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观点一:(祝尚书教授)北宋古文运动是对唐代古文运动的继承和发展,然而北宋古文运动的开展一开始并不顺利,直到北宋中期,欧阳修主持文坛,提出“文”、“道”并重的“文”、“道”观,将古文从“道统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以他富有战斗性、建设性的理论和突出的创作成就,扫荡“西昆体”余风,与怪癖的“太学体”文风进行坚决的斗争,培养了大批人才,才使北宋古文运动朝着胜利的方向大步前进。北宋古文运动的胜利大致决定了我国后来数百年间文章的总体面貌。从这个意义上,欧阳修不仅是一代宗师,更是“文章百世之师”,对中国文学的走向产生了深远…  相似文献   

2.
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注重奖掖后起之秀,曾巩就是其中之一。在其指导下,曾巩改变了早期散文气势外露而内蕴不深的文风。他的“文与道俱”、“道胜文至”、“事信言文”等观点也影响着曾巩的散文创作实践和理论。  相似文献   

3.
重论欧阳修的文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杰出领袖,但是对他的古文理论,学术界却评论不高,文学史家一直嫌其过于道学化。这其实是对欧阳修的误读。本文将欧阳修置于宋初文学思潮的大环境中加以考察,着重辨析欧阳修反对“诞者之道”的实质,就是要与宋初柳开、石介等人道学化的古文理论划清界限。然后分析欧阳修所谓的“圣人之道”,是指“古圣人”的社会实践。因此,欧阳修的古文理论,与其说接近道学家,不如说“叛‘道统’”更合乎实际。  相似文献   

4.
在研究欧阳修诗歌创作时,我们会发现他的很多创作实践是有其明确的创作理论做指导的,而他的创作理论又是以其大量的创作实践为体现的.我们如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研究,就会对他创作中的自觉倾向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且能进一步把握住以欧阳修做为主将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一些基本特点.(一)欧阳修对文学的内容与形式,文与道的主张,是以“切于世事”、“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为原则的.为了弄清他在论“文与道”,特别是在论“道”时有哪些不同于前人的倾向,从而看出他比前人提供了哪些更新的东西.我们仅就中唐古文运动后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倾向做些大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5.
欧阳修关于道、言、文的见解,构成了他的文论的主体框架。这一理论架构,既是对韩愈古文革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宋代古文运动的理论基础和旗帜,正是在它的引导下,宋代古文运动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的古文在明末清初受到了特别的推崇与钟爱,被艾南英、钱谦益等著名文人奉为楷模,风靡一时,但却由此产生了对欧文亦步亦趋的摹拟效仿之风,给当时的古文创作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有鉴于此,方苞以“义法”为衡量标准,指出欧阳修在对《史记》文法的继承上所取得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方苞的这种评判,旨在为欧阳修古文在自己构建的理论框架和古文文统中寻求一个相对合理的位置,也是出于建立一个既不全然复古,又不一味从俗的文统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苏洵与欧阳修以文缔史,过去通常认为其目的与作用在于为苏轼兄弟应考作镝垫和在京城立足作宣传.本文通过对相关资料的考察,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其影响与意义要广泛深刻得多:欧、苏二人在北宋古文运动发展过程中,在"文""道"、"人""道"关系上有着不尽相同的观念,但这不仅没有影响到彼此的交往和友情,而且对古文运动的最终完成发挥了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注重奖掖后起之秀,曾巩就是其中之一.在其指导下,曾巩改变了早期散文气势外露而内蕴不深的文风.他的"文与道俱"、"道胜文至"、"事信言文"等观点也影响着曾巩的散文创作实践和理论.  相似文献   

9.
韩愈是唐代反对齐、梁以来的骈体文,提倡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 对韩愈这个人的评价,历来是有争论的。宋代的苏轼推崇他“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但朱熹则严厉地指责韩愈“裂道与文以为两物,而于其轻重缓急本末宾主之分,又未免于倒悬而逆置之也”。  相似文献   

10.
《桑怿传》以“捕盗”为叙事主轴,行文策略、写作手法与传统人物传记同中有异。糅合正史人物传记与传奇小说笔法,刻意不完整撰写传主生平,以与正史“互见”之法,不仅超越前代的传记、小说,开创史笔入文集之新例,也体现了欧阳修跨越文史,以及“事信言文”“纪次而传”的文道观,对宋代人物传记与古文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韩柳论“文”寇养厚韩愈和柳宗元在论及文道关系时虽然都认为“道”是文的内容,“文”只是道的载体,“明道”是为文的目的,“为文”只是明道的手段,但是,他们古文理论的精华却在于对“文”的论述。论“道”之目的在于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论“文”之目的则在于解决...  相似文献   

