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段景莲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2(1):33-38
通过逐层剖析公孙龙《指物论》,认为该文的本意是指:事物的名称以及人对事物的陈述之“指”,皆可以为“非指”,而作为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及其职责,即“名分”之“指”与前者不同,它是与人俱生的;因此,“名分”之“指”不可为“非指”。公孙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为“礼崩乐坏”下的“名分”正名。 相似文献
2.
《公孙龙子·指物论》疏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祥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认为《指物论》的思想素材突出于墨,它是针对墨家的指物观而作的,其文体不是客难主答式对辩体,而是立、破相间的驳论体式。在对《指物论》作解的同时,从现代符号学的角度,提出了对于《指物论》的新认识,指出《指物论》乃是一篇论述名物关系的符号学专论 相似文献
3.
曾祥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14-17
从语言表述上看,<指物论>与以对辩体写成的<坚白论>、<白马论>和<通变论>三篇,写作风格迥异,并没有表现出主客双方之间的对诤风格.从研究内容上说,它明显是针对<墨经>的指物观而作,核心在于阐明名物关系.因此,<指物论>并不是对辩体. 相似文献
4.
刘琨贺圆圆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5):65-68
《公孙龙子》的诞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该著作包含了与当今相似的语义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区别了指认对象与指认结果不同,客观事物被指认后内化为精神意识范畴的内容,语义存在于人的内部世界。其次,认识到了人的感觉器官是外部世界内化为语义的重要途径,并有了初步的语言分类雏形。最后,围绕"物""实""位""名"四者关系形成了独特的公孙龙语义学体系,对先秦时期语义研究乃至语义学整体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周光庆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32(1):114-119
孔子率先提出了“正名”主张,却未能从名学理论上进行深入系统的论证。真正首先从名学理论上对早已形成影响的“正名”主张进行了较为深入、较为系统之论证的人,是名家的杰出人物公孙龙,他因此而创造性地建构起了在当时的中国最为新颖、最为深刻的名实关系理论。公孙龙的名实关系理论,在《名实论》中创造性地建构起来,又在《指物论》里得到了本体性的提升。其眼光之敏锐、立论之深刻、境界之高远,不仅在当时的中国是独到的,而且在许多方面还可以与西方现代语言哲学理论相互解释、相互辉映。 相似文献
6.
蒋柯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87-91
庄子在《齐物论》中首先通过证伪逻辑的论证,指出了公孙龙《指物论》《白马论》中论证逻辑的缺陷,还反驳了名家的"坚白之辩"和"名实之辩"。在此基础上,庄子进一步对名家的世界图景的建构方式提出了质疑,指出:通过分析的、自上而下的方式建构概念化的世界不可避免地会陷入认识的悖论;最后,庄子论证了"知通为一"以达"天籁"的认识论理想。 相似文献
7.
为公孙龙正名——《白马论》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祥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认为《白马论》之中心论题“白马非马”的本意 ,既非“白马不是马”,亦非“白马不等于马”,而是“‘白马’不是‘马’”,它是一个表征名与名之间关系的符号学命题。在《白马论》中 ,公孙龙通过肯定名与指称对象的对应关系 ,揭举了作为词项符号的名的确定性以及名与名之间的相对独立性 ,并严格区分了名的提及与使用。因此 ,从《白马论》的思想意蕴来看 ,它实际上是一篇探讨名与名之间关系的符号学专论 相似文献
8.
曾祥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5):29-32
在"名即概念"的传统研究范式中,被称之为公孙龙思想奠基之作的《名实论》,也遭到了曲解与误读。因此,重新疏解《名实论》,对于恢复公孙龙思想的本来面目,重新认识和评价公孙龙思想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名学,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曾祥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1):27-30
在我国先秦诸子哲学中,公孙龙哲学具有与其他诸子思想迥异的个性特征和独特风格,这就是研究内容上的"专决于名",立论方式上的超越常识,论说方法上的"假物取譬"。准确把握公孙龙哲学的这三个特征,对于深入研究和客观评价公孙龙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杜娟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6-18,23
罗素的《论指称》一文讨论的是“指称词组”的指称问题。罗素认为,要把意义指派给指称词组所在的命题,剥夺词组的指称功能,从而将它们消化在命题中。然而尽管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正向反对,罗素的理论并不构成对弗雷格意义理论的倒退。二者都属于现代经验论的范畴,他们在反对心理主义,捍卫客观知识方面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詹志和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2):16-20
佛学本体论的逻辑起点不是依托于一元性本体,而是植根于"心物浑融"或者说"主客观统一"的二元合一关系中.佛学本体论的基石是"缘起说".佛教缘起说中最基本的几种缘起观如印度佛教的业感缘起、中道缘起、阿赖耶识缘起和中国佛教的真如缘起、法界缘起等,实际上都是讲心物二元的并生共起也即和合关系.佛学本体论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特殊性状,主要是因为佛教乃是一种特别强调"感性"的宗教,整个佛学体系都是以"感性"为原始根基,佛教也因此具有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相似文献
12.
