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华创作主题的演变经历了三个时期:表现爱与美时期,表现仇恨与残酷时期,展示希望与苦难并置时期.其转换的原因首先是余华受到西方文艺潮流的影响,引导余华创作的作家在不断变化;其次是随着对真实性追求的不断深入,他对真实的判断标准发生了变化;第三是市场经济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阿历克赛·托尔斯泰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但是在他初登文坛的时候却是一个象征派诗人。从1907年第一部作品《抒情诗集》发表到长篇名作《苦难的历程》和《彼得大帝》问世,他的创作经历过两次重大的转折:第一次从象征主义转变到现实主义,第二次从批判现实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两次转变相继发生在俄国革命史上两个重大事件——1905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1917年10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他早年在创作方法上的探索,为他日后攀登艺术高峰开辟了道路。从  相似文献   

3.
余华长篇小说《文城》综合了余华20世纪80年代中短篇小说的先锋性和90年代长篇小说“回归”现实主义的传统性,既有艺术形式上的先锋探索,又有对历史和现实的真实反映,具有极高的可读性。《文城》的内容既有“生活的现实”,又有“文学的现实”,其“现实”是“虚伪”与“真实”的混合。与余华其他长篇小说相比,《文城》的时代与历史、现实与想象、虚构与真实的“并存”更为自然无痕。小说讲了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内部是统一的,相互之间却是分裂的,但这种分裂在余华创作的整体上却实现了某种统一性,也即先锋的余华与“回归”的余华在这部小说中实现了统一。《文城》在书写血腥、暴力、死亡上,在语言诗性上,在人物对话书写上都承续了余华小说的一贯风格,但在主题、结构、题材、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又有比较大的变化,具有新的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学创作受作者情感因素影响很大,比较鲁迅2个时期创作心理的差异,有益于更深入地理解他的创作转变。《呐喊·自序》和《朝花夕拾》都是鲁迅的人生记忆叙述,由于不同情绪的影响,故而凸显了截然不同的场景序列。从对记忆的不同叙述中可以看出鲁迅对社会的认知差别,这是由他不同时期的文化观决定的。《朝花夕拾》唤醒了他心底的民间记忆,促使他从启蒙文化向民间文化回归,不仅使得他对中国社会的认知发生了转变,而且也使小说中"哲学家/汉子"的隐喻意义发生了变化,由此,鲁迅的小说创作也实现了转型。  相似文献   

5.
余华自以先锋作家身份登上文学前台以来,一直将苦难、死亡做为主题追求。《第七天》也正延续了这种策略,但与余华前作不同的是,余华在新时期显示了对现实主义叙事策略的偏重,同时又体现着对新东方主义叙事策略的有意为之。本文从余华新作《第七天》入手,在后先锋视域大背景下对余华小说创作的得、失进行了冷静思考。  相似文献   

6.
余华前后期小说中比喻的变异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小说提供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最为新奇、怪异的一批比喻,开辟了比喻新的空间和新的视野。同时,以1989年为界,他的创作也实现了从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型;两个时期的比喻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认真分析余华小说前后两期比喻的差异,一方面可以深入考察余华小说比喻使用的根本特点,另一方面,通过两个时期的比较,也可以更深入研究余华比喻创新的原因与基本理据。  相似文献   

7.
在余华早期创作中,《难逃劫数》所包含的阴谋、死亡与宿命等暴力叙事手法在令读者心惊的同时代表着余华一个创作时期的成熟。而由作品人物、读者与作者共同承担起的对话者形象将作品中弥漫的逃无可逃的宿命感解读得淋漓尽致,并在此基础上对人性的真实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余华是当代文坛极富天分而卓具特色的一位作家,他以先锋姿态登上文坛,而如今却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本文从时代背景出发探讨余华转型的原因,并以《活着》为例,分析余华转变的具体体现,从而联系其以后的经典作品表现转型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先锋派代表人物,余华一直都以善写暴力和死亡著称,他对于死亡的叙述不仅是他写作观的表现,更折射出余华对于生命的看法。而他的小说作品以《在细雨中呼喊》为界被划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典型的先锋派,后期则转向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向。这种不同不仅是表达方式的不同或叙述内容的不同,更深层次的来说,这是余华创作思想的变化,因为这种变化,小说中的死亡叙事也有了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论题之一,恩格斯在回复玛.哈克奈斯的信中评论《城市姑娘》时曾说":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余华对小说《活着》中的福贵的人物塑造并没有这些鲜明的"原型"特征,这种"反典型"的做法对于文学创作、文学接受以及文学史来说都具有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普遍的观点认为余华的转型以《活着》为标志。但其实余华的转型要早得多,标志着这种转型的两个关键性文本是《夏季台风》和《在细雨中呼喊》,这是余华创作中的两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它们甚至是开启余华之门的两把金钥匙。其中前者是余华先锋时期"绝望与美"的集大成之作。这一部作品展示了两种确信在余华世界中的堕落。它表明余华在即将迈入"以美克服暴力"的拯救之门前抽身而去。而后者则是世界意义在余华世界里失落后,自大地上发出的第一声呼喊。这一声呼喊则直接源自于"坚韧活着"的欲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细雨中呼喊》才是余华转型后的开辟之作。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而他的小说创作的盛衰,也几乎是与我国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衰同步的,因而郁达夫小说创作的演变,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一般认为,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以一九二七年发表的《过去》为界,经历了一个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演变的过程,或者认为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以《过去》为标志,在表现灵与肉的冲突中实现了由表现肉欲冲动到表现情欲净化的转变。这两种看法似乎都在肯定郁达夫小说创作的演变,却都与郁达夫小说创  相似文献   

