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猫的智慧     
有一天,猫妈妈把小猫叫来,说:"你已经长大了,三天之后就不能再吃妈妈的奶,要自己去找东西吃了。" 小猫惶恐地问妈妈:"妈妈,那我应该吃什么东西呢?"  相似文献   

2.
宗禾 《社区》2009,(14)
民以食为天,无奈"病"从口入已经升级到"毒"从口入的不争现实。如何才能吃得安全呢?在这里与大家一起抽丝剥茧悉数美味入口前的逐个环节,环环相扣,才能吃得安全。  相似文献   

3.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苏丹红、吊白块、福尔马林,三聚氰胺……一个接一个隐藏在食品中的杀手朝我们扑面而来,防不胜防。人们已不担心吃不饱,也不担心吃不好,而是担心"吃不保"——难保无毒无假无伤害!记住  相似文献   

4.
《山西老年》2009,(1):67-67
【事件一】桔子"有虫"莫乱吃前一段时间,很多手机用户都收到过这样的短信,"告诉家人、同事和朋友暂时别吃桔子!今年四川广元的桔子在剥皮后的白须上发现小蛆状的病虫,四川已经埋了一大批……"  相似文献   

5.
石头汤     
三个士兵疲惫地走在一条陌生的乡村道路上。在打完仗返家的途中,他们已经两天没吃什么东西了,又累又饿。"我多想今晚能吃上一顿饱饭啊。"第一个士兵说。"有一张能睡觉的床多好啊。"第二个士兵说。"但是这些都是不可能的,我们得赶路。"第三个士兵说。  相似文献   

6.
会吃不胖     
正不知不觉,我成了所谓的"食家"。说起来真惭愧,我只是一个好奇心极强的人,什么事都想知道得多一点。做人嘛,有什么事做得多过吃的?刷牙洗脸一天也不过两次,而吃,是三餐。问得多,就学得多了。我不能说已经尝遍天下美食,但一生奔波,到处走马看花,吃了一小部分,比  相似文献   

7.
学而时习之     
南宋时,著名的理学大师朱熹在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学子前来听讲。有个叫黄干的年轻人,见朱熹反复阅读他已经熟读的书,深受感动地说":先生简直是在‘吃’书啊!"朱熹回答说":对!白鹿洞书院的第一条学规就是讲究‘吃’书。"朱熹认为,人  相似文献   

8.
玉指 《新天地》2012,(6):56
家住辽南吴家村的吴月桂今年已经89岁了。她的养生之法很独特——每天吃够"三四五"!即每天坚持吃三个核桃、四个桂圆、五颗红枣。三个核桃健脑润肺。吴阿婆介绍说,核桃的药用价值很高,老年人吃桃核能抗衰老。核桃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有防治动脉硬化的功效。此外,核桃中还含有锌、锰、铬等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铬有促进胆固醇代谢和保护心血管的功能。吴阿婆介绍说每天吃  相似文献   

9.
云海 《山西老年》2010,(12):16-16
★1944年,罗斯福第四次连任美国总统。一位记者请他谈连任的感想,罗斯福很客气地请这位记者吃三明治。罗斯福先给了他一块三明治,记者感到受宠若惊,认为这是"殊荣";吃完后,罗斯福又请他吃第二块,他觉得这是一种"恩赐";当罗斯福把第三块递给记者时,他盛情难却,感觉"勉强";当第四块三明治出现在记者面前时,他已经感到"啼笑皆非",  相似文献   

10.
好书推荐     
《可乐》2006,(1)
无论在外下馆子还是在家抡勺子,吃都是人生无与伦比的快乐之事。但不知何时起,这件人生大事突然变得有些"罪恶"了,跟"吃"有关的书多半被"健康"和"减肥"占据。这本书则大张旗鼓地号召人们热爱吃、寻找吃、享受吃,重新拾回"吃"的原始乐趣。书中记录了五十余位文化名人与吃相关的有趣的经历与感受。  相似文献   

11.
小幽默     
《百姓生活》2008,(6):61-61
老师的先见放学前,老师把一学生叫到办公室,拿出一片止痛片说":你把它吃下去吧。"学生不解地问":我身上哪儿也不疼啊。""过一会儿就疼了,我已经把你考试不及格的消息告诉你爸爸了。"  相似文献   

12.
冯殿洲 《老友》2008,(2):62-62
一日三餐在于晨。几年前,有一些热心的保健专家,关心我们的身体健康,就提出"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的忠告。随后,又有专家形象地说,早餐要吃皇帝饭,午餐要吃富人饭,晚餐要吃穷人饭。不过,我的早餐已步入营养多维型。专家提出"早餐要吃好"或"皇帝早  相似文献   

