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各国通过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为失能失智人员提供经济支持.长期护理保险在保障风险、护理需求、风险分担、管理监督等方面的社会化特征使其更适合采用社会保险模式获得长足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应是社会保险范畴的重要险种,是长期护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保障功能是长期护理保险的本质功能,由此决定了长期护理保险和长期护理服务应该是长期护理体系的两个不同但又相互依存的社会领域.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应在明确界定长期护理保险范畴的前提下,通过制定阶段性发展目标和设计未来体系的主要内容,指导长期护理保险的规范推行.  相似文献   

2.
长期护理保险核心问题之辨析:日本介护保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护保险作为日本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的一项制度措施,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方面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本文基于日本介护保险的实践,通过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地位、方式、责任、主体及服务等核心问题的辨析,认为长期护理保险是一种独立的社会保险而非从属险种,强调服务供给而非现金给予,注重共同承担保险费用而非单方面支付,支持引入市场机制的竞争性服务而非政府包揽服务,是一种生活照料与健康照护并重的服务模式。因此,对中国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启示是,需要设定科学的护理等级认定流程与内容标准,重视老年人护理的预防服务,实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的动态平衡,建立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长效互动机制,多方共同参与护理保险筹资和护理服务递送。  相似文献   

3.
日本是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的典型代表国家,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我国护理保障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日本长期护理保险进行研究,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入手,介绍了保险的主要框架,涵盖护理保险的制度责任者、保险对象及保费缴纳、保险支付、资金筹集等内容,总结该制度建立以来的发展与改革历程,并对其实效性进行分析,归纳该制度的优势与不足。我国应根据国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体系。该体系发展模式应以广覆盖、强制性、保障性和互助性的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辅。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欧亚一些工业化国家为了应对老年人的失能风险先后颁布长期护理保险法案并付诸实施。近半个世纪的实践证明,长期护理保险基本上是成功的,也是世界社会保障领域的一个重要制度创新,受到了其他人口老龄化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关注。在对长期护理保险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经济社会效益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问题给予了实事求是的评价,指出其在社会保障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长期照护: 概念框架、研究发现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建立长期照护保障制度的指示精神,通过“中国长期照护保障需求”课题的调查研究,得到了10项研究发现:从城市老年人及其家庭的人口学特征、经济学特征和社会学特征看,都难以满足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保障需求。因此,城市老年人对社会化的长期照护服务和长期照护保险大多表示认可。以调查统计结果为基础,提出了与长期照护服务与筹资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2020年国家医疗保障局印发的《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长期护理保险着眼于建立独立险种,而实践中29个试点城市在“筹资来源”和“待遇给付范围”方面与基本医疗保险呈现出混同现象,这不仅危害医保基金安全、弱化长期护理保险的实质保障功能,而且使参保人受益权边界不清晰。从权利基础、承保风险和功能定位层面来看,长期护理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长期护理保险应当作为独立险种。在具体的制度衔接层面,可以有选择地借鉴德国的成熟经验,建议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建立独立的筹资渠道和合理的筹资水平;打破固有的路径依赖,科学地界定“治疗阶段”和“护理阶段”。  相似文献   

7.
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正逐步显现出高龄化的特征,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需求急剧增长,但目前却没有良好的途径和渠道能够加以满足。因此,亟待建立起一种制度化的可持续的长期照护保障。本文在分析了当前家庭照料模式、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和高福利的政府包揽模式的利与弊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长期护理社会保险模式的优势及可行性,提出长期照护社会保险模式是有效满足我国老年人急剧增长的长期照护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现实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长期护理保险的基金筹集是影响制度可持续性的关键环节,在支付引导筹资的基本前提下,制度的保障人口数量、保障水平高低、保障持续时间、国家的财政实力、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社会支持力度等均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通过对影响长护险基金收支各因素进行现状分析,并基于此构建长期护理保险收支模型,借助全国各地试点方案中的规定对各因素进行赋值并进行仿真模拟,获得筹资及支付的大致水平及比较结果。研究结论表明,短期内,在现有较低失能失智率水平之下,筹资水平保持在较低水平(0.15%~0.2%)即可满足支付需求,且基金结余相对比较充裕;长期来看,随着失能失智率的不断提高,筹资比例需维持在较高水平(0.2%以上)才能满足支付需求,且基金结余相对比较紧张。因此,应尽快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顶层设计,以促进形成全国一体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明确制度的筹资主体和责任划分、合理确定制度的待遇水平、建立制度基金的动态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9.
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社会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适合中国国情。家庭养老是以和谐的代际关系为基础 ,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离不开所有的家庭成员。尊重关心老年人 ,就是尊重人生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营造一个代际和谐、社会共享的生活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老年人作为社会的一员 ,要自尊、自强、自立 ,有能力的老年人要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活动 ,为社会发展继续作贡献。  相似文献   

10.
从代际支持与制度供给角度出发,利用CGSS2015年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代际陪同、对政府生活保障供给满意度高、家庭经济状况良好,以及生活在农村与中部地区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越认为政府应发挥养老保障作用,而子女经济支持、政府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以及年龄对老年人养老责任认知的影响不显著。代际陪同与政府在生活上的保障能有效促进家庭养老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作为新型险种,在我国健康保险市场上一直处于"叫好不卖座"的状态。通过比较分析美国成熟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理赔模式,探讨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理赔模式及理赔服务的缺陷,并对其造成的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现象进行阐释,进而为该险种理赔模式改进提出建议和可行性措施:积极推动对商业长护险理赔服务的国家政策支持及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使商业长护险理赔模式改革有法可循;建立管理式护理服务系统;通过电子护理平台联接管理式护理体系和社区护理体系;建立社区理赔责任护理制度等。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相关保险和福利及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围绕如何建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当前政界与学界是共识与分歧共存,分歧的核心是长期照护中的个人、家庭、政府及社会的责任边界问题。在需求溢出理论的基础上,认为老年人长期照护的主体责任顺序应该是"个人—家庭—政府和社会"。依据国外经验和我国现阶段国情,认为我国长期照护保障应该重视个人和家庭在照护中的作用,积极建构维护和支持家庭功能的政策;政府应关注弱势群体的照护需求,同时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而且当前适合采取补缺型的照护津贴制度。  相似文献   

