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曹禺悲剧观及其悲剧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禺的悲剧观似乎迄今无人深入论及。其实,在曹禺早期创作谈,如《雷雨·序》、《日出·跋》里,我们可以找到一些雪泥鸿爪、吉光片羽般阐述悲剧的言论。我们还能查出较为完整地反映他悲剧观的文献。这就是1943年,曹禺在重庆储汇局同人进修服务社所作的、题名为《悲剧的精神》的一次讲演(载《半月文萃》二卷二期,1943年8月)。曹禺作这次讲演时,他的五大悲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和《家》,都已相继完成,他已积累下了相当丰富的悲剧创作经验。因而这篇讲演对我们理解他的悲剧观念,进而研究他的悲剧艺术,有着不容忽视的特殊重要性。什么是悲剧?曹禺说得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2.
从《雷雨》的一鸣惊人,到《日出》、《原野》、《北京人》的经久不衰,曹禺的四大悲剧见证了他高超的悲剧艺术。曹禺在对生命个体性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西方悲剧艺术的借鉴,形成了独特的悲剧观和悲剧表达方式。曹禺悲剧艺术风格的衍变,不仅仅是社会场景的变化,更反映了曹禺对精神世界的不断探索。同时,曹禺的悲剧格调也经历了由高调悲剧向低调悲剧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阐释《日出》的八段引文入手,深入探索老子哲学及基督教义对曹禺戏剧悲剧思想的启发与制约。指出:老子浊世观、基督教尘世意识触发和加深了《日出》的悲剧命运感,老子天道理想、基督教报应观念启示了《日出》悲剧正义感的象征——“日出”意象的形成和产生;《日出》的悲剧思想,在此基础上表现出对《雷雨》和希伯来文化精神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曹禺剧作象征性意象特征探析张景忠孙淑芹作为一个戏剧诗人,曹禺总是用一些意象或意象群,来表现剧作的主题思想,形成戏剧氛围,达到“情”“理”交融的诗意境界。他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意象的运用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这些象征深远、蕴藉...  相似文献   

5.
曹禺的《雷雨》和《日出》,总的说来都是以其杰出的现实主义描写、以艺术形象本身的典型意义给人们以深刻的审美教育的。然而前者是以其戏剧冲突的紧张尖锐而著称,后者则是以其笔触的深广细致而见长,前者倾心于人物,后者则倾心于主题。今天看来,《日出》的创作,较之《雷雨》,作家的创作视野进一步扩大了,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加广阔,且颇见深度。它克服了《雷雨》中来自欧洲现代戏剧的那种神秘的色彩,正确地揭示了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是引起一切悲剧的根源,向那种“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制度以及寄生于这个制度之下的魑魅魍魉发出了“你们的末日到了!”的奋力的呼声。对于日出——光明的到来,作者是满怀激情和希望,充满信心的。另外,,它还  相似文献   

6.
茅盾在第一次文代会报告中指出:“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三重压迫之下……固守着自己的岗位……对于在反动统治下的民主运动,对于人民解放战争,都起了积极的推动和配合作用。”这是对国统区文艺工作者的中肯的评价,也是国统区文艺工作者作品的客观效果。曹禺就是这样一位民主主义作家。奠定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辉煌之作,是构成他艺术大厦的早期剧作——被称为“青年三部曲”的《雷雨》、《日出》和《原野》。那么,对于当时还不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曹禺来说,如何能使其作品具有那样神奇般的力量呢?其思想的立足点在哪里?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启蒙主义文学思潮框架中,救国、立国似乎是被不断边缘化的命题,"立人"才是其思想建构的逻辑基点。曹禺早期戏剧创作尤其是《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戏剧中的"立人"思想一直占据创作主导地位,这与他建国后的戏剧创作大相径庭。这种现象,对当今戏剧站在文化启蒙立场反思女性观,重新审视女性主义思潮,有着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几出著名的悲剧,都是借用了一定的历史事实,但它又不同于他的历史剧,那么他的悲剧和历史剧有什么区别,是否可以给以一个界说呢?匈牙利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卢卡契(1885——1971)称他的历史剧为“国王剧”,认为他的悲剧是脱离了“狭隘主义”以“高度集中的形式去刻划”“过渡危机时期的一些社会道德问题”,这些悲剧人物都是这一……时期最雄伟的历史典型”,他说这些悲剧是具有“更深刻更真实的历史性”。《哈悔业特》的主人公是一个王子,《李尔王》中的李尔王更是一个当权的国王,《麦克白》一剧的主要人物仍然是篡夺了王位的国王,这与历史剧有什么区别,按照卢卡契的说法,它们仍然是“国王剧”,使我们无由分辨。他把悲剧仍然局限在历史的范畴,  相似文献   

9.
曹禺以他闻名遐迩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剧作,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人们对他的戏剧理论却缺乏应有的注意。曹禺的戏剧理论是他自己创作经验的深刻总结,因此,研究他的戏剧理论,有助于对他的剧作的深入理解,对于繁荣戏剧创作也有现实意义。本文仅就曹禺的戏剧理论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大雷雨》的作者阿·尼·奥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呈举世闻名的俄国剧作家,是俄国唯一毕生从事剧本写作的人。他一生共创作了五十部作品,被誉为“俄罗斯民族戏剧之父”。他的剧作使俄国真正“有了自己的、俄罗斯的民族戏剧,……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戏剧”。五幕悲剧《大雷雨》(1859),是他的代  相似文献   

