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淮海文汇》2013,(4):50-50
<正>2012年,大型原创音乐舞蹈诗剧《汉风华章》在市第十六届汉文化旅游节成功首演,并跻身首届中国·江苏文化艺术节重点展演剧目。由谷建芬作曲、韩磊演唱的《一饮尽千钟》广为传唱。大型原创柳琴戏《迁变》成功首演,现代柳琴戏《鸭鸣湖畔》入选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项目。  相似文献   

2.
黔地傩文化资源丰富,形态多样,典型类型有撮泰吉、傩堂戏、端公戏、阳戏、梓潼戏、庆坛、地戏、布依族面具戏等。多样化的傩文化形态在黔域的地理版图上构造出一幅条块清晰的傩文化地图,每类傩文化形态在一定区域内呈现独特性的同时又与其他类型略有融合。黔地傩文化主要有域外文化源和域内文化源两大主流。域外文化源又分为"周边文化源"和"中原文化源",域内文化源则单指"本土生发源"。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重视发展传承民族文化的形势下,研究武陵山区阳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武陵山区阳戏具有形态多样、佛教氛围浓厚的特点,前者指它的表演形式有仪式戏、仪戏结合戏和民间小戏三种基本形态,后者指在武陵山区,佛教的传播要早于阳戏,并且阳戏在传入伊始即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该地区阳戏与佛教文化的汇融经历了文化碰撞、渗透,最后混融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4.
黔域阳戏有三种基本形态:仪式性阳戏、仪戏结合性阳戏、民间小戏性阳戏.三种形态的阳戏有规律的顺次分布黔北、黔中和黔东南地区,在贵州城内形成了文化生态稳定的“阳戏文化带”.黔域阳戏主体流播方向是由川、渝地区逐渐向黔北、黔中、黔西地区渗透,而黔南罗甸阳戏属于黔北仪式戏坛随移民的异地移植,黔东南地区的阳戏则是湘西阳戏向西部山区的纵深延播.  相似文献   

5.
靖西壮族提线木偶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以靖西壮族提线木偶戏为研究对象,重新审视处于现代审美语境下靖西壮族提线木偶戏产生的背景、存在价值、发展困境与脱困出路,思考创新性传承与发展靖西壮族提线木偶戏的必要性与可操作性。由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与语言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靖西壮族提线木偶戏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内蕴与艺术审美价值,具体体现在壮族宗教文化、历史文化和山歌文化与其制作工艺、唱腔和表演形式等相结合的民族化与本土化呈现。现代审美语境下的靖西壮族提线木偶戏面临诸多传承与发展困境,在传承人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市场化所带来的公众娱乐方式多样化以及稍显滞后的对外传播机制等都让靖西壮族提线木偶戏亟须寻求自身新的出路。传承与发展靖西壮族提线木偶戏必须以创新为基点,促进其数字化与创新性传承与发展,积极创建壮乡文化品牌。对现代审美语境下靖西壮族提线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大众从现代审美角度认识并了解靖西壮族提线木偶戏传承与发展的内在价值,提高全社会对该戏曲种类的重视程度,真正发挥靖西壮族提线木偶戏的文化优势与魅力。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民勤小曲戏的历史变迁、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总结民勤小曲戏的美学价值、文化承载及推陈出新的思路,探索我国城乡文化的创新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博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从经济和法理的角度考察,博戏与赌博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博戏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博戏的发展和文化变迁,勾勒出了我国古代休闲精神萌芽和发展的轨迹。中国当代百姓的休闲思想受西方休闲理论的影响,但其核心休闲精神根植于传统民俗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  相似文献   

8.
布依戏是布依族民族民间的特色戏剧,其存在不仅与布依族的民歌、舞蹈、民间文学及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也与布依族的民族民间信仰密切联系,因此可以说布依戏是多元文化的结晶。本文以“过渡仪式理论”分析布依戏神圣空间的构建,以及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的转换、沟通,从而实现布依戏的神性和世俗性的意义。在这样的过程中,布依戏不仅仅是戏剧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布依族精神文化的载体,并且在布依戏中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构建的神圣空间来传递布依族文化的精神内涵。所以布依戏是一个娱人娱神的戏剧,这也是它有别于传统中国戏剧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9.
文化整合作为黄梅戏艺术发展的重要特征,运载着黄梅戏艺术形态的流变与演进。黄梅戏的文化整合是在“从农村走向城市”阶段得以完成,草台、花台、舞台的空间转换引致了黄梅戏艺术形式的积累转型和文化形态的传承延伸,而正是这些文化形态的交融与涵化,形成了黄梅戏艺术新的文化整合体,催育出黄梅戏艺术新的发展阶段,进而推动其走向成熟,迈向辉煌。  相似文献   