13.
我在家叫老伴"省长"——因为,"节省"真是他的专长。老伴是典型的男人婆性格,喜欢管理家务,喜欢针线活,还有些女人的小脾气。我和老伴结婚几十年来,一直是老伴管理家务,我当了几十年的甩手掌柜。老伴很勤快,很顾家。但是过分节约已经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几十年来让我一直很不习惯。举例来说,老伴买菜买水果总是买便宜货,一买总是买一大堆,吃的时候总是先挑烂的吃。这  相似文献   

14.
甘丽华 《社区》2012,(5):63-64
87年前,鲁迅在杂文《论"他妈的!"》中写道:"我曾在家乡看见乡农父子一同午饭,儿子指一碗菜向他父亲说:‘这不坏,妈的你尝尝看!’那父亲回答道‘:我不要吃。妈的你吃去罢!’这简直已经醇化为现在时兴的‘我的亲爱的’的意思了。"不久前,一个外地人在武汉看到类似的一幕,发了一条表达愤怒的微博,由此引发了一场有关方言骂人的争论与反思。  相似文献   

15.
<正>"人活一世,不该有太多的约束和框框,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似乎已经成为当下年轻人洒脱生活态度的一个缩影。不知不觉中,有一种消化系统的"夺命杀手"——胃癌正渐渐靠近他们,稍不留神,一命呜呼,留给人们的只是一阵叹息和无尽的遗憾。胃药掩盖胃癌早期信号相较于膀胱癌的血尿、乳腺癌的乳头溢液,胃癌早期症状不具有典型性,一般表现为腹胀、胃部隐痛、食欲下降、闷涨等慢性胃病症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上个网、做个症状匹配,自己给自己"开处方"早已不是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理论分析汉语中义位"吃"的词义扩展,揭示汉语义位"吃"的词义扩展与认知的联系.在共同语中,"吃"、"食"、"馌"的派生具有历时层次性和不平行性."食"的派生义主要发生在上古,"吃"发生在近代."吃"、"食"从古至今派生出的义位有区别,具有不平行性."吃"有许多派生义是"食"所不具备的.同时"吃"与"食"的派生义位又是"馌"所没有的.在方言中,"吃"、"食"、"馌"义位派生方向具有趋同性,而且"食"、"馌"派生时采用与"吃"相应的途径和方式,说明方言和共同语义位派生的共性.这种平行性和趋同性的原因,一是义位的传承,二是汉民族认知共性,三是方言义位派生都受共同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爱无言     
唉!妈妈上班去了,午饭吃什么呀?刚回到家,打开冰箱,空空的,摸了摸已经明显凹进去的肚子,我一脸哀怨。咦,桌上怎么会有箩筐?我掀开箩筐,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三菜一汤。桌上还有妈妈写的便条:"巧尔,妈妈去上班了,给你做了菜,要热一热以后再吃。自己要注意安全,不要乱跑,认真复习。"刹那间,感动的泪水流满了我的脸庞。  相似文献   

18.
从体验论看汉语"吃"的转喻和隐喻认知模式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模式和特点。语料的分析研究表明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来自人体和客观世界的互动,来自人的感觉器官,即:视觉、味觉、触觉、嗅觉和食物的色、香、味、质的密切互动,还和各种食物的享用处所有着密切的联系。实证的研究还表明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具有如下认知特点:转喻在其转隐喻连续体中具有重要的认知作用,较大的概括性使"吃"作为源语域得到更多的凸显,较高的使用频率使"吃"具有更多的隐喻和转喻,对食物的体验面越广,"吃"的隐喻性用法也越多,概念隐喻具有更强的认知力,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具有汉语文化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一向都看不起母亲,因为母亲不识字。不识字,素质就低。我烦母亲高喉咙大嗓门地说话,仿佛在与人吵架。我讨厌母亲生吃黄瓜的样子,把黄瓜只在衣摆上擦擦就吃,还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我嫌弃母亲经常把我的剩饭都端起来吃,一边吃一边说:"浪费了可惜。"我最厌恶母亲爱吃大蒜,常常生吃,一嘴大蒜味儿,让我闻到了就想吐。  相似文献   

20.
莫言的《酒国》是在鲁迅传统及《狂人日记》的影响下创作的长篇小说,由于"吃人"主题的再现从而与《狂人日记》取得了某种精神对应。两篇小说中的"吃人"内涵同中有异。第一层面都指向真正的肉体"吃人"。第二层面是指向象征意义上的"吃人",《狂人日记》侧重于文化文明层面的批判,《酒国》侧重于现实政治层面的批判。两者的"吃人"都具有巨大的同化性与普适性,启蒙者形象被彻底解构,表现了改造"吃人"文化的艰难。两者都表达了对未来的焦虑和渴望。第三层面可作普遍的人类学意义上的理解。产生于20世纪的《狂人日记》和《酒国》体现的人道立场、启蒙态度、民主观念与批判精神,使之和古代的同类"吃人"题材的作品划上一道分水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