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类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工具书。类书作为典籍之荟萃、知识之精华 ,创体两千年来对于文献保存、知识传播和学术研究产生过重要作用。《尔雅》可视为类书的萌芽。编纂类书起始于三国曹魏 ,最早见于著录的第一部类书是三国黄初元年 (2 2 0 )的《皇览》。隋唐时期出现了大型的官修类书。宋元类书种类繁多 ,北宋初年出现了著名的“宋初四大类书”。明清时期类书走向兴盛和衰亡。清代的类书编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类书的体例益精、种类、数量益巨、检索愈方便 ,是对历代类书编纂成就的总结 ,以《古今图书集成》为代表。清代中叶以后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自然科学的兴起 ,有些事物已难以用简单的事类来概括 ,类书的编修由盛转衰 ,逐渐销声匿迹 ,其间达百余年之久。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文化传播与编辑出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春秋战国时期史官文化向普及型、开放型文化的迅速转变,促进了文化传播。其时,口传文化主要有游说诸侯和聚徒讲学两种形式;书面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是著书立说。战国时著述之多,不仅促进当时学术文化的繁荣,同时也保留大量古代典籍,扩大传播的覆盖面,延长传播的时效性,其传播学意义显而易见。春秋战国文化传播,开创书籍编纂体例,积累书籍编纂经验,总结图书传播理论,为我国编辑出版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3.
邺文化始于春秋齐桓公时期,其历史传承大致分为春秋战国时期、曹魏时期、十六国时期和隋唐以后等阶段。作为邺文化的鼎盛时期,曹魏时期邺城的城市园林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造型之精美、环境之优雅,在我国园林建设史上有开创性意义。邺城建设中首次出现了中轴线对称布局和路网丁字交会的格局。当时的园林建筑高大雄伟、主题明确、特质清晰,特别是首创园林和军事防御工事一体的建筑模式、大规模大面积人造山水景观、独特的装饰风格和引入佛教思想,对后世园林文化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救荒本草》是由明初周王朱(木肃)编纂的我国古代第一部救荒专著,与传统的药物学“本草”书籍不同,这是一部系统总结自然界野生植物可以佐饥食用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文化典籍。《救荒本草》的编纂刊刻,为灾荒年月老百姓准确.安全和有效地以野生植物代粮度荒,避免误食伤身,积极地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开辟了广阔的食物来源和新的途径,从而  相似文献   

5.
《四库全书》的编纂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项宏伟大业,其对于保存文献典籍,传承传统文化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在"四库学"的区域研究上,嘉兴板块具有重要价值。嘉兴学者不仅大量参与了"四库"的征献、编纂、校核等工作,并在民国时期抢修文澜阁《四库全书》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而且嘉兴学者之著述更大大丰富了这一宏伟文献。以嘉兴学者与《四库全书》关系为视角,可将嘉兴学者与《四库全书》的重要渊源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6.
淮河流域是曹魏屯田的发源地,也是曹魏屯田集中分布的地区.作者在深入考察淮河流域屯区分布形势的基础上,阐述了淮河流域屯田对曹魏政权的巩固和发展、郡县经济的复兴、加强东南边防的历史作用,分析了淮河流域屯区在整个曹魏屯田制度建设中的地位,着重论述了在建安初年郡县不能正常发挥其经济职能的情况下,淮河流域民屯为曹魏政权经济命脉之所系及其对于支持曹操逐鹿中原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7.
《考工记》是两千多年前由齐国人编纂的一部手工业科技文献,也是目前中国所见年代最早的有关手工业制造及工艺技术的记述。早在1996年,在齐文化发源地山东淄博召开的“第一届中国科技典籍国际会议”上,学者们就此书的科学价值发表了多篇论文,形成了《考工记》研究的一个高潮。重温这部我国手工业制造编纂史的奠基之作,对指导科技档案工作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元代道教典籍数量众多,仅收入《道藏》的元代道教仙传和宫观山志就有30多种。拥有学养深厚的编纂群体、明确的编纂目的,以及多样的编纂方式,元代道教典籍的编纂走向鼎盛。  相似文献   

9.
乾隆与《四库全书》郑之洪(广州师院历史系510000)《四库全书》共收图书3461种、79309卷,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它基本上囊括了我国先秦王清初传世的重要典籍,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之总汇。它的编纂激荡着乾嘉时代的学术潮流,在保存、整理和...  相似文献   

