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帖学与碑学是书法艺术中的两大流派。自清代碑学形成后,碑帖之间孰优孰劣成为书学上争论的焦点,碑学大师康有为认为帖学书派自唐宋而下柔弱无力,大力提倡六朝碑版书风,实是矫枉过正。清代帖学的衰退是因其背离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精神,艺术上陷于僵化造成的。碑、帖属于不同的美学范畴,因此不能厚此薄彼,而应将之置于同一个审美层面上,对它们加以全面认识并作出艺术取向上的定位,唯此,对当代书法的健康发展才能起到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金石学为清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金石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古代文字资料,除认识其历史价值外,还很重视其书写艺术价值。他们不仅努力探讨文字产生演变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而且通过艺术实践表现书法文化的丰富内涵,成为清代"尚朴"书风的主流,并直接推动了与书法文化密切相关的其他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书法艺术在创造书法意象的时候 ,书写的总是一定的文辞 ,这就使书法艺术既表现书写的形式所表现出的美感———书意美 ,又表现文辞内容所蕴含的美感———文意美。书法艺术书意美与文意美二重美感的契合 ,构成了书法意象美的整体  相似文献   

4.
书法艺术同其他艺术一样,既是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又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动力,在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一、文明进程的催化剂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文字的产生。文字是与书写联系在一起的,有文字就必然有书写,必然有书法。作为文字艺术的书法可以说是与人类文明一同诞生的。通行于殷商时期  相似文献   

5.
帛书是以丝帛为书写材料的文字构件。春秋战国时的帛书多涉占卜之事,楚帛书则更注重书法的独特性。从帛书到蚕茧纸书再到纸张书法之路揭示了中国书法的独特性,在柔质材质上书写的惯性直接刺激了书法家的想象力,并促使书者在多元性书法载体上的书写尝试,在衣服上书写的现象即为这种书写惯性的一种自然延伸形式。衣书出现在南朝时期,并发展出一种专门在女性裙带上书写的品类,又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一种书领巾书法形态。领巾书与裙带书具有强烈的风俗性价值,并对后世时装业的展示方式有影响。绢帛书在非人体形态上的方法还包括扇书。题扇书以及书裙带的习惯承续了中华文化中较为隐秘而优雅的元素,展示出一种阴柔温婉的审美格调,人们仍可在当代大众表演、广场艺术和行为艺术风潮中寻找到古老的裙带书的传世形式,裙带书在商业书法领域更是获得了较大的存在空间。  相似文献   

6.
一代有一代之书法。《艺概·书概》说:“秦碑力劲,汉碑气厚,一代之书,无有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书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同时也具有强烈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书法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创造的历史。书法艺术中有着丰富的创造因素。这些创造性因素对创造性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追求的是文字书写的形式变化,并以此表达书写者的情绪和心态。书法艺术恐怕是与作者本人的思想境界、作风气质联系得最为紧密的一门艺术。学习书法、创作书法、欣赏书法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主体的文化修养,不同程度地影响主体的个性品质,强化其创造意识。  相似文献   

7.
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及其自注、<论书随笔>、<论书札记>中论述了书法的"形质"和"神彩",他对笔法、墨法、笔画、结字、章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富有启发性,其中关于楷书结构中的"黄金律"是他的重大发现;在探讨入帖与出帖,书者性格、品德、年龄、心态与书法作品之关系时,他结合自己的学书经验,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他崇尚天真自然之趣,赏爱碑帖中的优美文辞,认为书法审美中存在着主观随意性.  相似文献   

8.
六朝时期,镇江是名副其实的文化都会。尤其是三国东吴早期定都镇江,促进了镇江文化、书法的发展。加之晋室南迁,众多书法名家随之来镇,形成了“书人辈出,南朝风流,千古美谈”(祝嘉“书学史”语)的兴盛局面。本文着重阐述六朝时期镇江书法兴盛的条件和因素,并通过近年在镇江出土的一批六朝墓志和书法碑刻来论述其书法艺术的价值与风貌。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书法的本质?书法生命底源泉是什么?曾是近几年书法理论探讨的热门话题。有人根据汉字形体不同于其它文字的这一特殊性,而认为书法“就是汉字书写的艺术”。或者依据书写工具的独特性,提出书法是:“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并又不断发展出,书法是“汉字载体基础上的主体情感抒发的艺术”等等。同时,也有人不同意上述观点,提出书法“是一种线的艺术”,是“抽象的造型  相似文献   

