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民族村寨旅游项目不断落地,开发过程中各利益主体出现的冲突与矛盾也在不断增加,而这些矛盾主要是因为各利益主体存在利己性、政府角色定位不当、社区参与不足以及相关机制不健全。今后,应该通过做好利益协调监控工作、调整政府角色定位、帮助社区深入参与旅游发展、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等方式,保障民族村寨旅游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2.
民族村寨旅游品牌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村寨旅游竞争日益加剧,旅游品牌建设已经成为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民族村寨的资源特性和产品优势,为其最终发展到旅游品牌阶段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基于民族村寨品牌旅游建设的条件,要以“依托特色资源,培育名牌产品,突出品牌主题,营造品牌文化,注重质量建设。维护区域形象,加强全面管理、完善组织模式”为思路,共同建设民族村寨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指引下,四川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取得显著建设成效。旅游业的发展打破了民族村寨原有的第一产业完全主导的生产模式,同时也面临诸多限制因素。采用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实地调研四川省14个民族村寨后发现:四川民族村寨旅游振兴中仍存在资源禀赋、经济效益、收益分配与环境保护四大现实瓶颈。针对当前发展痛点,应选择加大基础资源投资、打造特色旅游项目、拓展旅游产品销路、健全收益分配机制以及加强生态文化环境保护等促进民族村寨旅游振兴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的契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是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有效措施。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大力进行第二产业的发展会面临较大的生态环境压力,在民族村寨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度旅游开发,可以为当地少数民族居民创造就业机会,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能提升当地民众的收入。近年来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推动了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但民族村寨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如当地的文化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的破坏,在利益分配上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们既要让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齐头并进,又要防止旅游开发过程中贫富差距的拉大,实现“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民族村寨是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农业文化的基础载体。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文旅业成为民族村寨发展经济、带动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的主要路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入手,以湘西部分民族村寨为样本,结合场域分析,构建了包括场域、文化、经济和社会资本在内的资本分化行动逻辑框架,从文化资源、文旅业发展及其社会组织关系、村落精英能力、社会网络等方面,对两种不同类型的民族村寨文旅业分化场域作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策略。研究引入文化资本理论,拓展了民族地区村寨研究的路径与视角,深化了对民族村寨文旅业分化问题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6.
随着民族传统文化在旅游利用与保护传承等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从民族村寨传统文化利用与保护预警的角度进行研究是防止传统文化在旅游利用中偏离科学发展轨道和进行优化调控的重要途径。考虑到民族村寨所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旅游发展的重要性等因素,构建了预警指标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民族村寨传统文化利用与保护的预警系统,通过选择典型的民族村寨,对其旅游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实际进行深入调研,得到样本数据进行验证,从而得出民族村寨传统文化利用与保护预警系统的具体应用效果,力求为民族村寨传统文化科学利用与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00—2021年CNKI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为数据来源,借助Citespace(5.8.R3)对民族村寨研究的历年发文量、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和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相关知识图谱,旨在厘清民族村寨研究脉络、挖掘研究热点,找出研究现状的不足,拓展未来研究方向和内容。分析发现:2000年以来,有关民族村寨研究的论文发表数量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且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虽已形成少量稳定合作的研究团体,但大部分学者之间的联系较弱;高校是民族村寨研究的主力,且多为西南地区的民族类高校,研究机构间基本呈独立研究状态,缺乏学术合作。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鼓励学者们跨机构、跨领域合作,进一步加强各研究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充分挖掘民族村寨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通过保护性开发利用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武陵山区典型的文化遗产型特色民族村寨彭家寨的实地调研及其发展模式的分析,提出特色民族村寨发展应以生态为本、文化为魂、产业支撑、社区参与,认为以追求村寨整体协同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家园"模式是文化遗产型特色民族村寨发展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9.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许多少数民族村寨地处贫穷落后地区。建国后,我国分阶段进行贫困治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文化。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的繁荣,加之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政策倾斜,许多民族村寨得到空前发展。进入21世纪,民族村寨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特色产业得到培育,村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一些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村寨管理更加规范。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对民族村寨文化资源的保护。针对这些问题,国家从治理层面、政策引导角度寻找解决方案,出台有效政策激发群众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拓宽文化资源保护的资金投入渠道,保护民族村寨的特色建筑和独特风貌,培育传承民族文化的各类人才,确保民族村寨实现脱贫攻坚与文化保护双赢。  相似文献   

10.