10.
由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我院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李学勤教授等主编的《四库大辞典》,已于今年初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如所周知,人们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典籍时,使用的工具书乃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该书虽然代表了当时最高学术水平,成为引导学者们治学门径的重要工具书,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已很难满足今天广大读者的需求了.有鉴于此,由李学勤教授倡议并亲任主编的《四库大辞典》,经过近200名专家、学者两年团结奋斗、艰苦努力,终于编纂完成.该书是一部基本上包罗了中国古代重要文化典籍的大型工具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学术水准.它的出版发行,有利于弘扬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中国古代典籍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1.
川大能够最先推出<儒藏>的部分典籍,首先应当提到舒大刚教授对<儒藏>编纂体例的设想.就编纂的成果而言,是具有极高的学术品位,可以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新出版的50部书籍除了上述优点之外,在典籍的筛选与分序、小序、各书提要的撰写上都具有诸多值得称许之处.  相似文献   

12.
明末农民大起义以摧枯拉朽之势摧毁了明朝的腐朽统治,满洲贵族建立的清王朝趁势入主中原。为了稳定统治,满洲贵族对众多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施以强制统治,反映在文化政策上,便是实施欺愚笼络和民族高压政策,并借编纂《四库全书》实现“寓禁于征”,查禁销毁大量文献典籍。尽管如此,清朝编纂的《四库全书》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唐人编纂诗文总集趋于繁荣,使本时期总集编纂者形成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若以编纂者及其心态观之,可将这一特殊的文化群体归为三类:即未入仕途及辞官退隐者、贬迁官吏、京官等上层文士.据此分析此三类编撰者及其心态,既可以探讨这一群体在唐代的生活特点,也可以管窥他们在我国诗文文化史、总集编纂史等领域的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太平广记》被清代四库馆臣称作“小说家之渊海也” ,其书对于宋前文言小说的保存、传播起了重大作用 ,鲁迅先生在研究宋前小说时主要依据此书。人们在研究《太平广记》纂修时多从政治角度考察其成书缘由 ,而忽略了其书编纂的文化因素。为此 ,本文把《太平广记》视作文化行为进行研究 ,从文献典籍散佚严重、宋太宗自身的文化修养、唐代小说发展三个方面探讨《太平广记》成书的文化内因 ,笔者以为 ,《太平广记》的编纂是各种文化因素共同促成的 ,是小说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王树楠对河北一地的乡邦文献整理和地方志编纂做出了较大贡献.他主持编纂整理了许多乡邦贤哲的古籍文献,主持编纂过多部河北地方志,整理其师友的文集、文稿资料等,这些资料的撰写与整理都为后人学术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但是,目前中华文化对外的传播,以及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与中国文化本身的内涵和蕴力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中国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工作要从国家语言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高度出发,推进中国文化的对外翻译事业;重视和加强中译外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有效解决中国对外翻译事业所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17.
博尔赫斯的文学创作充满奇幻的想象与虚构,他通过迷宫、梦境等意象对有限与无限、瞬间与永恒等哲学命题进行思考,拓展了现实与虚构交织的幻想文学.东方文化及中国元素是博尔赫斯构建艺术迷宫的重要内容.他推崇中国古代典籍,从中国文学和哲学中汲取文化资源.博尔赫斯对中国的想象塑造与迷宫叙事巧妙结合,建构出神秘瑰丽的中国形象,通过想象性创作去描述中国文化,达到了中西幻想文学思想的融通.  相似文献   

18.
《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是日本伟大的女诗人、女作家,从小研读汉文典籍、学习唐文化,在文学创作中或多或少、或简或繁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唐文化,可以说紫式部和中国唐代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紫式部对唐文化的传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浮华交会是东汉末以来存在于士大夫中的一种特别的社会政治现象.曹魏历代君主对浮华交会之徒采取严厉打击,对浮华交会活动坚决取缔,但并没有阻止其存在,其一直伴随曹魏政治相始终.其是曹魏所实施的官吏选拔制度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汉代图书编纂活动对中国书籍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的图书编纂活动极为繁荣,不仅拯救了先秦文化典籍,奠定了中国书籍的基本形态和编校方法,并且产生了<史记>和<汉书>两部历史巨著和以<说文解字>为代表的我国第一批辞书,开创了新的文体模式,镌刻了中国第一版大学教材<熹平石经>,开拓了新的媒体模式.汉代编辑家的突出贡献,对后世图书的编辑工作和图书形制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