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对于现代中国而言,鲁迅最重要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和思想家,而且是涵摄文学、思想与社会批判为一体的一种人格姿态,它象征着一种现代社会角色: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一个现代概念。与前现代社会的巫、士。教士、意识形态权威相比,知识分子──同样拥有文字符号,但已属于理性工具,而不再是谵妄的象征:同样超越具体实用涵义(meaning)而追问根本的价值意义(significance),但不是依据神性而是依据人性;同样关怀公共性特别是公共精神,但不拥有任何身份资格或特权背景。精神观念与权力亦即政教之分离…  相似文献   

2.
现代知识者形象的“物质生存焦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小说中有大量反映知识分子受到经济生存贫困威胁题材的作品。知识分子形象在其中一方面发出对社会“堕落”的诅咒,一方面也表现出明显的病态的心理症状。他们或是有“迫害狂”的表现,或是有敌视一切的病态心理。究其社会心理原因,是现代知识分子对社会现代转型产生严重不适,进而导致“物质生存焦虑”。  相似文献   

3.
在审美现代性的建构中,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重新确定自己的社会角色,他们不再是政治的依附体,而是社会良知的守护者和阐释者。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这种重新定位,正是融合中国传统社会君子人格的社会政治责任感与现代知识分子对社会独立批判双重品性的中国现代市民精神。对于仍处于现代社会建构中的当代中国,中国知识分子君子人格的现代转型仍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不仅是美学意义上的而且是社会学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4.
羊意象是鲁迅着意营造的一个动物意象。羊,一般被视为“奴隶”、“顺民”的代名词,鲁迅笔下的胡羊正是这类形象。作为“领头羊”率领羊群走向死地的山羊,则是那些具有奴性人格的知识分子的象征,它与鲁迅笔下的狗、猫等一起构成了否定性动物意象系列。与狗、猫意象不同,鲁迅对山羊意象的营造,着重不是褫其本相,而重在揭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角色。由此鲁迅从一个特定角度对现代知识分子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5.
什么样的作品是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学?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一种理解是表现人的现代社会生活,因为现代意识毫无疑问地应该象盐一样溶化在生活的海洋里.这样,大量现实生活内容就被引进到文学的“盐田”里来.“盐田”就是纪实文学,无论改革伦理生态灾难体育交通知识分子问  相似文献   

6.
曾令霞 《天府新论》2009,(6):144-149
“戏子”与中国文人的历史待遇与人格身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在某个历史阶段合而为一不分彼此。但在某个历史时期两者又纠葛不断互相拆解或者身份互换反串戏台。“戏子”与文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讲,都是中国历史中的功能性人物,或者是历史文化的符号。本文以《迷羊》为个案,用思想史的批评方法,通过作家郁达夫的知识分子精神境遇来关照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与“戏子”的身份纠缠及隐喻性。又以此反观出郁达夫在灵与肉、戏与真、罪与悔之间的挣扎与选择。  相似文献   

7.
突破“传统—现代”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人们会发现,一百多年来中国已经形成了现代精神传统。即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产生,又具有动力式结构的一套现代观念,包括“进步”、“竞争”、“创造”、“民主”、“科学”、“大同”社会理想和“平民”化的人格理想。它们不同程度地超越党派和思潮的分野,成为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观念、当代社会的基本精神背景。梳理这一传统,检视其误区,用客观之道与人道的统一为标尺去评估它,将从中汲取到现代价值的合理要素。  相似文献   

8.
“传统”与“现代”是两个对立的名词.“传统”意味着“旧”,“现代”意味着“新”,但它们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传统”是“现代”的昨天,是它的历史,是过去的生活和思想形态,是已成的制度与规范。“现代”是从传统中诞生的。没有昨天就没有今天,没有“传统”就不会有“现代”.但是“现代”不是“传统”的原版复制,而是它的演变,甚至是对它的背叛。我们知道,历史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促成了新生事物的不断出现和新问题的相继发生,新的层面也不断的开发出来,已有的制度与规范很难解决这些问题。于是,新…  相似文献   

9.
理论和实践均昭示我们,当前我国高校道德建设的关键,是把大学生计培养成具有“健康人格”的新型人才。人格心理学理论创始人阿德勒指出;“健康人格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社会情感,即一种对自己同胞的兄弟般的感情。”卢什认为,交往能力是健康人格的核心,而罗杰斯则把“高度创造性”视为衡量人格完善程度的重要尺度。笔者认为,不论是社会情感还是交往能力,其本身都决不是抽象物,总是要表现为各种具体的行为。人格具有可塑性,而健康人格是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价值尺度。一“健康人格”界说“健康”一词可谓人人皆知。联合国卫生组织是这…  相似文献   

