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以“理性批判”为核心的批判哲学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现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现代西方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维特根斯坦的前期主要思想一“语言批判”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影响。应该对这两种批判加以分析,以阐明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理性在西方文化批判中世纪意识形态,促进人的解放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曾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并逐渐取得了近代公认的“理性至上”的地位。然而与之伴生的,是理性自身的发展出现形而上学教条化倾向。康德哲学最早开始了对理性的批判,迎接从近代走向现代的思想转折。本文从批判理念本体论的形而上学,排除理性方法论的教条独断,探讨理性之外的精神领域,恢复人与人学的哲学中心地位几方面,讨论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公共理性理论不仅具有道德哲学的意义,更具政治哲学的价值,它集中体现了现代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康德将公共理性置于启蒙的论域中,凸显出自我与公众作为现代政治哲学的两项根本要素。其中自我的启蒙展现出现代政治哲学的自由价值,公众的启蒙凸显了人民与世界公民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公共理性取代传统的国家理性观念,强调理性的权威,抑制权力的恣意。经由公共理性观念,人民主权观念与普遍人权观念能够得以有效的关联,从而突破现代世俗化进程中所形成的资本-民族-国家体制,形成世界共和国的理念。从国家理性演化为公共理性的概念进程凸显了康德政治哲学的哥白尼革命的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淼 《青海社会科学》2015,(1):52-57,108
对于形而上学的批判,尽管是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共同理论出发点,但二者在性质上却全然不同。现代西方哲学对于形而上学的批判是一种"理性批判",这种批判由于其理论局限性并未能完全脱离形而上学。马克思通过资本逻辑的批判,使形而上学批判由"理性批判"转向了"社会历史批判"。此种批判,澄明了资本逻辑与形而上学的内在关联或同构性,提出了以消灭资本逻辑的方式来从根基处清除形而上学的滋生土壤,因此真正实现了形而上学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5.
维特根斯坦对西方的传统哲学做了最为彻底批判和颠覆,他认为哲学问题的产生源于我们脱离了生活世界,语言脱离日常用法,制造出了各种混乱;哲学隐瞒了生活本身.为此我们必须重回生活的地基。维特根斯坦尽力描述哲学中的各种问题和错误,从而终结传统哲学。但从根本上说,要消除传统的哲学问题,就必须改变生活方式.过一种不产生哲学困惑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维特根斯坦对西方的传统哲学做了最为彻底批判和颠覆,他认为哲学问题的产生源于我们脱离了生活世界,语言脱离日常用法,制造出了各种混乱;哲学隐瞒了生活本身,为此我们必须重回生活的地基.维特根斯坦尽力描述哲学中的各种问题和错误,从而终结传统哲学.但从根本上说,要消除传统的哲学问题,就必须改变生活方式,过一种不产生哲学困惑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林康廷 《理论界》2020,(12):47-53
维特根斯坦是一位极富原创精神的哲学家,他的理论对于语言哲学内部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着重从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出发,探讨他的语言意义观。这种意义观不仅影响着语言哲学内部研究重心向日常语言研究转变,更重要的还在于他试图改变人们对于哲学工作的认识。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哲学的任务就是通过对语言实际使用的描述澄清哲学中的混乱,哲学工作不应被视为一种创造概念、构建理论的工作,而应变成一种"治疗"的工作,目的在于治疗我们在使用语言中所犯下的错误,其中就包括形而上学给我们带来的思维混乱。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哲学是一场反对我们的语言给我们的理智所造成的迷惑的战斗。"  相似文献   

8.
康德的启蒙观以主动运用自己的理性为核心:首先,要自己思考,摆脱成见,主动运用理性检验一切接受的东西,乃至理性本身。其次,必须公开运用理性,将思考上升到普遍性高度,尤其是在实践理性领域把自己的准则上升到普遍的法则,从而在目的王国内实现启蒙。福柯认为,启蒙问题的提出是康德对他所处时代的思考,这代表着现代性态度的出现,而这种现代性态度包含了对时代的批判。由此,福柯把康德的启蒙置换成了批判。这种批判作为不被治理的艺术,意味着对权力引导的反抗,这就要对人们的历史存在进行考古学——谱系学的分析,明确知识——权力设立的界线,从而对界线进行不断地僭越,一次又一次地创造新的自我。  相似文献   

