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拙文《李斯杀韩非原因考辨》在《辽宁大学学报》发表之后,有的同志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对我所引用的史料的可靠性,做了分析性的否定,以此维护传统的李斯嫉杀韩非之说。为了弄清问题起见,有必要对李斯杀韩非的原因进行再考辨。(一) 在《李斯杀韩非原因考辨》中,我曾引用了《战国策·秦策》里的一则史料。有人说:“《战国策》这部书,相当庞杂。用汉代刘向《叙录》的话来说,就是‘错乱相揉莒’,甚至‘本字多误脱为半字,……’。今之传本虽经刘向校录,仍亥豕满目。”这就涉及到《战国策》一书的史料可靠性大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关于李斯杀韩非的原因,史学界都认为是李斯的嫉妒。最早提出这种说法的,要算西汉的司马迁。他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以下简称韩非列传)中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又说:  相似文献   

3.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战国后期韩国诸公子,先秦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他和李斯都是荀况的学生,“斯自以为不如非”。韩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韩非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读后颇为仰慕,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于是攻韩而求韩非,非遂入秦。李斯、姚贾害怕韩非得秦王任用,进谗言道:“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韩非在狱中被迫服毒自杀。  相似文献   

4.
韩非在论及商鞅变法时说:“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韩非子·定法》)此话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众所周知,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商鞅即被秦惠文王驷所杀,但商鞅在秦国变法时所制定的法令政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经惠文王、武王、昭王等,封建制在秦国继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故能“四世有胜”(《荀子·强  相似文献   

5.
李斯在秦统一及统一之后,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贡献表现在七个方面:一是用阴谋之计离间六国君臣,二是《谏逐客书》为秦国留住了宝贵的人才,三是确立了秦封建统一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四是确立适合中国历史发展的郡县制,五是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六是统一思想,七是刻石纪功宣传秦统一的丰功伟绩。关于李斯废扶苏立胡亥为皇帝,毒死韩非,在狱中上《督责书》三个问题,都是由其法家的思想主张和立场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韩非是先秦法家理论体系的完成者.这一体系中,法、术、势是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韩非关于“势”的理论,学术界认为是对慎到“势治主义”的接受,“韩非赞同慎子的势论”(《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著),“韩非在新形势下发展了前期法家慎到……的思想”(《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任继愈主编).可是,有关慎到势观念的时代特质及韩非对势作出了怎样的发展,惜乎语焉  相似文献   

7.
沙丘事件本来就是疑案。赵高就私下对胡亥说:“沙丘之谋,诸公子及大臣皆疑焉。”(《史记·李斯传》)赵高、胡亥与李斯三人阴谋立胡亥为太子,矫诏杀扶苏,这确是该疑的。《史记·始皇本纪》记载说:“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又《李斯传》和《蒙恬传》载,始皇病重时,赵高和胡亥、李斯三人的活动很神秘鬼祟,由此我就怀疑除了纂立胡亥矫杀扶苏外,一定还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问题。此案存于我心中数十年,遍读各书,也未见有人提出怀疑的。然而,我以为这是古史上的一件疑案。 我认为秦始皇死因不明。使我引起怀疑的有下列几点原因:  相似文献   

8.
一、前论荀子名況,是赵国人,生当战国后期,曾游历齐、秦、楚等国,死于楚国兰陵地方。他的出身大概是个士,也就是新兴士夫集团中的人物。他后来虽游历各国,地位比较升高了,但至多不过是个大夫的地位。他也与孔、孟一样,不曾真正得过志,最后著书而死。但他的弟子李斯却做过秦朝的宰相,帮助秦始皇改制,是中国政治史上一个重要人物。荀子的学说对于李斯是有影响的,李斯思想确实有些导源于荀子。荀子的另一弟子韩非,是战国末年法家的一个集大成者,韩非也很受荀子的影响。同时韩非的学说,  相似文献   

9.
对李斯的历史评价涉及到对秦朝以及中国封建社会的评价 ,影响李斯评价公正性的问题在于对其人格的认识。本文认为“老鼠哲学”不是统贯李斯一生的处世态度 ,而是随阶段不同而有所不同 ;李斯要求改变生活现状、提高政治地位是无可非议的 ;李斯杀韩非 ,不仅是为了个人利益 ,也是为了秦国的利益。因此 ,我们不能对李斯的社会人格持完全的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10.
韩非使秦之年,学术史上有秦始皇十三年(韩王安五年)、秦始皇十四年(韩王安六年)二说,一年之差主因《韩世家》和《秦始皇本纪》《六国年表》记载不同。由记载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到秦火焚书历史事件的阴影,也可以看到战国诸国史官记载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角度。《初见秦》是《韩非子》首篇,《韩非上秦王政书》是第二篇开端,此乃韩非绝命二书。《初见秦》作者多有争议,本文从宏观政治立场与微观文本分析两个层次,考证其作者为韩非。  相似文献   

11.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这很能代表传统的关于逆境对人才成长作用的见解。“逆境成才”被认为是一条人才成长的规律。但是,近年来随着人才学的兴起,人们对此问题的看法发生了变化。现在  相似文献   

12.
关于《史记·李斯列传》中李斯是什么样的性格问题,众说纷纭。有人根据刘再复同志的:“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相反两极构成的……性格的二重组合,就是性格两极的排列组合”的见解,认为:李斯的性格是二重组合的,我觉得,这种看法有些不妥。  相似文献   