10.
“言文一致”是晚清和“五四”两代知识分子共同关心的文化命题,但他们也显示出内在的差异与分歧。一、文学启蒙是“言文一致”的历史动因。前者借此表达的是民族国家意识,但后者更注重个性意识的释放。二、对汉语的全面反思是“言文一致”的现实起点。前者还是在旧有的规范中创作,后者却创立了现代白话。三、“文学”观念的革新是“言文一致”的实际成果。前者推进了文学观念的转型,但后者才经由现代汉语建立起现代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11.
究竟怎样看待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地位,前提是如何界定“知识分子”的概念和标准:所谓“知识分子”究竟是指什么样的人?这一称呼的社会性质的意义何在?国内学术界关于这方面的讨论还有待于进一步展开。为此,本文发表一点看法。(-)对于所谓“知识分子”本质和标志的界定,迄今我们看到的最典型的界定方式,主要是以下两种:一种是政治社会学的方式,即首先着重于这类人的社会地位(出身、学历、职业等)的划分,而最终旨在判明其政治归属。中国近几十年来流行的理解方式即属此类。例如《辞海》1989年版对知识分子的界定是:“有…  相似文献   

12.
王富仁先生的“新国学”的设想实际上是关于现代中国文化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独立性与创造性的深刻思想。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如何面对现代中国的新问题发言,如何具有发现和解决现代中国人生存与生命问题的能力,这才是现代中国学术的真正目标,是“国学”之于现代文化的“新”。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便在于中国知识分子必须真正返回到自己的生命体验与生存感受当中,并以此作为文化创造的根据。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认为现代社会发展有两个模式而不是一个模式,一个是人们熟知的“阶级斗争模式”,另一个是马克思晚年在《资本论》第3卷提出的“技术进步模式”。这两个模式都以唯物史观为原理,但在解释和指导现代社会发展上各有侧重。“技术进步模式”认为“让科学忠告资本退位”,工人阶级的知识化将使资本家阶级‘成为多余的人”,“技术进步模式”适合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马克思“技术进步模式”的理论自觉和实践回归。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看法,他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的素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对知识分子的期望,都是“技术进步模式”的展现和再造。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始终对知识分子的"宗教气"和教士人格予以高度重视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他认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情绪并不比民众更少,尤其是在独断地相信自己或自己所在的群体掌握了超绝的客观真理、缺少对宗教的或准宗教的意识形态的警惕等方面,值得总结的教训很多.周作人对现代知识分子的"宗教气"的批判,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周作人的思想,而且有助于我们全面地思考和把握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5.
“师范人格”及其塑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师范人格”是教师这一特殊职业所应具有的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性格修养及规范的行为方式。但是,传统人格的桎梏引起了“师范人格”的种种失落,现实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使“师范人格”的塑造产生种种误导。本文从揭示“师范人格”的现代意义入手,针对当代师范院校学生“师范人格”的失落与误导,进一步指明了“师范人格”塑造的前提、基础、关键和保障。  相似文献   

16.
"人生艺术化"主张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面对内忧外患的社会与人生现实,在综合中西方思想文化基础上提出的创造性美学主张,其融审美和启蒙于一体,要求主体以"无所为而为"的人生态度和"超世入世"的处世态度.超脱现实功利束缚,超越小我而纵身大化,指向人性真善美的完美统一.以追求人格理想、人生意义和生命境界的完美实现为终极旨归.  相似文献   

17.
晚清作家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接受知识上,他们开始从旧学向新学转变;在社会功能上,他们重新调整了如何处理“道”、“势”、“利”之间的关系;在谋生方式上,他们由追求仕途到自谋职业。这些变化表现了晚清作家从“士”向“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8.
《张居正》以高度契合20世纪中国文学艺术规范的审美趣味和富于现代功利理性的思想立场,沿袭并推进了唐浩明、二月河的历史文学创作道路,通过刻画“治世能臣”张居正创立国家功业的艰难历程,揭示出中国封建时代处于社会核心位置的“权相”的命运、功业、人格的典型模式及其体制文化根基,是一部将传统社会文化底蕴的深厚发掘与现代审美智慧的娴熟运用有机融合的“规范之作”。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特定的社会转型期,其主要特点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整体价值体系第一次遇到全面的挑战。在旧的价值体系被打破、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整合”时期,社会中的个体由原来的“政策管理下的人”,转变为市场经济关系中的独立的“经济人”。“物化人格”的泛滥,使崇高伦理价值观和英雄主义缺乏社会存在基础,使社会文化形成“媚俗”流行趋势,这是导致社会公德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论证分析了市场经济与民族传统优秀伦理观念的冲突,以及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崇高伦理价值观的意义。指出对一个时代社会价值观的走向,一代知识分子不应做壁上观:丧失英雄主义的民族.是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的。本文提出了伦理崇高与现代文化价值观重建的可操作构想。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埃里克森(E. H. Erikson)的“认同”(Ideing)理论,研究“伤痕”、“反思”小说作家中的“右派作家”的“革命”认同,认为它的形成与突显,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认同历史、社会意识形态转型、作家的个人生命周期及身份认同密切相关,而且它还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作家的“知识分子”认同,从而制约了他们的文学活动,使他们的“话语讲述”难以超越当时的“革命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