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是习近平提出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中要重点把握好的关系之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单一)民族意识在一个有机统一体中可以并存不悖,但不是平行并列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高层次意识与低层次意识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不断增强,各(单一)民族意识将长期存在;各(单一)民族意识要服从并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要在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的进程中把握和实现各民族的具体利益,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要反对、克服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在国家发展建设中的中心战略定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和国家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国家总体战略具有协同推进关系。就逻辑机理而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理论根基的同源性、行动主体的同一性、根本目标的一致性、实践过程的联动性。就现实基础而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均需要聚焦民族工作的重要性、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性、民族团结进步大局的前提性、民族领域意识形态风险的挑战性。基于二者协同的逻辑与现实关联来看,深植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凝聚民族团结主体力量、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有效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挑战是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渐进形成的,历史选择是主因,主动塑造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将在渐进的历史过程中予以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是分阶段的,目前已处于一体多元阶段,必将逐渐迈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更高阶段。一体多元,指的是各民族不可分的一体性发挥着推动多元发展或引领多元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于多元而言,一体有着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华民族,共同性之下的差异性是客观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不得也急不得,是分阶段的渐次推进过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也要尊重和包容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五千多年历史进程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凝练、升华,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明形态。中华民族集体记忆是体现文明历程的典型本土文化资源,在现实中依托于话语、符号、场所等载体,集中展现一个民族共同的过往经历,传递出独属于本民族的价值理念。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作为一种软性工具,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价值指向,筛选现代性素材,凝聚个体认同,塑造共同情感。深刻认识集体记忆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刻价值,有利于实现“两个结合”,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凝聚力,筑牢现代文明根基。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设建立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基础上,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这种话语叙事的历史逻辑开端于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形塑于秦汉以来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觉醒于各族同胞共御外侮、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典型形象、精神家园、物质发展、目标使命等多个维度构建了内涵外延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为推动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根本遵循,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具有共同历史文化的民族实体在近代基本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民族成为“国家民族”,由历史文化共同体发展为政治共同体。新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政治上以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和民族区域自治为主要方式,经济上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主要手段,文化上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传承保护各民族优秀文化为基本路径,既建设“全民一体”的中华民族,也建设内部文化结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这种路径与西方国家近现代民族国家建设路径有所不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注重把握“统”与“分”、“同”与“异”、“多元”与“一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构成了文明形态变革的内在动力。资本逻辑的文明形态将民族国家形塑为现代化主体力量,创造出空前的物质力量与人类的“世界历史”,却因“物的依赖关系”无法形成“真正的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本质上是要超越西方民族国家建构的现代性之困,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能跳过或取消中华民族的政治社会建设阶段,要从中华文明大一统历史观、共同历史记忆、共有精神家园谱系中寻找建设新文明形态的资源,从中华文明可长可久之道、比较发展优势以及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模式中确证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以新文明执政党品格、新文明知识体系、社会主义文明之治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自觉。  相似文献   

8.
推进共同富裕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能动作用。以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善于吸收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重营养,坚持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一体推进,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协同赋能,科技富民和生态富民双管齐下,贫富分化和平均主义同步治理,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筑共有精神家园、共享民族复兴荣光中不断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向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书写人类文明新华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从话语生成逻辑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能够以理论的科学性和开放性夯实其理论根基,以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厚植其文化基因,以策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提供其实践支撑,以价值的道义性和正当性筑牢其价值之本。从话语提炼原则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注重凸显政党领导与人民主体并举的政治性意蕴,具备理论升华与实践总结互动的学理性支撑,助推理论话语向生活话语转化的大众化表达。从话语实践路径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构建需要夯实话语基础,充实话语内容,提升话语传播效能及感召话语受众。  相似文献   