9.
维特根斯坦对于唯我论问题处理在前后期经历了从同情到温和批判再到彻底批判的转变.前期维特根斯坦认为唯我论的命意是正确的,只是不可说,而是显示出来,对唯我论持一种同情加理解的态度;中期维特根斯坦开始从感觉经验层面上考察唯我论,将唯我论放在第一人称代词“我”的直接经验范围内加以分析,主张唯我论在区分语法陈述和事实陈述方面是有贡献的,但本身断言却是荒谬的.后期维特根斯坦对唯我论持坚决批判态度,他通过提出“语言游戏”概念,强调语言的可交流性与公共性,特别是通过私人语言和私人定义不可能的论证,彻底取消了唯我论者的“自我”的观念,宣告了唯我论的破产,实现了哲学观上的革新.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哲学史上,维特根斯坦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语言哲学开创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从语言视角来观察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人,其提出的语言哲学观主要分为前期的语言逻辑图像论和后期的语言游戏学说。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语言哲学观,都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后期的哲学思想直接推动了语用学的研究。本文将重点讨论前期和后期哲学的语言学习观点,并分析其对于当代的语言学习有哪些影响和启发,并通过深刻的理解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来更好地加强我们的语言学习。  相似文献   

11.
重读康德的理性概念——德国古典哲学的一种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理性陷于危机的当代 ,重读康德的著作是走出迷茫的一条“林中路”。康德的批判理性强调人的道德进步和精神成长的重要意义 ,克服了启蒙理性只重视知识的片面性与独断性 ;康德的实践理性规范了“目的王国”中的主体间性的关系 ,把主体性推进到主体间性 ,从而为当代交往理论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 ,架设了通往后现代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对现当代西方哲学的转向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哲学与语言、哲学与科学、哲学的性质三个方面简要论述了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对现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批判是人类主体性认识的起点与发展的动力。哲学批判在经历了从理性批判到实践批判 ,再到文化批判的历程后 ,我们可以看到文化批判在批判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文化批判是对以往批判的抽象性的扬弃 ,是实现批判之实践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了作者在对康德三大批判的翻译中的诸多经验和体会 ,通过英译本和中译本的对照比较揭示了现代汉语在翻译外语哲学文献上的优势 ,展望了现代汉语成为未来哲学发展的国际性语言的前景 ,向哲学界提出了“让哲学说汉语”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从文艺复兴时代的启蒙理性的滥觞到生活世界的重建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认为启蒙理性所建立的知识架构、价值体系和世界图景,经过科学观念的扩张和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近代理性哲学的发展而走到自己的逻辑终局。现代哲学对生活世界重建的不同路径,既体现了现代哲学对近代哲学反叛的总趋势,又勾划出现代哲学不同流派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6.
张建宝 《理论界》2013,(7):111-113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意识到自由与道德规律之间似乎无可逃脱的循环。这个循环根本上关涉的是自由的实在性难题和道德规律的约束力难题。《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通过把我们辨析为理智世界的成员作为释疑之道。《实践理性批判》则把道德规律作为理性的一个事实而使其获得不可怀疑的地位,表现出了与《原理》的区别之处。但是这绝非部分解读者所认为的巨大的颠倒,相反,《实践理性批判》是对《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的释疑之道的明晰和深化,最终达致自由诚然是道德法则的存在理由,道德法则却是自由的认识理由的完整结论。  相似文献   

17.
维特根斯坦终其一生在消除内心的哲学困惑所带给他的不安,竭力在学术上挖掘哲学问题的根源,在人生经历中通过友谊、爱和信仰,过宗教般虔诚和诚实的生活,使心灵获得安宁和确定性。他在呼唤新文化,也尽力去过一种新生活。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揭示了康德早晚期思想方式的转变。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进一步摆脱了实体主义的残余,在鉴赏判断中要求对外部世界实行悬搁,体现出一种创造的自由,认为知性能对美进行直观,而审美主体之间存在着共通感,这些分别与现象学的还原理论、意识的主动构造功能、本质直观理论及主体间性类似。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进一步向现象学逼近。  相似文献   

19.
吴亚琼 《理论界》2008,(1):114-115
康德的自由观是伦理学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在他律伦理学的种种包围中打开了一个缺口,首次将自由意志的规律确立为人自身的规律。康德的自由理论开启了一条从主体到客体统一中思考自由的正确思路。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3,(11):25-29
后期维特根斯坦指出,语言的意义就是语言的用法,而语言的用法是由语言游戏决定的。可以把生活方式视为语言产生意义的语境条件。因此,生活方式是人类语言产生意义的源泉。剖析生活方式的内涵和特征,进而探究生活方式与语言游戏的建构、生活方式与主体间性语境的建构、生活方式与语言语境意义的建构之间的关系,可以深入探讨言语行为的生活方式语境建构问题。与其说意义就是使用,不如说使用就是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