13.
《涉江诗》是沈祖棻以血泪写成的一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苦难心灵的历史.沈祖棻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十年动乱的历史现实,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内心的时代特色,是20世纪旧体诗现实主义创作的杰作.  相似文献   

14.
托尔斯泰并没有按照一种"标准"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进行创作,而是走向了泛现实主义化创作.所谓"泛现实主义化"创作,即作者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而是运用各种创作手法,去不断开拓现实主义"疆域",具体表现在创作中分别向心理的、自然的、古典的三个领域拓展,由此形成了三种"新"的现实主义:即心理主义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的现实主义,其相应的代表作分别为<伊凡·伊里奇之死>、<哈吉穆拉特>和<复活>."泛现实主义化"创作现象的出现,既与作者旺盛的艺术创造力使其不甘于一种表现形式有关;也与当时现实主义文学在欧洲趋于衰落有关.托尔斯泰的"泛现实主义化"创作一方面使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焕发出新的活力,暂时化解了现实主义所遭遇的危机;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总的来看,"泛现实主义化"创作是对托尔斯泰一生创作风格摇曳多变的概括.  相似文献   

15.
思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称巴尔扎克的创作“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尽管一百多年来对恩格斯关于巴尔扎克这一著名论断有着不同理解,但有一个认识却是共同的,即巴尔扎克在主观上克服了一个保皇党正统派所固有的思想局限,认识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①——一历史的必然趋势,在新的思想认识指导之下,在现实主义的创作实践中,忠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忠实地塑造出一系列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典型人物.因此,恩格斯给予这么高的评价。二十年  相似文献   

16.
“文革”对60年代出生的余华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甚至决定了他今后的写作方向。在余华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我们都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文革”的阴影。余华对于“文革”的言说,因其创作理念及叙述姿态的变化而呈现出先锋——民间——大众等不同的视界。  相似文献   

17.
曾被誉为先锋派作家的余华的创作越来越注重人物和叙事。《活着》是他创作生活中的重要事件,而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继续保持了他对生存的肯定与温情。虽然余华尽量要淡化时代背景,远离政治意识形态,创造纯民间的场景,但从作品的事件描述上读者依然清晰地阅读出了那些时代因素。这是越中小镇城市贫民的生存状况。主人公许  相似文献   

18.
亨利.菲尔丁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之一,他有比较系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思想。《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作为他的代表作,全面完善和实践了他的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一部闪烁着现实主义光辉的不朽的文学名著。  相似文献   

19.
余华的长篇小说创作的指向之一是通过写作达到自我人格的完善,作品内部有着动态的自传性。从《在细雨中呼喊》到《兄弟》,令人绝望的孤独感是余华长篇小说的重大主题。与此同时,小说叙述中的狂欢色彩却越来越浓重。"狂欢"作为一种发现本我与宣泄自我的方式,目的在于对童年时期自我内心孤独与压抑的疗救。"看客"是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对象,这一概念曾被用在余华作品研究之中,而事实上,以《在细雨中呼喊》为分界点,"看"与"被看"的所指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因为绝对真实的自我永远无法通过叙述抵达,这些小说隐喻了个体孤独与狂欢角逐的矛盾而复杂的存在状态。"看"与"被看"模式正是这种不确定的存在状态得以展现的条件,在人类认识自我的意义上隐喻了现代文化带来的深刻困境。  相似文献   

20.
杰克·伦敦是美国文坛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而其作品中不乏大量的强者形象.本文从创作动因、创作手法和创作意义三个角度切入,对他不同创作时期的主要作品中的强者形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