13.
家庭养老,即老年人居住在家庭中,主要由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对老人提供赡养服务的养老模式。由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具有较好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家庭成员的独立意识比较强,老人大多不采用家庭养老方式,法律也不规定子女对老人负有赡养的责任和义务但是,以东方文化为底蕴的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家庭养老仍占主体地位。该种模式适合不愿意脱离熟悉环境且子女有经济能力、闲暇时间、  相似文献   

14.
综合国内外长期护理保险实践经验,结合现阶段中国国情与长护发展状况,整合国家、社会与家庭三方力量,共同承担长护责任,提出建立“以社会长护险为基础,商业长护险为增值,相互制长护险为辅助”的多元长护保险体系。认为构建该体系的保障条件包括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制度内涵;着力发展商业长护险与相互制长护险;完善评估与监督机制,明确制度设计;加强制度宣传,培养专业人才等。  相似文献   

15.
长期护理服务是因应社会老龄化和家庭结构变迁的一项重要社会保障制度。在长期护理服务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可降低服务费用、扩大服务接受者的选择空间。但长期护理服务的公共属性与市场主体的营利属性之间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必须加强服务质量监管才能确保护理服务的品质。德国1995年开始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经过20余年的改革实践,目前已建立起相对完善有效的服务质量监管机制。立足对德国法的考察,结合我国养老服务发展需求,建立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从立法上构建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并从协议监管、外部监管及家庭护理服务质量监管等方面建立相应的具体制度,构建长期护理服务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需求评估是连结护理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的重要环节,是获得长期护理保险赔付的依据,而目前在我国护理服务的需求评估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研究通过访谈等质性调查方法及政策文本分析方法,比较分析德国长期照护保险、日本的介护保险以及韩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中需求评估的实施,对比研究我国残疾人护理补贴的实施办法,探索需求评估在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中的作用及实施策略。研究发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中需求评估不能沿用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的办法,在现有制度下,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结果对于中等以上收入的老人没有明显的意义,仅仅只是政府发放补贴的工具。最后,从需求评估角度对老年长期照护保险提出了意见和建议。首先,应借鉴残疾人评定的办法,加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规范性结构研究,明确各方责任。其次,解决财务分担及服务输送问题。  相似文献   

17.
《民法典》将慈孝文化基因注入家庭抚养、赡养、监护、扶助、临时救助等制度中,刻印了家庭奉养传统的法意烙印,以保障家庭成员“老有所养、幼有所育、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人口老龄化时代,家庭成员主动承担家庭养老责任的内在动力不足,《民法典》强调家庭成员“敬老爱幼,互相帮助”。家庭成员中女性参与家庭赡养责任分担及近亲属间“守望相助”的互助共济、国家提供临时照料与监护义务的私法肯定,以及被赡养人意定养老尊重和“以房养老”、意定监护等自助养老的制度创新,贡献了新时代民事法律解决家庭养老的中国方案。遵循公序良俗原则,对被赡养人“养身”“养心”的竭力赡养,意在亲代、子代间“慈”“孝”“悌”的“反哺”与“回馈”,映射了中国民法的时代价值诉求和民族精神特质。“赡养纷争”的家事司法正义实现,以被赡养人合法权益保护为指引,彰显了“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人文主义”和“民本思想”。《民法典》对家庭养老责任分配与承担的制度安排,旨在通过情、理、法的平衡促进家庭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增强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基础。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将代际支持、储蓄率分别作为“家庭养老”和“储蓄养老”模式的载体,研究养老模式的更替问题。结果表明:子女给予的经济支持和非经济支持均会降低老年人的储蓄率,且经济支持对于老年人储蓄率的影响效果大于非经济支持。此外,在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储蓄行为产生的影响中,经济支持占据决定性地位,即以经济支持为主和非经济支持为辅的“家庭养老”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替代老年人传统的“储蓄养老”模式。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并且不断创新养老模式,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通过国内外文献梳理,我们发现老年人认知障碍已逐渐成为一个公共卫生政策议题。如何提高老年人认知障碍的检出率,保证认知障碍老人长期照护的持续有效是中国认知障碍老人照护支持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和挑战。根据我国国情构建以政府政策统筹为主,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多主体共同参与、实现无缝衔接的照护支持网络是应对这一风险的主要政策选择。这需转变人们对于老年认知障碍的观念,提供充足的精神卫生人力资源保障,并主动将老年认知功能纳入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当中,来提高老年认知障碍的检出率。在照护方面,应建设专业的照护人才队伍,提高照护的专业性,并完善支付保障,同时政府、家庭、机构和社区组织的照护服务要建立分工合理、合作高效的应对机制,来共同应对我国认知障碍老人照护支持的风险挑战。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家庭养老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人首选的养老方式,家庭作为老年人获得经济保障、日常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的基本单位,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由于近年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人口老龄化比例逐年上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家庭养老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不仅在养老制度上应以予以完善,而且应该逐步建立以家庭、政府和社会多元的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