界的真实存在相去甚远,无补于城邦治理和公民道德,败坏社会风气。而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迥异于柏拉图。在他看来现实事物包括人的活动,就是真实存在,诗摹仿人的活动,也就是在创造艺术真实。摹仿不只是映现外在形象更是人的一种求知活动,以形象方式获求真理,形成关于人自身的创新知识,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是对柏拉图摹仿说的一种扬弃。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和造就“四有”新人 ,是当前和今后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突出表现为创新性、服务性、开放性。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把握几个着力点 :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体现创新的灵魂 ;体现全新的学生观 ;体现爱国主义旋律 ;体现合力育人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仿像不是一个新生概念,其原意一方面表示图像,另一方面又表示模拟.柏拉图的仿像论同他的"理念"本体论和"模仿"的文学艺术美学理论相联系.本文针对柏拉图的仿像论作了系统而深入的阐发,通过仿像、理念、模仿几个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辨析,指出:柏拉图对待仿像的立场并非如多数批评者所认为的那样是完全否定的,他认为仿像作为第三秩序的非存在,也可以通过灵魂之眼的烛照而加入到存在上升的行列中去.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赋","以赋为文",从而使"旧体"别开生面,"新体"更加成熟,使同一部文学作品众体兼备,使不同的文学体裁在句式和风格上相互借鉴和融会贯通,从而实现大象无定形,大道无定名,大文无定体,好诗无定法.苏轼的这些学说和实践,对中国诗学史上的重要学说--"活法说"的完善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综合考论,苏轼实为"活法"说的完善者和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7.
"以A为B"现象的内涵主要体现在音律、风格、节奏、审美效果、表现手法等层面.现象之缘由主要有外来影响说、文学革新说、不谙音律说、文人相轻说、游戏笔墨说等代表性观点.文学创作的总体背景特点与文学创作主体的特殊条件这两个内外因素的结合是主要原因所在.在内在因素方面有两点取向需要加以补充,即创作主体创作生活中的主导文类取向与创作主体文学观当中的文类取向."以A为B"现象中的文类,与其说是独立名称,不如说是一种修辞格;"以A为B"现象再次印证了文类界限的辩证性,是文类传统与文类之间双向互动的一个生动写照,为促进和推动其他文类发展提供了催化剂.以诗为词之类的文学改革之功,不能遮蔽犯律之不足;豪放词风于格律派之对立,绝不能抹杀后者之合理存在.  相似文献   

18.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社会学核心,要正确认识其美学思想,必须抓住这个关键问题。理想国是柏拉图主观润色了的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王国;其“审美阶梯说”则是理想国的美学核心和灵魂。它使美学超越了狭隘的艺术哲学,进入了人生和社会领域,体现了美学视野的开放性和纵深性。  相似文献   

19.
在战国诸侯争霸进程中,秦统治者对法家学说可谓是青睐有加。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的皇帝,秦始皇的一统六合,实乃凭力而胜。然在随后建构帝国政治统治思想时,却在先秦以来的众多诸子学说中,最终选择“五德终始”说,以之为王朝立论。探究其因,主要有三:首先,相较于其时其他诸子学派务以为治的具体论说,独有邹衍“五德终始”说关注的是王朝之间的兴替更迭,更具形而上的超越性,这符合以武力所建构起来的政权进行合法性论证之所需。其次,“五德终始”说契合了秦传统的“受命”意识。依“五德终始”说,秦帝国得享“水德”之运,这不仅为君权张目,给予了帝国统治者“君权神授”的合法性,而且也能够为帝国统治者“重法”“偏法”的个性喜好提供源于“德运”“德性”的本体依据。再次,“五德终始”说依凭、内蕴的阴阳五行思想,不仅与秦文化深相契合,更与秦人日常民生信仰密切相关,故择取其为帝国合法性作论,就更易获得广大民众的认同与遵奉。  相似文献   

20.
“叙述者”,“叙述接收者”和“叙述格局”作为现代叙事学的几个术语,一般被用于说唱文学、史诗特别是小说等叙事文体的研究,将它们引入对戏剧的分析是否可行?柏拉图《理想国》在探讨文学的体裁即诗人“怎么说”的课题时,提出有两种“叙述”;一种是间接的“单纯叙述”,即“诗人永远不隐藏自己,不用分人名义说话”“,此时诗人外在于他描述的故事;另一种是直接的“摹仿叙述”,即诗人站在事件当事人的地位拟为其声、代其发言。戏剧(我们主要研究书面形态的戏剧文本)反映为若干个“摹仿叙述”的有序结合。这一结合能否有序的关键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