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满族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满族是我国56个民族成员之一,也是我国民族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民族之一。有关它的发展历史,学术界曾予以充分的讨论和深入的研究,提出许多宝贵见解,笔者对此深感欣慰。同时,也觉得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本文拟对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问题发表一点拙见,望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3.
入关前的满族正处在由氏族社会末期向封建制度的转型时期,其文字、宗教、服饰、婚姻制度、社会组织形式都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满族上层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开明措施,使满族在大力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同时,又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从而成为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范例。这对于新时期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本着继承和发扬雷州半岛优良传统文化的目的,首先阐释"文化"的概念,然后从三方面论述了雷州半岛文化特色的形成及发展。雷州半岛文化与中原文化等诸多文化碰撞、磨合以至融合,形成了具有融汇性、多样性、开放性、边缘性等品格特色的半岛文化,要发展好雷州半岛文化,必须处理好中外、古今、本地与外地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满族的先世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肃慎。金朝灭亡后,原居松花江下游与黑龙江地区的女真,一部分迁徙至辽东一带,以建州女真著称;一部分迁徙至松花江大拐弯处,被称为海西女真。明代女真继承金元两朝后进女真的文化,是为原生态文化。明末,女真各部逐渐统一,在此基础上创建的文化既承继了本民族的固有文化,又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是为次生态文化。清朝建立后,由于驻防、留守需要及八旗生计等问题,满族形成复杂的散居各地的局面,可分为不同的社会群体,由此发展而来的文化是为再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6.
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与时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都决定和期待着全面而深入地进行满族文化研究,并使之与当代经济发展密切结合。尽管此前学界在满族文化研究方面已做出可贵的努力,并积累了丰厚的成果,但从与时俱进的学术要求看,既往的满族文化研究,还大都侧重于建筑阐释、民俗描述、文物保护、文献整理,以及文学史与文学现象研究,而将满族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深层次地开掘满族文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价值,并使之为当今社会经济、文化旅游发展提供理论规律、文化支持等方面的研究,尤其是直接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的实用性研究尚极少见。在此学术背景下,本期推出满族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笔谈,以期抛砖引玉。本组笔谈特邀辽宁省民族研究所所长张佳生研究员为审稿人。  相似文献   

7.
绥化市作为满族发祥地之一,聚居了大量的满族世居民,更保留了大量的满族传统文化。对绥化市满族发展的研究与文化研究,对发展绥化市少数民族文化、拉动文化经济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满族共同体形成的过程,既是建州女真吞并周围各民族大小部落以形成新的民族的战争行动,也是女真内部形成国家政权体系并确立爱新觉罗家族绝对统治地位的一系列政治变革。其中,官制的形成完善,从内部促成了满族的形成,从更大的范围来看,扩大了其统治基础,有利于与明朝廷抗衡,并最终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9.
2006年5月27日至28日,由沈阳师范大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举办的“沈阳师范大学满族文化资源与发展考察工程”阶段性成果评审暨辽宁省满族文化资源与发展基地发展研讨会于沈阳师范大学召开。出席会议的领导、专家、学者共26人,沈阳师范大学的部分硕士研究生参加了会议。中华人民共  相似文献   

10.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3):F0003-F0003
吉林省是满族重要发源地,满族文化是吉林省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之一。位于四平市的吉林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所以弘扬满族文化为宗旨,以抢救、挖掘、整理、研究满族文化遗产为首任,特色独具,成绩斐然,为满族文化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岫岩满族的语言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岫岩是满族的集聚地,满语对汉族聚居区居民语言发生了重要影响,其方言中吸纳了较多的满语词.现今,个别满语词汇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并且沿为方言,集中体现在姓氏、地名以及日常词汇等方面.因受满语影响,聚居区居民在宗教信仰及禁忌、家庭、婚姻、丧葬、服饰、节日和饮食等诸多方面别具特色.形成了忌猎杀老虎、供奉四喜娘娘、祭祀必须关灯、忌食狗肉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满族风俗.虽然随着社会发展有所变化,却一直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12.
一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历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凝结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分析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形成发展的轨迹,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变迁的视角,考察和分析了从本土渔猎文化向中原农耕文化的变迁对满族居住文化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使满族居住文化由原始的"穴居"演变到与中原居住方式相近的砖木结构的居住方式。满族居住文化对中原居住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影响满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条件,国家政权在这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尤其深远。本文主要对国家政权在满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探讨研究,并以此为例揭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它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反映了当今世界和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对文化发展的新要求。深入推进的改革开放、曲折前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日益凸显的文化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16.
李新宇  许淑杰 《中华魂》2014,(24):44-45
吉林市西北70里有一处被称作大乌拉的地方,它地处南北交通要道,远迎长白,近绕松花,江河纵横,物产丰富,是清代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所在地。“乌拉”是满语音译,意为“沿江”,在清代文献中,以乌拉为地名的有两处。其中“吉林乌拉在京师东北二千三百里,我朝发祥之始为满洲虞猎之地,顺治十五年因防俄罗斯造战船于此,名曰船厂。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下,中国人民先后收获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到了不断的坚持和发展,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在当代,科学总结这一发展过程并认真汲取这些历史经验,将有益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和信念。  相似文献   

18.
满族字辈谱出现较晚,在发展过程中借鉴和继承了汉族字辈谱。本文就满族字辈谱的产生、发展及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从中可以看出满族字辈谱与汉族字辈谱一脉相承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9.
巴蜀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由分立发展到舍一发展、互补互融的长过程.巴文化与蜀文化同根同源、同质同体,两者相互最高的文化认同是巴蜀文化共同体形成的基础;巴与蜀的互补结构及其差异性发展是巴蜀文化共同发展的动力;巴与蜀的特色整合是川渝文化合作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孕育着中国工人阶级政党文化的萌芽。中国共产党成立,党的纲领表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要素,初步表述了党的制度规范要素,产生了中共政党文化。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党的意识形态要素逐步中国化,制度规范要素基本完备,标识性要素基本定型,党员角色明确,领袖角色被全党认同,中共政党文化形成了。建国初,中共政党文化有所发展,1957年后受到破坏,变得僵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共政党文化发生转型;目前正面临着新的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