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白居易有一首题为《花非花》的诗:“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首二十六字的短诗,与白居易其他诗篇迥然不同的风格,十分令人注目。白居易的讨在唐代就以通俗易懂著名,而这首诗从表面上看起来,却不是易懂的,尤其不象其他乐府小令  相似文献   

3.
戴望舒的<雨巷>自问世以来,一直倍受文坛关注,戴望舒也因此名声大噪,被冠之以"雨巷诗人"的美名,对这位诗人的<雨巷>诗也是众口众词,褒贬不一.本文主要从诗情成因、意象选取、意境结构三方面来重新分析<雨巷>的缠绵悱恻的忧郁美,做出新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4.
5.
《全唐诗》卷435载白居易《花非花》一首,全文仅六句: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虽系长短句,但无词调,是诗,不是曲子词。它词语迷离恍惚,不易索解。嗜读古典诗歌的友好,每以见询。白居易在自编集子中,将此诗归入“感伤”一类,为我们理解此诗提供了一点线索。今试为铨释,就正同好。 “花非花”:用花比喻美丽女子,例子举不胜举。“非花”,意思是其美如花,但不是植物的花,而是美人。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的《花非花》一诗,由于通篇比喻,写作环境又不清楚,给准确理解作品带来了困难。我们通过一些考察,试图对作品作出比较准确的理解。原诗如下: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对于这首诗,目前的注本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这首诗是咏官妓的(见王汝弼选注《白居易选集》)。他解释说,“花非花”说官妓的容貌如花,但非真花;“雾非雾”是说官妓为女性.上应女宿,女宿也叫婺女,借雾为婺;“夜半来,天明去”是双关语,既是说星,也是说人,以此来比喻官妓和官僚  相似文献   

7.
《雨巷》是戴望舒在大革命失败后不久写的。发表后,引起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有人赞誉它,并从此称戴望舒为“雨卷诗人”;有人批评它,认为受了“世纪末英国唯美派”和国内徐志摩、闻一多等“新月派”的影响,“追求形式整齐”,“感伤情调的泛滥”;内容上是“旧诗句‘丁香能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稀释’”,“用惯了的意象和用滥了的词藻,却更使这首诗的成功显得浅易浮泛。”后来,批评的意见一直占上风,直到今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艺术渊源上对戴望舒的著名诗篇《雨巷》进行探讨。《雨巷》的成功与诗人坚实的中西文化的积累密切相关。文章从主题的朦胧性和诗歌的音乐性两个方面阐述了《雨巷》对法国象征主义的借鉴,并且从诗歌的立意、形象、韵律等处探求了《雨巷》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继承,而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乃是戴望舒的独特性之所在。在论述过程中,兼对以往一些有关《雨巷》的评论略加辨析。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代诗人戴望舒的著名诗篇《雨巷》,以它那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唤起读者的美感,使读者领略到一种抒情意味浓烈的美。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画面不由地令人联想到杜甫的《江头五泳·丁香》:“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从声音、意义与象征三个层面对《雨巷》进行赏析 ,重新再现其不朽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雨巷》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与早期代表作,自发表之初便引来各方关注,几十年间争论不断。本文以《雨巷》中出现的六种意象为突破口,将其分别置于爱情和当时社会大背景的情境中进行解读,从而试图勾勒出诗作中的情感主线以及造就该诗的双重动因。  相似文献   

12.
《雨巷》的意象既饱含着民族文化的意蕴,又饱含着现代人的思想情感;既具有古典美,又具有现代性。其艺术魅力在于现代意识的表现与古典诗词原型意象的创化运用有机结合,达到了不露痕迹的纯熟境地。  相似文献   

13.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你看,苏东坡着实被荔枝的美味迷住了。我们读杨朔的《荔枝蜜》也象是在品尝“荔枝蜜”。“一股甜香”,一股“清气”,沁人心脾,使人不可自己地连声叫“绝”! 诗贵意境,好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杨朔也毫不掩饰地告诉人们,他写散文“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荔枝蜜》的意境,不落窠臼,不泥古人,确有别具一格之处。首先,初境新奇。果有多种,应推一最。《后汉书·和帝纪》中载:“上谓宰臣:‘朕尝欲得新荔枝,兵部遂于道路特设铺递’。”(据清赵翼《陔余丛  相似文献   

14.
《雨巷》是我国“现代派”的领袖和代表诗人戴望舒于1927年所作,它是作者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也是当时现代派诗歌的杰出典范。当它在70年前一问世,马上风靡了整个诗坛,直到今日,它也仍受到众多读者的青睐。此诗何以能长期受到人们的欢迎和欣赏,究其原因恐怕与其独特高超的艺术美以及它所形成的特殊的审美效应很有关系。  相似文献   

15.
抒情诗必须是诗人感情的充分灌注,让不为人们感官所感知的思想、意识和情致等,得以形象地可感地显现;比其他文艺作品在感情灌注和显现上,要求更真实、更浓烈,还要求这种感情更形象化、典型化。它总是以强烈的感情震撼读者心灵,让读者的心随着波澜起伏的诗情颤动,使感情的波澜鲜明地波动于读者面前,冲击着读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16.
《三家巷》是一部比較成功的作品。它比較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二十年代党在成立初期所領导的广州地区人民的革命运动,为我們艺术地再現了省港大罢工、广州武装起义等震动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从而使我們清晰地看到,中国工人阶級的成长和他們在革命斗爭史上所起的巨大作用。作品还深刻地揭露了三大敌人相互勾結,残酷鎮压中国革命的滔天罪行,使我們認識到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这是作品成功的一面。但是,如果对作品作进一步的探讨,就会发現它反映的現实还不够深,不够广。产生这个  相似文献   

17.
艺术是饱含情感的创造,当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传达了他们所要传达的一切时,他们的作品才是真正具有艺术美价值的作品。宋代杰出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正是这样一幅饱含生命情感的闺思图。本文由其意与境浑的情性美,深沉悠远的韵味美、虚实相生的形象美等方面就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雨巷》的艺术魅力——独具特色的朦胧美及其"化美为媚"的效果。这里,朦胧美的营造是匠心独运的:情节的点染呈模糊状态,读者对此可有三种"猜想";意象的勾抹也是模糊的,读者对此可有三种"选择";意境的渲染如梦似幻,因流动而"化媚";象征的"多义性"耐人寻味,也是一种朦胧的美。诗中,情节、意象、意境和象征的特点在"整一"中掩映融合,形成了诗歌独具的朦胧美及其"化美为媚"的审美效应。这是一种极高的艺术境界,它让《雨巷》赢得了"中国现代朦胧诗经典之作"的美称。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的意境理论,多有简约的勾勒描述,而鲜有系统的理论阐释。这是古典美学的一大特征,也是它的一大缺陷。今天我们要使中国美学走出古典的藩篱,就必须对其进行理论上的阐释。这种阐释包括许多方面,其中既应有哲学的思辩,也应有美学的探究。还应有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追索。本文试就意境问题作些粗浅的心理学的分析,祈有同好者予以匡正。  相似文献   

20.
在五七年《诗刊》的第一期上,发表了毛泽东的诗词十八首。在其中描写长征的几首诗词中,《忆秦娥·娄山关》有它独特的风格。过去无论从思想内容来阐述它的意义,还是从艺术特色方面来分析研究,大都存在着分歧。本文打算从这首词的意境的角度,来研究它所具有的特色,以就正于专家和读者。这首词写于一九三五年二月,全文如下: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