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明互鉴”和“文明探源”发表重要讲话。在2022年7月16日出版的第14期《求是》杂志上,习近平总书记以《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题,再次就“中国文明历史研究”需要重点抓好的工作进行了部署,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工作中,他强调:“我们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本刊以四川大学2035先导计划“文明互鉴与全球治理”首席专家曹顺庆建议开设的“文明书写与文明互鉴”栏目为基础,以“重写文明史”为年度话题,探讨为“文明定义”提出中国方案的可能性。文明定义以及所包含的文明观,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是文明史书写,世界上许多重要的思想家都参与过“世界文明史”“人类文明史”的建构和书写,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认知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为文明定义和文明观留下了偏见。“重写文明史”的目的不在于短期内建构起代表中国立场的“世界文明...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古便有完整的哲学体系、 文论体系、 史学体系、 艺术体系、 教育体系、 医学体系、 科学技术体系以及其他各个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 然而, 中国原有的自主知识体系在现当代基本上不被承认。 这一问题的根源在文明观, 文明观是基础, 是自主知识体系的底座。 近现代以来支撑各学科知识生产的标准、内涵、 体系都建立在西方文明的底座上。 文明底座是西方的, 所构建的知识体系也就必然唯西是从, 直接导致了对中国文明的贬低, 对中国知识体系的全盘否定, 形成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整体性的垮塌, 走上了自毁长城之歧途。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首先要 重塑文明观, 重塑文明观则必须 重写文明史, 再从文明底座上建构哲学、 史学、 医学、 科学技术等各个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 重获各学科知识体系本来的 话语权, 向世界呈现 理论中的中国 创新中的中国 文明中的中国, 建构自立自强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门学科, 艺术史 首先产生于欧洲, 其艺术史观念与写作范式一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 西方中心主义 色彩。 随着西方学术话语的全球化扩张, 西方中心主义作为 艺术史书写的话语幽灵 一直或明或暗地支配着世界各国的艺术史书写。 无论是 艺术史 欧洲艺术史 世界艺术史 还是 全球艺术史, 艺术史书写术语的翻新固然体现了世界各国艺术史学者对 人类艺术通史 书写的憧憬与努力,但并没有改变现有艺术史书写作为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实践的客观事实。 从 不完整的艺术史 不平等的艺术史 不真实的艺术史, 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幽灵让东方艺术反复辗转于 缺席的东方 替补的东方 易容的东方 三种大同小异的失语状态。 要完成世界艺术史的重写与重构, 必须从驱逐西方中心主义 话语幽灵 开始。  相似文献   

4.
现代国家是一个庞然大物。面对可以吞噬一切的利维坦,一个社会处在驯服它、还是臣服于它的骑虎难下窘境。这样的处境,让国家运行呈现双曲线:控制住国家就得到良好治理的上行线,与无法控制国家而使其施政处于下行线。国家运行的上行线,让国家呈现昂然向上、生机勃勃的状态。国家的这一运行状态,不来自国家的权力意志,而受惠于驯服国家。国家运行的下行线,显现为一条从懒政、庸政、乱政、恶政到暴政颓变的线索,进而导致国家的结构畸形、制度安排不当、公职人员素质低下,并必然使国家运行于令人不满的颓势状态中,呈现在国家间竞争的失败结局上。在治国如骑虎的定势中,要么驯服这只猛兽,要么被其吞噬。因此,如果要让国家运行于上行曲线上,务必率先保证国家权力的皈依伏法。  相似文献   

5.
阐释学对固态语言文本的过度重视,使得关于活态行动的阐释学理论一直处于相对匮乏的地位。保罗·利科的行动阐释学理论从行动出发,分析了文本行动中说明理解解释的相互渗透。他将批判性渗透到对间距的阐释中,认为文本一经形成便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性,文本的行动是一个去语境化重构语境的过程。行动并非由单个行动者构成,而是多元行动者的协同运作和即兴表演。人类行动者也并非传统哲学意义上的主体,而是被行动裹挟却具备部分能动性,并在放弃自我的过程中理解自我。利科的行动阐释学虽没有完全摆脱语言符号模态,但他扎根经典阐释学理论,使得固态的语言文本再度活态化,并揭示了行动的部分运作机制,孕育了一种新的关于行动的阐释模式,呼应并一同汇入当代试图变革阐释学理论的潮流之中。当利科的行动阐释学与当代新兴的行动理论相遇,或许会生成一种更具阐释效力的行动阐释学理论,并进一步通向一种多模态事件阐释学。  相似文献   

