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马克思哲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重新确认了“人的问题”对于马克思哲学的意义;从根本上恢复。了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本来地位;价值范畴的引入再现了马克思哲学中科学精神与价值取向的统一。这三个方面的理论创新,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理论创新的基本脉络,大体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哲学研究的积极成果,赋予了马克思哲学以新的形态和面貌。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其历史地位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主义理论。东方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马克思晚年的飞跃,即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主义构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构想;第二阶段是恩格斯晚年的飞跃,即根据新的历史环境,提出了东方落后国家革命胜利后,不能盲然地搞“国家社会主义”的忠告;第三阶段是列宁晚年的飞跃,提出并开辟了“新经济政策道路”,即必须把经济建立在市场、商品基础之上;第四阶段是邓小平当今的飞跃,提出并领导中国人民实践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模式.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东方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在中西历史文化长河中思想丰富源远流长,却由于理论本身的缺陷停留于空想。当代“以人为本”之所以能超越空想,立足科学,成为现实的可能,关键在于马克思发动人学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克服了以往一切人学理论的缺陷:从“抽象的人”转向“现实的人”;从人的“既成本质”转向“生成本质”;从“工具迷失”转向“工具复归”;从“英雄史观”转向“群众史观”。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本性,是对马克思“需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人的需要是它的立论之基。我们认为要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必须通过各类实践活动满足现实个人生存、发展的各项需要,这也是对“以人为本”的最好落实。并且,“以人为本”是对“需要异化”的扬弃,在它之中包含着对未来的美好展望:就社会理想而言,“以人为本”展望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就个人发展样态而言,“以人为本”展望的是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前,学术界对“灌输论”的首倡者看法不一。事实上,“灌输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著名原理,是一代代马克思主义者不懈努力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构成了“灌输论”的思想源头;考茨基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进行了出色的发挥,赋予了“灌输论”初步的比较系统的理论形态;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的实际,进行了新的理论创造,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灌输论”观点体系。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以“科学历史观”的创造者著名于世。但也产生了一个误解:以为他的历史观只有科学规律的内容,一种纯粹的客观规律的总和。其实,在马克思哲学的视野中,科学规律是离不开人的,它们是人的活动的规律,马克思哲学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精神与以人为本的结合,是马克思哲学特有的理论品格。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重提“以人为本”,不是向西方人本主义的回复,而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现代阐释。  相似文献   

7.
当前,在对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在研究中应把握几个要点:一是要全面把握“可跨越”与“不可跨越”的辩证统一关系,特别要抓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出发点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二是要正确把握“跨越”的必要和“跨越”的条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特别要注意本国实践与世界各国普遍交往的相互关系;三是要深刻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特别要以“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来把握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设想和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实践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的唯物史观以及其后的推进,是以“以人为本”的“主客体互补”的模式为轴线的。列宁和斯大林的哲学存在的问题是偏离了“以人为本”的“辩证唯物主义”。毛泽东一方面是有中国特色的人道主义即仁道主义的奉行者,另一方面在理论上公然批判人道主义。“四人帮”恶意批判人道主义,从理论本质上表现了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道主义的彻底背叛。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美学重建离不开三个理论支点,这就是:一、必须对美与美学研究有一个新的基本定位;二、必须有一个新的美学方法论;三、必须有一个新的具有解释能力的美学基本观点。根据马克思对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的科学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新命题:美存在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之中。这就是关于美与美学研究的新的基本定位。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采用的功能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提出美学重建的一个新的方法论原则,这就是:不问对象“是什么”,只问它“做何用”。根据无数审美实践活动的事实,可以提出“社会关系论美学”的一个新的基本观点,这就是:“示差性”是社会上一切审美价值的最终来源。示差功能、愉悦功能、移情功能,依次构成了美的功能形态发展史上的不同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安维复撰写的《全面理解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理论》一文所提出的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步萎缩”“行将消失”的论点是作者强加给马克思的;认为安维复曲解了马克思关于“中间阶级”的观点,由“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构成的中间阶级”是不存在的,“中间阶级”不能取代、消融对立着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必须依靠无产阶级的斗争和胜利,无产阶级则只有在发展到“包括整个社会”时才会“消失”;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和基础,动摇了马克思的这个理论,也就是动摇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对马克思经济思想历程的研究,在方法上必须强调“过程”和“结构”两个关键词。