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宋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文学运动,它奠定了后世散文风格的基础,同时也对其他文学形式以及古文观念有着重大影响。本文从时代背景、古文观念、文章作法等方面对韩愈、欧阳修进行全方位的比较,认为:唐代古文运动是一次偏重文学性的运动,韩愈在其中扮演的是一个集大成者的角色;北宋的古文运动则是一次儒学性的运动,欧阳修占据了不可或缺的枢纽性地位。  相似文献   

2.
韩愈的复古主义运动,是以孔孟正宗的儒家思想为内容、以三代两汉的"古文"为形式的文化运动.他的复古主义思想是通过"古文"来表现的,所以李汉说:"文者,贯道之器也."因此,大力提倡"古文",坚决反对"俗下文字"即沿用已久的骈文,成为韩愈的复古主义运动的中心任务.因此,他的复古主义运动,也可以说,就是"古文"运动."古文"运  相似文献   

3.
4.
阙疑作为中国学术史上的优良传统之一,王国维曾作过如下总结:“阙疑之说出于孔子,盖为一切学问言,独于小学则许叔重(许慎)一用之,苟勖辈再用之,杨南仲三用之。近时吴中丞(吴大微)又用之。今日小学家如罗叔言(罗振玉)参事考甲骨文字别撰《殷虚文字待问篇》一卷,亦用此法。”(《观堂集林》(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71-872页)  相似文献   

5.
韩愈“古文”的成功不是单纯技术性成就,而是革新整个文学观念的成果;文学观念是本,技术运用是末。他取得或功的原因是正确理解文道关系,分清了文学活动和思想运动的界线,把“弄文章”放在首位,重在日常应用的条文;具有进步的审美观和使用较接近口语的文学语言。  相似文献   

6.
在古文运动中,李华继承发展了陈子昂、卢藏用的古文理论,同时影响了一大批青年古文作家,是古文运动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以自己的时代思想、政治经验及人生态度为本所提出的古文理论可以概括为:文以宣志、质文相变、文行相顾三部分。  相似文献   

7.
研究陶渊明诗文,经常会牵涉到陶渊明思想的归属问题。自朱自清《陶诗的深度》一文,对陶诗中的“道”和道家所称的“道”认为属于同一概念后,有的又把诗中提到属于道家人物的长沮、桀溺和有关“化迁”的诗句凑在一起,进而得出结论说:陶渊明  相似文献   

8.
韩愈在《原道》篇中明确界定:“道”是为国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写古文首先是内容富有社会意义的革新。韩愈提出“不胶”、“外胶”两个特殊概念,阐明造艺过程中主客观关系,前者为专心致志、楔而不舍的创作精神,后者为深入生活、不平则鸣的创作动力。由于对“道”的推崇,韩愈反对远离现实,超然物外的枯淡心境。他倡导古文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希望建立一种独立于今于古内容形式全面革新的散文文体风格。由此他主、张创作之“异”,其内涵有三:反“循常”、反“因袭剽贼”、“词必己出”。如果说反“循常”重在廓清骈俪余风,反“因袭剽贼”旨在摈弃复古守旧,“词必己出”则正面提出古文要写出独立的风格,写出作者的个性及社会人生。  相似文献   

9.
欧阳修积极参与“庆历新政”而受到攻击、诬陷,扬州是其贬谪的第二站。宋仁宗赏其忠而用其才,但同时惑于浮议,也抑其傲而贬其党。欧阳修在扬州,政宽民安,以“文章太守”建立了历史文化名人与历史文化名城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当以主要精力从事《新五代史》的编纂。  相似文献   

10.
欧阳修俗词的真伪问题实质上牵扯到对欧阳修人格的评价。随着欧阳修俗词伪作说的被否定,如何评价欧阳修人格的问题又凸显出来。面对德业文章道貌俨然而情词创作缠绵沉挚的欧阳修,有些学者用双重人格多重人格人格分裂的概念评价其人格。这种评价客观上造成了对欧阳修人格的根本性否定:欧阳修要么是人格分裂的精神病患者(从心理学角度),要么是多重人格的伪君子(从伦理学角度)。其实,欧阳修不仅人格健全、高尚,而且达到了审美人格的境界,他那缠绵沉挚、锐感多情的小词正是他和谐、个性、自由、超越、创造的审美人格的显现,因此,我们认为,不宜用人格分裂等概念评价欧阳修。评价欧阳修词作及其人格,应取审美的向度。  相似文献   