白宪娟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文章以诗人兼哲学家的陈献章于诗歌创作中对《庄子》思想和艺术的接受与书写为主要创新处.在思想方面,陈献章接受了《庄子》的道本体论、致道途径、崇尚自然的主张.在艺术上,陈献章诗歌的空灵飘逸和雄奇恣肆之气体现了《庄子》的浸染,及其对《庄子》艺术的心领神会. 相似文献
13.
周来祥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淮南子>的根本精神是追求一种得道、悟道的大优游的哲学精神和审美境界,同时它把道与和联系起来,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它提出心和欲得则乐的命题,从审美主体的角度阐释了和谐为美、和谐为艺术本质的根本原理,并对美的绝对性与相对性问题作了较辩证的阐述,对古典和谐美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它还把和与自然生态相联系,论述了生态和谐与自然美的问题.形、气、神的统一是<淮南子>提出的又一重要思想,它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气韵论和形神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徐强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汉学家郝大维、安乐哲运用比较哲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庄子哲学进行了思考和研究.他们发现在“自我”、“真”、“道”或“天”等一系列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上庄子哲学与西方哲学存在深层次的差异,这些差异背后则是中西方哲学在世界观、思维模式上的不同预设.以“比较哲学”的视野研究庄子哲学,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以西方的概念和框架束缚庄子哲学的缺陷,即从中国哲学本身来理解中国哲学,但是这种研究理论和方法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它过分强调双方差异性,过于重视比较哲学理论的构建,而把《庄子》文本的细读置于次要地位,使庄子哲学本身丰富的内涵和面向被人为限定了.依此看,中西方哲学的交流尚需深化. 相似文献
15.
马得林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6):104-109
为了探究《庄子》神话的真正用意及与其思想主旨的关系,采取了文献解析方法,通过对神话思维和生命哲学的分析,指出庄子哲学是生命哲学,为充分而深刻地传递其生命思想,《庄子》采用了多种表达方式,神话由此成为《庄子》文本的重要组成,借助于神话庄子的独特的生命哲学思想得以呈现,其中浑沌故事、鲲鹏神话、不死鸟神话等对生命原初本然之"道"、生命自由与永恒等生命哲学思想的彰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心理和谐是人们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老子》中含有丰富的心理和谐思想,它为我们提供了心理和谐的指导原则、达成之道、价值取向、品格培养、修持方法等,对我们心理健康的维护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逻辑经验主义的意义理论认为经验事实是句子的意义基础和证实标准。这一理论在处理有关某物存在的命题时会导致矛盾,无法自圆其说。蒯因提出本体论承诺的思想,将某物存在这一经验事实理解为对句子做语义分析之后,根据某种本体论思想所做出的承诺;由此,逻辑经验主义所遭遇的难题可以得到一种解决。逻辑经验主义具有还原论的特征,蒯因的本体论承诺则是一种整体论思想。 相似文献
19.
要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体论问题上的基本态度和观点,首先应放弃直接构建体系的做法,而花力气提出和探讨比本体论问题更高一层次的、与理解活动有关的元问题。西文中的本体论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本原学说、实体学说和本体学说,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形而上学,因此不能作望文生义的理解,而应基于对客观存在的本体论研究活动的扎实考察来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有对传统本体论问题的回答,又有对它的超越,如肯定了实践的本体论地位,但不能将其概括为实践本体论。 相似文献
20.
实践本体论是在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究竟是不是实践唯物主义的问题上产生的.实践本体论的倡导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而实践本体论是实践唯物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础.这里的实践特指物质生产实践,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认识,因而是人类的根本生存方式.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归结为实践本体论有原著依据.它可以在逻辑、社会历史和生成意义上成立.反对者反驳实践本体论主要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物质本体论;二是认为实践本体论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实际上,这种讨论打语录仗的成分较多,唯物唯心的对立是可以超越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