10.
童子戏是流行于南通农村地区的民间祭祀仪式戏曲,据考证其历史可以推溯到先秦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当地学者的研究和推动,南通童子戏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本研究对童子戏历史进行了追溯并指出了与农耕文化的关系,通过童子戏的形式表现、演出场所的草根性体现以及内容的农耕情节反映,印证了南通童子戏植生于农耕文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自1983年至今,贵州地戏研究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的问题:论述地戏的本体因素,如地戏的形成、剧目、面具、音乐、表演动作等;讨论地戏的形态;探究地戏的多种价值和“非遗”保护问题;由张艺谋《千里走单骑》涉及“安顺地戏”署名权的官司之争而衍生的系列论题。新时期,要开新地戏社会价值和学术意义,使之既能充分发挥承载屯堡文化功能的作用,又能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的辞赋作品,大多作于贬谪地湖南永州。永州富有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及富含悲怨意蕴的文化传统,带给柳宗元崭新的视觉上和精神上的体验,从而生发了柳宗元的辞赋创作。永州的山水风物生动地展现在柳宗元的笔下;以屈原及其楚辞为代表的楚文化浸润着柳宗元的创作;永州的民风民俗为其创作提供直接的素材。在异域文化的熏陶下,柳宗元的辞赋创作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13.
刘艺舟民国元年之行迹清晰地昭示了文明戏的早期形态和属性,其本人亦为借戏剧活动推行政治理念的先导和表率,因而极具典范意义。1912年中国推翻帝制,刘艺舟也进入他政治和演剧活动的活跃期。他和革命志士光复登州、黄县,在上海新舞台演出新剧,组织新剧俱进会。他开展社会活动,发表政治言论,践行三民主义。年底,他率蒙藏探险团北上,谋求和平解决蒙、藏问题,以实现“五族共和”的建国理想。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女性主义戏剧批评出现了一种新的发展动向,即对被认定为女性主义的戏剧进行重估。重估女性主义戏剧,主要是从三个层面展开的:一是对被主流文化认同的女性主义戏剧作品进行重估,检视它是否与女性主义戏剧观念相一致;二是对被认定为是女性主义戏剧的作品进行重估,检视它是否能成为“一个女性主义事件”;三是对女性主义戏剧批评进行重估,检视它是否运用了女性主义戏剧理论和方法来观察戏剧历史、戏剧创作、戏剧文本、戏剧表演、戏剧体制和戏剧团体等问题或现象。  相似文献   

15.
陇东道情是甘肃地方剧陇剧的前身,在发展的过程,受地域、种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环县陇东道情在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各地的艺人们注重对当地的文化元素的吸收和借鉴,使得环县陇东道情形成了明显的地域流派和家族流派.通过对陇东道情这一剧种在环县的流派分化进行研究和整理,能够将环县陇东道情的发展脉络和审美特征呈现出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对陇东道情这一传统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由来已久,20世纪初,中国具有世界眼光的一代文化精英,用现代的开放的文化理念,参照西方高等教育和其它文化事业的模式,把中国的现代大学教育、现代新闻出版搞得生机勃勃;20世纪90年代以来,咄咄逼人的全球化的渗透和影响,使中国进入一个后现代景观凸现的文化消费时代。面对市场经济的制约和大众的多元选择,当代作家刘震云坚持艺术追求,注重市场经济,打乱小说与电影剧本《手机》的写作程序,大力宣传推广自己的作品,他不但适应全球化语境下的创作需求,并且创作出迄今自认为最好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对卢梭的人类发展观进行探析,可以追溯其设想的4个人类状态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过渡转化的:他把人类的最初样态设想为一个在天然情感支配下的自由平等的自然状态;随着自然情感中自保心与怜悯心由平衡发展到此消彼长,人类由短暂的黄金时期即中间状态过渡到现在不平等深渊的社会状态;为了改变令人不满的现实,卢梭寄希望于公正契约下的政治架构和自然主义的教育,以恢复并提升人们的自然情感,从而建立一个更高级的人类状态,即文明社会。分析认为,卢梭设想的人类状态具有乌托邦性质,因为他关于自然状态、中间状态和社会状态乃至将来的文明社会的理论模型在历史中不曾出现过、在现实中也不存在、甚至在将来也很难实现,但它符合人们的美好想象与愿景。  相似文献   

18.
赵匡胤与京娘、赵恒与刘娥的婚姻自主、自由恋爱是中国自由婚第二次高潮被宋明理学扼杀前的回光返照。赵匡胤在千里送京娘途中互有好感,产生爱情。但赵匡胤得知京娘与己同根同祖同姓后,在"同姓不婚"的道德规范下婉言拒讷了京娘的爱情,反而遭受京娘家人误会与不明真相者的世俗非议。赵匡胤的侄儿赵恒与太原籍民女刘娥的婚配,实属婚姻自主的自由婚,却被宋明理学以《狸猫换太子》的戏剧形式歪曲事实真相,进行诬陷和丑化,为彻底扼杀自由婚第二次高潮助纣为虐。  相似文献   

19.
引雅入教——地方戏曲资源向古代文学教学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戏曲资源历来是高校教学就地取材的源泉,将此引入大学古代文学教学课堂,既能改变传统教学只重文本的单一现象,进而达到文本与演唱两者兼容的教改效果,又能为传承戏曲文化培植坚实的青年受众。笔者采用“读、示、唱、演”四字教学法,达到较好理论与实践、文本解读与表演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宗教戏剧是元代杂剧艺术中一种极为重要的戏剧类型,它数量丰富,艺术水平较高,呈现出兴盛的景象。元代宗教戏剧兴盛的原因有三:元代宗教文化的繁盛,为宗教戏剧的兴盛奠定了思想基础;元代宗教迷信之风盛行,从戏剧接受的角度,为宗教戏剧的兴盛奠定了社会心理基础;元代文人普遍具有宗教情怀,从戏剧创作的角度,促进了宗教戏剧的兴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