11.
《原野》初版于一九三六年一月。它是曹禺继《雷雨》、《日出》后写出的第三部剧作。从问世起到一九五○年十一月止,它一再印行,达一十六版之多。这个数字足证读者对它历久不衰的兴趣和欢迎。一九四七年唐弢对此曾作过简捷动人的描述:大江南北,多少剧团演过《原野》,多少人读过《原野》,《原野》是百看不厌的剧本。《原野》在评论界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雷雨》中只有八个角色。可作者偏说:“《雷雨》里原有第九个角色,而且是最重要的,我没有写进去,那就是称为‘雷雨’的一名好汉。他几乎总是在场,他手下操纵其余八个傀儡,而我总不能明显添上这个人……”。因为作者的这段话,关于“第九个角色”的问题,曾引起评论界的歧议:有的根本否认“第九个角色”的存在,认为这是作者“为了行文的方便”,“无任何实际意义的说辞”。有的则认为“第九个角色”就是指的《雷雨》中的命运观。这些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 《雷雨》中确实存在“第九个角色”。它是推动悲剧发展的力量,但不是命运观,而是扼杀人的个性,迫使人性异化的力量。这种力量,分则操纵舞台上的八个人物,面目迥异;合则可借“第九个角色”为名。我们认为,具体弄清“第九个角色”的面目,对完整地把握《雷雨》,理解《雷雨》,乃至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曹禺对现实生活的深切体验和理性思考与一些作家和作品所谓“潜在灵感型的创作心理定势”以及《日出》与《雷雨》的对比分析中,揭示了《日出》创作心理定势的第一个特色——深层的理性自觉和社会使命感;通过对《日出》的艺术分析,论证了其创作心理定势的第二个特色——作家对戏剧审美理想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14.
在曹禺早期作品中 ,《原野》是长期以来引起争议的一部作品 ,从它问世后即遭到批判 ,这部作品的出版演出都受到一定影响。甚至到 2 0世纪 80年代早期 ,在阔别舞台 30年后重新上演时 ,还经过重大的修改。直到新时期后 ,这部剧作才被肯定 ,重现光芒 ,视为曹禺剧作中一颗独放异彩的明珠 ,也可从一个侧面加深认识中国话剧的艰难历程。舞台演出与电影改编1 937年 4月 ,《原野》开始在靳以主编、广州出版的《文丛》连载 ,1 937年 8月 ,《原野》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当时人称《雷雨》、《日出》、《原野》为曹禺早期创作的“三部曲”。曹禺解…  相似文献   

15.
曹禺,是我们江汉平原人民的荣耀,一提起他,人们便会很自然地谈到《雷雨》、《日出》,谈到《原野》、《蜕变》,谈到代表剧作家“最成熟的作品”《北京人》,谈到解放后那《明朗的天》和老梅吐艳的历史剧《胆剑篇》、《王昭君》。曹禺剧作美奂美轮、脍炙人口,戏剧界、影视界、出版界,有多少人在曹剧上做出了好文章,可是却偏偏遗忘了他的第一部独慕喜剧《正在想》。其实,这是一部不该遗忘的剧本!它记载了剧作家创作生涯中的一段苦闷历程,反映出他登峰探索的曲折艰辛,值得我们重视。为此,试就该剧的概貌、价值及剧作家的创作思想状况略陈于后,以期其光华再现。  相似文献   

16.
说到悲剧,自从亚里斯多德以来,在欧洲剧坛上就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悲剧通过“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更好的人”的不幸遭遇,以引起观众“恐惧和怜悯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升华,从而获得教育”。悲剧的格局是情节“由顺境转入逆境”,一悲到底。《俄狄浦斯王》如此,《安提戈涅》、《哈姆雷特》等也是这样。这是悲剧的主流。然而,在此主流之外,欧洲悲剧也有象中国悲剧那样不一悲到底的,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高乃依的  相似文献   

17.
《雷雨》的“序幕”和“尾声”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四幕剧的外层叙事,四幕剧的内部叙事则是老妇人倒下时的内心独白。作为艺术整体的《雷雨》,通过外在环境的寒冷与安静,与内心活动的郁热与躁动,构成对比,形成了强大的内部张力。外部时空与内心时空的交相错映,更加突显了《雷雨》的悲剧性。《雷雨》具有十九世纪后半叶欧美流行的现代派戏剧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8.
《原野》是曹禺继《雷雨》、《日出》之后又一部有影响的剧作。它一出现,就受到了广大读者和观众的热烈欢迎。因为“这个剧本里有‘戏’,群众看起来过瘾,这个剧本里有生活,顾盼左右,仿佛就在身边,让人看起来恐惧和喜欢”。可是在评论界却基本给予了否定的批评,有的甚至认为:“《原野》,是曹禺最失败的一部作品。”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解放后,而且又有所发展:不但在舞台上很少演出,连剧本也没有再版,很多人都不知  相似文献   

19.
曹禺的剧作历来是影视改编的热点之一。在曹禺剧作的影视改编史上,《日出》的改编总体上比《雷雨》、《北京人》、《原野》的改编都更为成功。以《日出》的影视改编为个案,通过与曹禺其他作品的文本特性及其改编效果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话剧改编为影视作品,原著的文本特性对这种改编有很明显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陈白露是集中体现《日出》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的重要人物,她的无可挽救的悲剧命运和她所处的那个时代、社会是紧密相联的。在日出之前,她无声无息地离开了人间。她是怎样的一个人?她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她的死对于表现《日出》这部作品的巨大的社会意义有着怎样的作用?笔者试图对上述问题作一简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