6.
7.
《诗经》 “六笙诗” 因 “有其义而无其辞”, 引发了古今无数的讨论。 它的篇次莫定, 前后不 合, 难以融入 《诗》 的辞章编排系统。 特别是由它引起 《诗》 文本编排的变更, 所谓由毛公 “推改什首”, 造成了 《诗》 的 “非孔子之旧”, 多与史实不合。 这在出土文献海昏侯 《诗》、 汉 《熹平石经》 与毛 《诗》 互证中得到充分证明, 并在 《诗》 文本的学术源流与汉代 《诗》 学研究中获得有力支持。 “孔子之旧” 就只 有 “三百五篇, 遭秦而全” 的 《诗》 文本, 四家皆无异义。 郑玄相关解说的存亡、 缘由自相矛盾, 反映的 只是其笺 《诗》 所见与注 《礼》 所用乃不同的另一个 《毛诗》 文本。 其中的 “六笙诗” 序, 不过是其时的 《毛诗》 学者将 《乡饮酒》 《燕礼》 中用乐的 《小雅》 的 《南陔》 等 6 篇编排到 《诗》 文本中的新变现象, 而不能说是代表 “孔子之旧” 的古 《诗》 文本。 不包括 “六笙诗”, 才是 “孔子之旧” 三百五篇古 《诗》 文本的实际篇目。  相似文献   

8.
两宋的 “ 公人” 可直译为 “ 公家之人”, 但其内涵却前后发生着变化。 北宋公人多指义务性为官府承担一定职能工作的职役, 常常与使院语境下官府招雇的吏人的职能交错混同, 其中衙前公人出身、 职能及其去向的特殊性, 通常独立于诸色公人之外, 甚至地位优于州县一般吏人。 但随着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 吏士合一” 政策, 吏人地位渐渐提高, 职役开始倾慕吏职, 至南宋前期吏人、 衙职成为职役较好的去向。南宋中后期 “ 公人” “ 公吏” 往往混同书写, 至少在士大夫们语境中, “ 公人世界” 里的公人是他们所担忧或鄙夷的胥吏群体, 这时的公人特指介于官民之间的公家之人。 公人角色变化的背后, 折射出乡村中上层群体由失利情态向获利情态转变的功利诉求, 以及社会转型中两宋政权扩大税源以补充浩大财政开支的主体社会语境。 公人作为一个融合吏人、 职役、 乡役等多重职能身份的社会符号, 在从民向官的价值转向中, 勾勒出两宋基层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9.
乡镇、 行政村和村民小组撤并的本质是治理内部化的实践, 即由彼此构成外部关系的多个区划单元转向内部关系的单一区划单元, 以期降低基层治理与发展过程中的交易费用。 基于四川省基层区划撤并的案例考察发现, 一方面, 改革直接导致区划单元减少, 数量过剩的行政和自治组织领导需要凭借竞争方式产生, 从而提高了组织的素质能力; 区划半径的扩大为基层赋权构设了条件; 区划制度壁垒的消解降低要素资源的配置成本。 这项改革总体上实现了降低各类交易费用的预期目标。 另一方面, 在既定的基层政治体制、 产权结构、 社会基础等条件约束下, 基层区划撤并在一定程度上抬升了外部约束薄弱的乡村组织权力, 助推了要素资源配置的行政化方式, 并诱致新区划空间内部制度建设和情感认同的非均衡性。 所以, 治理内部化实践降低了若干项治理与发展交易费用的同时, 在体制、 产权等结构未发生实质转型的情况下, 短期内实则追加了部分交易费用。 由此, 未来基层区划改革应兼顾拆分、 撤并等类型的技术原则以及拓深改革内容。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经济发展后劲问题是一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福建经济在经历了改革开放2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其增长态势出现了一些新的令人关注的变化,暴露了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突出问题.因此,跨入新世纪,福建经济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就必须对经济发展后劲问题作出系统的、深入的、具体的研究.本刊特约我省计委、财政厅、物价局、统计局、科技厅、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宁德地委的一些领导同志,对此问题作专门的探讨.龚守栋剖析了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表现及原因;杨益生提出了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整体思路;荆福生从地区实际出发,探讨了解决宁德市经济发展后劲问题的三大对策;马潞生、陈荣凯、郑勇、丛林则分别从财政政策,价格杠杆、经济增长源泉、科技进步等方面,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提供了多方位的思考.我们相信,他们从宏、微观方面,所提出来的观点与见解对我省经济的长远发展将有深刻的参考意义;我们也期待,大家共同来关心和支持这一重大课题的讨论,为促进福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献策献力.  相似文献   