10.
汉字作为一种书写形体,笔画组合的丰富多样和间架结构的灵活多变,而使其“字形”成为复杂的美学构成,“书写”成为“书法”,并完成从造字到造形的转变。书法是汉字书写艺术,书法艺术深藏于汉字独特的形体结构之中。三位一体的整体架构、二维方块结体、平衡对称等汉字在形体构造上的诗性特征,既是人们对文字形体的一种审美预期,也是书法学家在书法创作时努力追求的美感。  相似文献   

11.
唐诗和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格局 ,后世常有宗唐和宗宋之争。这种“唐宋之争”最早出现于金代 ,本文主要沿着这个线索来谈金元诗的发展。本文是作者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约所编选的《金元诗选注》之前言 ,提前交由本刊发表 ,有所删节。  相似文献   

12.
陕北文化的分期及其基本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文化是陕北人历数千年而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文化的发生、发展,可以按照历史的自然演进序列划分为远古到秦汉、魏晋到宋辽金元以及明清时期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又可细分为若干历史时期。陕北文化的基本特质表现为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浓重的军事文化色彩,以及文化中的原始性和历史延续性。这些基本特质赋予了陕北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和丰富绚烂的神奇魅力。  相似文献   

13.
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近年来有较大进展,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但是和其他一些断代史研究相比,如秦汉史、隋唐史、宋史等还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就是一些研究人员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与研究方法的陈旧。因此只有不断夯实理论基础,树立科学的民族发展观、坚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一体多元"的理论观、坚持文化认同与民族血脉理论,并不断更新研究方法,才能提高辽金史研究的学术质量与水平,推动辽金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以来,关于辽金时期民族关系的研究,包括辽金民族政策、宋辽战争、澶渊之盟、辽宋交聘、宋金和战、金夏关系、民族间的交流联系等方面,皆取得较大进展。但从内亚史的视角、区域史的思路来看,辽金民族关系仍存在比较大的研究空间,对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关注也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5.
论宋玉及其作品的接受在六朝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六朝是关于宋玉研究的重要时期,自晋至陈,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逐步走高,论者对他的评价经历了一个由批评到揄扬的流变过程,并最终在刘勰的大力肯定下奠定了辞赋宗师的地位。随着文人对宋玉的推崇,其形象首次由楚襄王的文学侍从转变为绝世才子,而他所开创的经典文学意象在六朝文人笔下,也客观存在着一个由晋代悲秋到向梁陈女性题材创作集中的现象。导致这种流变产生的深层原因应是文学自觉向纵深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八代诗人的知名度除与创作质量等因素有关外,在一定程度、范围内,确与其创作数量呈正比例关系;多产诗人在某种意义上几乎可以直接视之为知名诗人,中产层诗人约一半以上可以进入知名者行列,而低产层只有1/3的作者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7.
思维方式一旦获得健康和开放的环境,就会呈现强烈的趋向现代的特征。中国古代有机宇宙观,以《易》的阴阳消长为要素,以五行说中的元素相互作用为基础,从魏晋的玄学至宋明对本体“道”的求索,基本建立起一个有宇宙发展图式,从笼统、模糊、有序,而至明确的目的性。当代的科学革命将是对东方中国古典哲学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六散骑”的出现,改变了秦汉以来谏官不成系统和谏职不明确的局面,在中国谏官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六散骑”的发展,秦汉为萌芽时期、魏晋为发展完备时期、刘宋以后为没落时期。刘宋朝集书省的出现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  相似文献   

19.
武陵文化产生以后,形成了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武陵文化起源于先秦时期,形成于汉晋时期,发展于唐宋时期,繁荣于元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雏形是在秦汉时期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以后才确立起来的。这一制度经历了魏晋的发展、隋唐的成熟、宋元明清的强化,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作为巩固封建皇权统治的重要手段,在加强中央对地方、政府对官员的控制和调整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作为封建政治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监察制度的运行及其作用的发挥总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