“过程”展示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的轨迹和脉络;“结构”是可分为对象的结构、思想思维的结构及其政治经济学理论著作编排顺序的结构。根据这一方法,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按其创作的年代,可分为以现实批判为主的创作前期、以理论体系批判为主的创作中期和创作后期三个时期。可以说,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是全面理解《资本论》的重要的理论档案。研究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是发展和创新马克思经济学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道德之争”,肇始于“正义之争”,即关于马克思是否以正义之名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争论。虽然分析马克思主义是基于马克思的经典文本来阐释马克思的道德理论,但是他们忽视了马克思的道德理论得以产生的德国古典伦理和古希腊城邦伦理的理论背景,隐匿了马克思对于自由主义超历史道德观的批判,无视马克思道德理论形成的现实基础和价值立场。分析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道德理论的“建构”反而更加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道德理论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青年马克思的时代观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幸福时代”、“时代精神”、“历史时代”和“时代问题”等思想内容。青年马克思认为风尚纯朴、积极进取、人民具有自由和人民优秀品质得以发展的时代是“幸福时代”,论证了所有人成为“自为的存在”实体的“时代精神”是可能的,明确指出“人的解放”已经是“历史时代”发展提出的现实要求,提出“问题”是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还要求每个人都做当代历史的“同时代人”。青年马克思的时代观在不断探索演进的过程中,具有了自身的思想特征:综合社会不同层面来阐释时代,划分时代的标准具有综合性,没有把某一层面的尺度绝对化,从总体上看具有科学性;从社会不同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把握时代问题,把时代精神看成是历史总体性的存在,运用“主谓颠倒”的方法分析时代,分析时代的方法具有总体性、相互性和唯物决定论性质;其形成和发展与唯物史观的萌芽是一体的,具有探索性、具体性和实践性。青年马克思的时代观对于构建马克思时代观的内容体系具有理论意义:可以构建评价幸福时代和时代批评的理论,构建阐释时代精神的理论,从时空、社会、历史和主体四个维度构建把握时代问题的理论。青年马克思的时代观对于解决...  相似文献   

14.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以人为本”思想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更加凸显出其学术研究价值以及理论指导作用,我们有必要对其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将对“以人为本”思想科学而丰富的内涵这一重要的基本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以人为本”是以“什么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以人民的“什么”为本;“以人为本”中的“本”的含义;“以人为本”是指“谁”以人为本即应明确“以人为本”的主体是谁;最后关于“以人为本”思想与民本思想和人本主义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表现。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同样见证了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事实。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强调了生产力的发展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据此,西方学界将矛头指向了马克思的“发展生产力”理论,认为这一理论引起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此,英国生态马克思主义者乔纳森·休斯给予了反驳,他从三个方面对马克思的“发展生产力”理论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生产力的发展不单单包括技术的发展;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没有必然联系;马克思的技术发展同生态环境的破坏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一是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革命的科学、开放的思想体系三个层次上,去揭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原 因;二是从时间、空间和条件三个方面展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基本内涵;三是从马克思 主义与时俱进与“回到马克思”、“走出马克思”之间的原则界限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四 是从中国共产党在能够把社会主义从革命推进到建设再推进到改革,在世界社会主义 运动陷入低潮谷底时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 命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飞跃的事实中找到了原因,那就是: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坚持不 懈地致力于制定和完善保障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17.
“财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也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哲学思想的一把“金钥匙”.“以人为本”是马克思财富思想的精髓,马克思的财富观本质上是一种“人本财富观”.从人本学角度出发,以马克思经典原著为依据,贯彻“人创造财富,财富服务人”这一理论主线,深入诠释和论证马克思的“人本财富观”并充分挖掘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内长期以来形成的把“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当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或说成是马克思学说的哲学灵魂,这其实是对马克思学说的误解。所谓“历史唯物主义”根本不是马克思的哲学理想,也不是社会历史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即“历史哲学”。它仅仅是揭示“史前社会”人被“物化”方面的事实之科学方法,主要是研究资本剥削所形成的总的科学观点,根本就不是哲学。马克思的哲学理想只能是“以人为本”的“实践人道主义”和“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9.
考问“人的存在”是哲学的永恒议题。历史唯物主义正是对人的本质作出正确阐述才彰显出它的科学性内涵。马克思从现实性、本质性及发展性等角度对人的存在样态进行了理论思索,全面立体展现出“人”的内容。“现实的人”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生长点,对这一概念有效展开所形成的对社会结构性和历史性问题的审视,又是批判理论的旨趣所在。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视角,可概括出马克思“现实的人”具有三重内蕴:劳动(实践)构成了人的现实存在;社会关系确证了人的本质存在;自由时间发展出人的积极存在。梳理“现实的人”在不同语境所表达的问题关切,有助于深化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及资本批判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的理论,在方法论上暗含着后来由胡塞尔阐发的“意向性”思想;海德格尔由“意向性”到“超越性”,实现了从先验现象学到解释学现象学的发展,其真理观也达到了胡塞尔真理观不曾到达的高度;马克思的“实践”是海德格尔的“此在”实现“超越”的坚实基础,而海德格尔的“超越性”思想则客观上进一步深化、推进了马克思的“对象性”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