1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纲”的定位引领当前和未来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是中华民族现代化建设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其他任何意识一样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特征,寻求适宜的载体使其具象化,让共同体成员更易于理解、体认、感知,有利于规范共同体成员日常社会生活的行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实践。如何将具有丰富内涵且具有宏大目标特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高度抽象化意识形态有效转变为具象化形态,会深刻影响共同体成员的认同度和行为取向,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之一和基础性问题。解决这一基础性问题,有利于共同体成员将其转化为日常社会生活的自主意识,防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口号化、悬置化或空洞化,切实取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想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形成于漫长历史过程,觉醒于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危机时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孕育出差异性的民族发展需求,因此必须在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中把握其特定和具体的内涵。新时代,边疆地区应结合当前治理实践的重大问题,充分考量中华民族丰宏的现实阶段性存在,赋予不断生长的内涵延伸,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构范式,从历史上命运与共,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政治上统一稳定,文化上共有精神家园,族际关系上和谐发展,安全上共同守卫的多层意义结构,积极主动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最终真正铸牢与之相适应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有力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利益提供基础和保证。  相似文献   

12.
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推进中华民族现代国家建设的应有之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历史文化共同体,更是政治法律共同体,也是全体国民基于共同认可和遵循的宪法法律而形成的命运共同体。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环节深入分析法治对增进“五个认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梳理总结从法治维度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探寻更为科学完善的法治进路,服务于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文明是我们的民族精神财富,也是民族独特标志。在传承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明晰中华民族的历史源流与发展脉络、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与凝聚纽带、“天下观念”对民族国家建设的积极作用等。在创新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需要重视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技术创新。在传承与创新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视二者的互动作用,平衡和协调二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逐步完善、改革开放时期的创新发展以及新时代的全面深化四个阶段。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奋斗历程,蕴含着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历史特点,形成了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民族平等团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制度保障、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经济基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等五个方面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6.
推进共同富裕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契机,共同富裕不仅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物质基础,而且可以提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引领。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应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制定相关战略规划和政策举措,大力推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在发展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发展中创建各民族互嵌式格局。同时,共同富裕还包括各族人民精神生活富裕,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使各族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文学史观是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转型升级,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顺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国家意志和时代话语主潮。多民族文学史观的阈限、中华民族文学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国家政治、对少数民族文学边缘化认知的纠偏、回应重写文学史与经典入史及提升中华文学整体品质与彰显中华文学性格,成为中华民族文学史观的发生逻辑。采用世界眼光与多学科交叉视野、开展汉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对话与互动、践行丰富的文学实践与形成厚实的研究案例,成为建设中国式民族文学史观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安全是人的生存发展需求,亦是文明发展的必要保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安全状态体现在文明的物质形态的传承创新、制度形态的有序运行及精神形态的自强自立上。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安全发展的道路上,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面对世界各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要防范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侵害及“西方中心论”的话语解构风险,同时更要抓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机遇。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安全感”,要坚持系统思维,审视文明建设的各系统要素,从原则、主体、内容、制度、实践等维度协同发力,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与物质空间的交互耦合,展现出空间数字化日益走向数字空间化的演进之势,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场域开始从物质空间转向数字空间。从空间数字化到数字空间化是一个由具体空间到抽象空间、再由抽象空间复原乃至超越具体空间的变迁历程,由其引发的“过滤”“开放”“破壁”“映射”“压缩”等一系列空间反应,正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从异质到同一的属性强化、从他者到自我的主体赋权、从鸿沟到红利的价值增值、从符码到象征的表征具现、从离散到互嵌的结构进阶。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崛起,要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阵地、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空间形态,就必须加快推进数字空间化进程,以各民族血脉相连的数字生存空间构筑历史命运共同体,以各民族共同参与的数字治理空间发展国家政治共同体,以各民族互利共享的数字生产空间建设经济利益共同体,以多元文化交融的数字文明空间形塑精神文化共同体,以族际关系和美的数字交往空间打造社会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是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群体传播具有独特优势。群体传播是群体交往的产物,随着民族交往向世界交往的扩展而具有跨文化特质,而互联网的出现意味着真正的群体传播时代的到来。群体传播实质上是价值观传播,或者说是以价值观为内核的文化传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就是通过文化交往使中国价值得到世界上不同文化的理解、包容甚至认同,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观基础。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群体传播,即中国人民以整体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价值形象。在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特别是在网络群体传播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群体整体素质、加强和改善群体传播、提升群体传播能力等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