11.
在这个全球化甚至是星球化(Planetarity)的时代,《文学:世界史》代表了世界文明/世界文学写作的一种有趣实践。《文学:世界史》的作者之一西奥·德汉教授将谈论他开展这一实践的初衷与深层动机,回顾撰写其中欧洲文学史章节时的经验,并思考与总结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遇到的问题。德汉教授认为,全球化和星球化的问题正在决定性地改变着整个文学景观和世界范围内的文学研究;作为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学者,我们的任务就是在“重写”人类文明、文学的过程中,阐释上述变化并迎接挑战,推动生成一种属于人类共同文明的世界/星球文学。  相似文献   

12.
2009年4月24日至26日,"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学术研讨会在河北保定清西陵召开。会议围绕"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的研究近况,从酋邦问题、国家起源问题、理论与方法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推动了先秦史与考古学的整合。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中国引入社区概念.80年代以后,中国的社区发展很快.社区的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内容、新形式、新要求,提供了新的载体,增加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复杂性和主动性;精神文明建设又促进了社区的稳定和发展.社区的发展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结果,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推动力,两者相互影响,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14.
儒家文明是一个世界地缘政治的摹状词.作为政统的儒学,早在"五·四"前后就已崩塌;但作为一种文明体系、文化积淀的结晶,它本来就存活着,而且日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活力.儒家文明的生命活力蕴涵在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历久弥新的道统至德中,其仁爱的原精神已经包容和涵摄了西方的科学理性精神,其宏观哲学思想、和谐辩证法可以为唯物辩证法提供动态中发展的文化资源,成为中国人做人的信仰根基.  相似文献   

15.
法国史学大师布罗代尔曾为中学生撰写《文明史纲》作为教材,并提出自己的中学历史教学理念。《文明史纲》努力将新史学理论贯彻于中学历史教育中。文明史教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术潮流,对中学历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其要求高、难度大,面对中学教学实际可能呈现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0月,“北朝与河北历史文化研讨会”在河北省磁县召开。这次研讨会以北朝史与河北历史文化为主题,对河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此次研讨会的举办,对提升地域文化品味、强化省内史学工作者的交流机制,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讨会"在很多方面均有创新与突破。在研究资料方面,对旧材料的史料价值作了进一步的发掘,并十分重视新材料的运用。在研究论题方面,既有对旧有问题的重新审视,也有对开拓性新论题的探索,且宏观、中观、微观三种层面研究并存。  相似文献   

18.
青岛市的建制历史虽然只有百余年,但是却有6000多年海洋文明历史的深厚积淀。在“Q”形青岛滨海文明带上,大汶口文化时期的胶州三里河人,是我国最早闯荡外海的航海者;2200年前从琅琊启航的徐福船队东渡,是史书上记载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海上远航活动;千帆云集的北宋密州板桥镇,是我国北方唯一设市舶司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大口岸。在以往打造“帆船之都”过程中,对具有深厚积淀的青岛海洋文明历史鲜有探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在后奥运时代,对悠久的青岛海洋文明史进行一些渐次深入的探讨,以增强“帆船之都”的历史文化底蕴,应有其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美学已经在多向度、多层次上得到学界的充分探究,但关于20世纪中国美学史书写问题的研究至今仍有所欠缺。审视20世纪中国美学复杂的发展历程及其文化生态,研究者主要运用了知识型与思想型两种书写范式,从而使20世纪中国美学史的书写呈现丰富的样态。知识型书写范式专注于美学知识的内在发展和美学体系内部逻辑化建构的书写方式,强调美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性、整体性与谱系性,并可以划分为具体美学家的美学思想和美学理论美学学术论争古今美学关系等三种类型。思想型书写范式将美学视为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强调美学症候式研究方法与意识形态效应,将美学的内部研究外部研究进行有效整合,包括现代性角度主题史方式审美理想史范式美学与政治的关系以及跨文化视野等若干类型。但是,在美学史研究和书写上依然存在一些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涉及20世纪中国美学原始文献处理问题、中国美学史书写的逻辑思路问题、中国美学精神提炼问题等。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能够为20世纪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和书写提供新的理论增长点,推动当代中国美学在世界美学的交流对话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