11.
在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诵读法”与“抄录法”是两种传统的教学法,正确地运用这两种方法往往会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旧社会,书塾中古文的诵读情况,年长的一辈都还有深刻的印象:塾师摇头晃脑的得意吟诵,学童们高声大喊地齐声诵读。真是书声琅琅。鲁迅先生对此就有生动形象的描述,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12.
明中期,为矫正时弊,拯救吴中文学传统,吴中士人发起一场规模浩大的“古文辞”运动。这场运动重视学植,既师古又师心,强调作品应抒发作家的真情实感;但终因阵营松散,取法不一而失败。“古文辞”运动与七子复古运动不同,它与政治无甚关系,更注重个性与情感的张扬,但其组织、观念皆比较松散,不能构成一个真正的文学流派。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却对公安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伍尔夫作品中的“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立于任何文学派别,伍尔夫用独特的视角描写了一个充满存在、无、空、超验、雌雄同体、对立统一的文学世界;通过声、色、光、活着的、死去的以及人们心理及大脑最细腻的活动,伍尔夫用文字视觉化了隐藏在波涛背后的节奏和串起无数瞬间的那条隐线,昭示着道家对控制宇宙平衡神秘力量的追求,即视无物之象,言无名之状,寻天地之根;然万物与我为一,且得有言乎?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学史上,韩愈倡导古文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学现象。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苏轼《韩文公庙碑》),远承西魏时之苏绰、隋时之李谔及初唐时之陈子昂,近接元结、萧颖士、李华、独孤及、柳冕、梁肃等古文先驱人物,下开北宋欧曾王苏诸大家,“卓然树立,成一家言”(《新唐书·韩愈传》),使“后进之士,其有志于古文者,莫不视公以为法。”(李翱《故正议大夫行尚书吏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韩公行状》)其“摧陷廓清之功”(李汉《唐吏部待郎昌黎先生韩愈文集序》),发扬光大散文之勋,彪炳史册,惊耀天下,不可磨灭。然时至今日,到底韩愈所谓的“古文”的涵义是什么,尚无专文论及。一些论著虽偶尔说到,似乎并未解决问题。笔者不揣谫陋,在此略陈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5.
李子木 《中华魂》2012,(7):34-35
作为现代人,对于产生于久远年代的古典文字多少会有一些距离感。有人据此提出疑问:在ipad大行其道的今天,之乎者也还能用吗?好在,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国家科技部研究中心的评估报告指出:94.2%的家长和100%的老师认为背诵古诗文对  相似文献   

16.
“仁”是中国思想史和儒家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但关于“仁”字的起源及其古文异体的形义,还存在不同说法,尚有进一步探索的余地.本文主要通过先秦出土文献探讨“仁”字形义的相关问题.本文认为,“仁”字是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说文》“仁”字古文“(尸二)”源自三晋文字,与战国楚简读为“尸”或“夷”的“(尸二)”是同形字的关系.《说文》“仁”的另一古文“忎”,与楚简从“心”的“(身心)”“(人心)”都同属战国楚系文字,表示心性之“仁”,其构形反映了战国儒家思孟学派的心性之学对楚国学术思想的深刻影响;战国古文中的“忏”字应是“仁”字古文“忎”的异体,而非前人所释读的“信”字;古玺中未识的“(身)”字,有可能是“仁”字的另一古文,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仁”.  相似文献   

17.
道教以"道"名教,最高信仰即为"道"。它的"道"理念的理论资源十分复杂,吸收了阴阳家、佛家、儒家等派的有关理论,但对其影响最大的,还是先秦的道家到汉代的黄老道家的道论。道教又是以长生成仙为修道的最高追求,所以它又以民间巫术、方士方术、神仙传说、符箓咒语等对道家的道论进行了宗教化改造,从而建立起自己教派的"道"观念,确立了自己的宗教理论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欧阳修散文具有明显缓的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章法安排、句法安排以及用字等方面,缓的风格对欧文形成摇曳多情的审美效果、摆脱韩愈文风、自立门户以及引导元明散文风尚都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强调欧文缓的风格对深入研究欧阳修散文,甚至是宋代散文都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排抑“太学体”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知贡举,利用考试取士的机会对当时学者以“险怪奇涩”相尚的文风痛加排抑,使“场屋之习,从是遂变”(《四朝国史·欧阳修传》)。这是他所领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的一件大事。关于欧阳修所打击的文风究竟是西崑体骈文,还是属于  相似文献   

20.
后神时代中的“道”陈立胜当尼采以其敏锐的思想触觉捕捉到“那正在埋葬神的掘墓者吵闹之声”、嗅到“神的腐臭之气”之时,一个后神的时代也就随之悄然降临了。“神死了!”然而神的子民却“寂然无声”,“惊讶不已”,尼采有理由感慨“我来得太早了……我来得不合时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