12.
苏轼是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他的散文,艺术成就极高,达到了古文运动以来散文艺术的高峰.古文运动是韩愈开创的,韩文成就很高,气势澎湃,但失于追求奇险,读来不免艰涩.欧阳修继承古文运动的优良传统,并且使文章从艰涩走向平易畅达.苏轼的散文既有韩文的磅礴气势,又有欧文的平易婉转,而且独具自由挥洒,灵活变幻,行云流水的风格.苏轼最爱用“行云流水”来赞美优秀的散文,他说,优秀的散文作品“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其实,用这来评价苏文是最恰当不过了.本文准备对苏文的艺术性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苏轼家族与欧阳修家族交往密切,苏轼终身对欧阳修充满敬意,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从公的角度说,欧阳修在为人、为文、为政方面为苏轼树立了标杆和楷模;从私的角度说,欧阳修对苏轼父子有知遇之恩。欧阳修不遗余力提携人才和苏轼的知恩报恩,即使在今天也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苏轼“无意为文”说略论祁海文“无意为文”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影响很大的一个理论命题,它盛行于两宋文论,其间,北来文学大家苏轼倡之尤力。苏轼的“无意为文”说出入于诗论、文论、书论、画论之间,体现着他对文艺创作一些重要的规律性问题的精妙见识,不仅对两宋文论影...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美学史上,刘勰最早深入系统地论述了审美形式与艺术传达问题。“形式”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不存在的,而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采”,却是非常接近于“形式”这个范畴的涵义。刘勰在《原道》篇对“文”作了本体论的界定。他对于圣贤经典的规慕,也更多地侧重于以美好的文辞来表现情感。在《情采》篇中,把“立文之道”分为“形文”、“声文”、“情文”三种形态,从视觉美感、听觉美感等方面深化了审美形式理论。刘勰还非常重视艺术传达的作用,在《神思》等篇中予以系统的阐述,而在《物色》等篇中则揭示了有关艺术传达的若干原则  相似文献   

16.
佛道思想与苏轼仕途生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人罗大经引述朱熹批评苏轼兄弟的话说:“‘二苏以精深敏妙之文,煽倾危变幻之习,早拾苏(秦)张(仪)之绪余,晚醉佛老之糟粕,余谓此文公二十八字弹文也。”“苏轼早期文章,颇有《战国策》纵横议论之风,这一点已成为学界的共识。至于苏轼与佛老的关系,在他遭贬以后,对佛道典籍的兴趣明显增浓,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苏轼接触佛道典籍并醉心于其中的思想,实际上可以追溯到他儿时在家塾学习时,苏轼对于庄子思想和文辞的喜  相似文献   

17.
欧阳修嘉祐二年排抑"太学体"的对象究竟是指古文,还是骈俪的时文,需要从欧阳修排抑"太学体"时不顾科场旧制,执意以论"大纰缪"黜落刘几,同时又以苏轼论之特出破例擢拔等事件中来分析.欧阳修排抑"太学体"的目的在于提升论、策即古文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并通过对刘几的打压与对苏轼的扶植两种不同的方式显示其对古文写作之"非"与"是"的认定.对皇祐五年进士群体中"求奇"趋向及郑獬曲折中举事件的分析,则进一步显示嘉祐"太学体"之"怪谲"已发源于皇祐年间的进士程文当中,而非刘几个人骤然为之.  相似文献   

18.
欧苏相合于“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有一篇叙述和欧阳修特殊关系的重要文章,即《祭欧阳公忠公夫人文》,兹将有关文字抄录于后: 轼自龆龀,以学为戏。童子何知,谓公我师。昼诵其文,夜梦见之。十有五年,乃克见公。公为拊掌,欢笑改容。“此我辈人,余子莫群。我老将休,付子斯文。”再拜稽首,过矣公言。虽知其过,不敢不勉。契阔艰难,见公汝阴。多士方(讠华),而我独南。公曰“子来,实获我心。我所谓文,必与道俱。见利而迁,则非我徒。”又拜稽首,有死无易。(《苏轼文集)卷六十二)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放苏轼“出一头地”之语, 反映了欧阳修清醒的认知:意识到苏轼文章思想与自己截然不同, 预感这个年轻后生的文学事业将是超越自己的别样存在。正当欧阳修引经据典为自己一生文章实践的理论总结“简而有法”说进行辩护时, 苏轼也恰好在文坛初露峥嵘, 别开生面, 倡导“随物赋形”, 将“无为法”引入“辞达而已”说, 使得“辞达而已”成为完全不同于欧阳修“简而有法”说的别一种文法论思想, 彻底摆脱了经学对于文章学的掌控。  相似文献   

20.
应恢复戴名世桐城派鼻祖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应恢复戴名世桐城派鼻祖的地位.其根据:一、戴名世首先竖起了“振兴古文”的大旗;二、戴名世的古文创作成就杰出.并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作家群,为桐城文派的创立奠定了雏型;三、方苞的古文成就与戴名世的栽培分不开;四、戴名世奠定了桐城文派以程、朱理学为道统.以司马迁、韩愈、欧阳修、归有光等为代表的古文文统;五、桐城派文论与戴名世的文学主张一脉相承。本文最后对戴名世的桐城派鼻祖地位被抹煞的原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