云南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 ,云南少数民族村寨生产力获得了释放 ,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落后状况 ;村寨具有生产经营条件差 ,经济发展不平衡 ,经济活动有民族特色 ,产业结构具有初级多元化的特点 ;村寨经济发展中存在技术落后 ,生产未形成规模经济 ,少数民族传统手工业发展不足 ,市场观念淡薄等问题 ;应通过生产结构调整 ,发展特色产业 ,加强教育和政府扶持力度等手段促进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自治州的可邑村作为案例地,对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利益分配机制的影响运用居民感知评价指标假设,并分析利益分配机制对当地居民的感知影响,得出了居民对社会文化、社区公共环境建设和社区参与的影响感知最强烈。此外,社区居民对民族村寨旅游利益分配机制的影响感知基本上也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产业生态系统理论为以绿色减贫助推民族村寨产业振兴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与逻辑起点:绿色减贫既有助于促进民族村寨产业优化升级,又能推动民族村寨产业可持续发展。当下,打赢生态治理和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紧迫任务,绿色减贫正好构成了这两大攻坚战的链接点。实施绿色减贫不仅有助于促进生态环境改善,而且还能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国际旅游形象是检验和衡量民族地区创建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的重要依据。以黔东南州为例,利用Tripadvisor网站的英文评论数据为样本,通过KHCoder软件对入境游客的民族村寨旅游形象感知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旅游认知形象感知主要表现在旅游目的地、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服务和旅游环境氛围四个方面;入境游客对适度开发的原生态民族村寨评价较高,对过度商业化以及旅游供给不足的民族村寨评价较低;民族村寨国际旅游形象感知曲线呈现出幂函数的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长尾"分布。据此,要树立包容性发展理念,实施保护性旅游开发。同时,要挖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管理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我国台湾地区太鲁阁“可乐部落”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传统实行产业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民族村寨保护和发展的案例进行解读,得出以下结论:在民族村寨和民族文化保护发展过程中,需要有效对传统文化加以合理的利用。在运用过程中,改变不适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成份,保留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内涵,更好地为文化主体自身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5.
民族村寨的治理是社会学、法学、民族学甚至人类学共同关注的话题。从逻辑进路上,既有传统公权力的单向治理维度,也有现代的公私权的互动共治。在对民族村寨自治体下沉的分析框架下,如何将国家和社会公权力的运行轨迹限制在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职能界限内,并在民族村寨复杂的民族文化习俗中使自治体管理价值最大化,将国家层面和民族村寨场域的不同治理范式通过下沉后的自治体进行社会秩序的有机调适值得关注。近年国家拟建立自治体下沉的村治试点,其目的在于削弱国家公权力在基层的渗透,扬私权抑公权,将公权力的运行和村民私权的保护纳入现代化的法治治理逻辑中,进而凸显新时代民族乡村振兴中权力与权利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6.
武陵山区推行了民族文化生态村、生态博物馆、文化生态保护区、历史文化名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民间艺术之乡、民族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等多种民族村寨保护和发展模式。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存在着保护与发展难以兼顾,理念存在缺陷,策略与方式过于简单等问题。应深刻认识民族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实践活动的本质,反思其理念和策略,思考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评估的理论与方法,促进民族地区乡土文明的存续、转型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民族村寨存在着道义经济观行动模式和理性小农行动模式。这两种行动模式构成了村民集体行动逻辑的基础。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是民族村寨在没有外在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介入情形下大规模的集体行动。在村寨这样一个特定的场域中,历经重重博弈,道义克服了小农的自利行动,完成了民族村寨的产业升级转型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8.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贵州部分民族村寨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既有传统意蕴又具当代意义的社会资本,这些社会资本对于当前贵州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发展和转型有着重要作用。不过,由于部分传统社会资本的时代意识欠缺以及社会变迁的加剧,社会资本在参与乡村治理时显得有所缺失。值此新农村建设高潮迭起之际,有必要充分挖掘贵州民族村寨乡村治理中合理的传统治理资源,对其进行加工或创造性地重构;同时,积极培育并大力发展现代社会资本,力图找到一条适合民族村寨发展的道路,真正实现民族村寨乡村治理的善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贵州省民族村寨在保护与发展中摸索出很多可行而且富有实效的路子,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不完善,特色民居建筑破坏严重,劳动者文化水平低,劳动力流失严重,资金投入不足且分配不合理等。为了保护、发展民族村寨,可以采取多部门联动、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民居改造科学规划、加大对少数民族村民的技能培训等措...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云南省一个彝族村寨的田野调查,考察了村民自治组织在少数民族村寨的历史变迁和现实表现,并指出村民自治组织要想获得在少数民族村寨里的权威的关键在于通过选举程序增强他们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