13.
王子今 《南都学坛》2004,24(2):124-124
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断代史系列”终于出齐。这一系列包括:王玉哲著《中华远古史》,胡厚宣、胡振宇著《殷商史》,杨宽著《西周史》,顾德融、朱顺龙著《春秋史》,杨宽著《战国史》,林剑鸣著《秦汉史》,王仲荦著《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著《隋唐五代史》,陈振著《宋史》,李锡厚、白滨著《辽金西夏史》,周良霄、顾菊英著《元史》,南炳文、汤纲著《明史》,李治亭主编《清  相似文献   

14.
《谏逐客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是李斯上给秦王的奏章。这年,秦国发生了一起有名的“郑国事件”——首当强秦威胁的韩国为遏止秦的威胁,派著名的水利专家郑国游说秦王,劝秦王修筑郑国渠,以企图消耗秦国的民力财力。这一阴谋被发觉后,秦国的宗室大臣借机建议驱逐在秦国任事的所有别的诸侯国的人,“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秦王接受了这个建议,遂下了逐客令。此时的李斯在秦做客卿,也在被逐之列,由此,他写了《谏逐客书》以劝谏秦王。秦王看后,马上取消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职务。 众所周知,当时的秦王(秦始皇)是个具有雄才大略  相似文献   

15.
1 近几年,国内著文专门论述韩非术治学说的目见两篇:一是《韩非的术治学说不足取》;二是《韩非术论述评》。与这二者在基本态度和具体分类及看法上,笔者均不敢苟同,以下试述。 通观《韩非子》55篇,关于“术”的陈述有60%还多。总其陈述方式概有如下三类: 第一类是直接或间接地论到具体的术。诸如“无术之患也”、“无术之言也”和“有术之君”等。  相似文献   

16.
李斯(?——公元前二○八年),战国时楚国上蔡人,出身微贱,青年时作过乡政府文书,后到进步思想家荀子处求学,与同学韩非都成为法家的杰出代表。公元前二四六年,十三岁的秦始皇即位;同年,李斯由楚入秦,初为秦相吕不韦的门客,后来当了秦王的侍卫,因向年轻的秦始皇力陈统一中国的主张,受到重视,被拜为客卿。公元前二三八年,秦始皇亲政,粉碎了吕不韦、嫪(?)等策动的反革命政变;但秦国的贵族复辟势力不甘心失败,又乘机煽动“逐客”,企图全部赶走革新派,孤立秦始皇,复辟奴隶制。李斯在被赶离秦国的途中,给秦始皇写了这篇《谏逐客书》。秦始皇读后,立即取消了“逐客令”,并派人追到边境,接回李斯,升任他为廷尉(最高司法长官)。以后,秦始皇一直信用李斯、尉缭等客卿,继续坚持法家路线,于公元前二二一年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秦始皇死后,李斯被赵高、秦二世胡亥等复辟势力杀害。李斯没有留下专门著作,《谏逐客书》和其他仅存的几篇上书:《论统一书》、《行督责书》、《自罪书》等,均保留在司马迁《史记》的《李斯列传》中。  相似文献   

17.
王举忠教授     
王举忠教授,1935年10月生于辽宁省岫岩县土城子乡(现为东沟县黑沟乡).1957年8月海城高中毕业,1961年8月辽宁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三十年如一日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上,坚持教书育人。先后给哲学系专科、本科、助教班、研究生、外国留学生等学生讲授中国哲学史、中国占代哲学著作选、佛教及佛教哲学等课程。在业务上,刻苦钻研,治学严谨,功底扎实,取得较好的科研成果。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李斯杀韩非原因考辨》及《再考辨》、《论王充的“人有知学则有力矣”》等文章,其观点被国内多种刊物所转载或介绍。《论王充的“人有知学则…  相似文献   

18.
论“能”“愿”等词的属性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1.1汉语中有如下一些词,各家的语法著作里都曾提到,可是给予的称呼和所作的解说却不尽相同. 能能够可能会可可以应应该应当要得 (dei) 愿愿意甘愿肯敢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里称为助动词.他把助动词分为前附和后附两类,这些是属于前附助动词.同这种看法相近的有丁声树等著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张志公著的《汉语语法常识》和近期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黄伯荣、寥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不过,需要说明一点:这些著作只是对上边列举的一些词看法相近;至于每部书里所  相似文献   

19.
关于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口号,史学界素有不同说法:一说是“天下苦秦久矣!”(见《历史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刘泽华、王连生二先生论文《论秦始皇的是非功过》);一说是“伐无道,诛暴秦。”(见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讲义上册);一说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见侯外庐先生论文集《中国封建社会史论》)。各说不一,都有道理。我认为怎样分析、确定一次农民起义的政治口号,不是一个可以轻视的小问题。考察一次革  相似文献   

20.
近世学者多认为秦并六国后,使李斯作小篆统一了文字。对此,我持不同看法,愿与商榷。 在秦代以前,未闻有谁统一过文字。秦代统一文字,应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伟大创举,但在《史记·李斯列传》中并未提及。《秦始皇本纪》中虽有“书同文字”寥寥四字,但裴骃、司马贞、张守节都未加注释,后人不得其解。我认为这四个字与《李斯列传》中的“同文书”同义。张守节《正义》对“同文书”注解是“六国政令不同,今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