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理论界一直没有什么争议,因为这早有定论,就是毛泽东1939年12月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所指出的:“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又没有机会和条件对中国历史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的历史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的情况下,上述关于近  相似文献   

2.
从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视角,分析中国近代以来社会主要矛盾的演进过程,提出社会基本矛盾规范和制约社会主要矛盾的结构,认为当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但分配方式的相对滞后和人们收入差距拉大的矛盾以及公权力被监督和民众权利得到保障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社会工作重心应适时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史学界几乎完全一致地认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笔者浅见,这一传统提法是不完全准确的。因为帝国主义只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它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才开始的。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存在着两对重要矛盾:一为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即所谓民族矛盾;一为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即所谓阶级矛盾.史学界一般认为这两大矛盾均为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按照毛泽东《矛盾论》的观点,“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即是说,事物发展的一定过程中,主要矛盾只能有一个.那么,究竟哪一对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呢?有学者论证,在“近代历史的总过程”中,上述两对矛盾都是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最主要的矛盾”,“民族矛盾较阶级矛盾居于更主要的位置”.这种观点实质上是把民族矛盾视为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这种看法是否正确呢?确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5.
6.
论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结构特征及其对社会性质的影响郭驰任何一对矛盾,比如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在另一个层次上可以表现为地主和自耕农、地主和雇农、地主和农奴之间的对立。也就是说,农民阶级作为矛盾的一方可以由几个不同的、但却相互关联具有共性的因素构...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问题,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两个基本问题和出发点。五十年代学术界关于中国近代历史分期的讨论和近几年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讨论,从根本上说来,都是围绕讨论者各自对这两个基本问题的不同认识而展开的。因而,重新探讨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很有必要。近期读得钟兴瑜《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定性辨析》(载《河北学刊》1988年第6期)和王志远《也谈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兼与钟兴瑜商榷》(载《河北学刊》1989年第3期)二文,颇受教益,对二文中某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论点,却又不敢苟同。笔者并非要在二文的意见分歧中寻求某个折衷点,而是就二文的有关论点分别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权当引玉之砖,以就教于钟、王二先生及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8.
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问题,最近在史学界出现了一些新的观点。《河北学刊>>1988年第6期上发表的钟兴瑜的《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定性辨析》一文(以下简称“钟文”),就很有代表性该文认为毛泽东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矛盾的论述是不科学的,关于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说法也是不确切的。我认为,钟文所涉及的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最重大的问题,有必要加以进一步的探讨。所以,笔者不怀浅陋,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以求教于史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9.
历史思想,是历史变迁的反映,反过来,又影响历史事变。本文试图就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谈谈历史事变与社会思潮的关系。一、嘉庆中衰与经世思潮经世思潮是中国近代主要社会思潮的第一站,也可以说它是以后洋务、维新、革命诸思潮的启蒙性的序曲。康乾盛世,官民上下各得其所,“海内宴安,民生富庶”,社会处于无为之中。影响到思想界,盛行“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相似文献   

10.
当今,系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重新思考中国近代史的一些基本概念,已愈益为我国社会科学界所重视。纯感情出发的或教条的定义,是不能科学地解释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复杂问题的。我们并不一概否定所有受当时政治要求影响的提法,但本文所要进行的对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考察,却只能服从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资本主义的产生迫使世界上一切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与之交锋,因此,要考察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只有把它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才能得到深刻的认识,这个国家社会的主要矛盾才能得到科学的揭示。基于以上两点认识,本文提出对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论断,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最终必然导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其现实依据是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需求逐步凸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体现了主客体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一转化要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聚焦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从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叙事离不开改革开放和主要矛盾两个视角。改革开放不应成为解读中国历史进步的切割线,而是联接历史叙事的纽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整个历史叙事中。立足于此,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在这种历史叙事中才得以展现其重要意蕴。质言之,包含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与改革开放诠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叙事尤其是改革开放、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叙事有机融汇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叙事中。文章选择两个重要历史叙事节点力图深刻揭示改革开放的发生、展开和社会主要矛盾演变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建构一种以人民为主体的叙事书写范式。  相似文献   

13.
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发展戚其章近代社会思潮问题,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发展,曾经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自鸦片战争以降,迄于社会主义思潮产生之前,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四大近代思潮,即海防思潮、洋务思潮、维...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中国发展全局和战略的历史性变化,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和任务要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要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5.
中国法律文化的历史发展与近代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渊源看,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构成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根基最深厚、民族认同感最强烈、实际影响最深远的法律文化传统。自19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已开始发生一场不可逆转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正在逐步地失去,而开始面临着一种全新的生存环境。古代法律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已经瓦解,但其包含的很多因素则分散地以各种形式延续下来,法律意识、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不少内容在现代仍具有建设性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鸦片战争以来的百余年中,中国文化的发展既坚持了民族文化的传统,保持了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又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和世界文化中许多先进的因素,补充新鲜血液,促进了文化的更新。因而,在经受了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强力冲击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化在今天仍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活力,并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现代民族文化。但在这百余年的文化发展中,也曾出现过严重的挫折和失误。在世纪之交,我们总结百余年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或许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前…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其自身所固有的矛盾运动引起的,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是由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推移所决定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是我们党和国家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社会处于新旧社会经济关系及其运行机制交错运动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社会。在近代中国,一方面,出现了崭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出现了较地主——农民阶级先进的资本家——工人阶级,社会生产力因机器大工业的出现而有较大发展;另方面,由干腐朽落后的封建经济关系长期保存,保守势力居统治地位,极大地阻碍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扩展,从而使近代社会生产力的成长受到约束。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是政党纷起的时代。自清季革命运动的酝酿到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覆灭,半个世纪时间,先后在政坛活动的政党政团高达数百种,最多时曾出现300余种。这些政党政团,按其性质、源流和历史发展阶段划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有民主革命和君主立宪两派。前者的阶级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明确主张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并行,要求推翻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脉络纵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脉络纵论孙占元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代表和体现着中国近代史发展历史趋势和前进方向。在近代中国,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以拯救民族危亡并争取改变和延缓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打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腐朽统治以扭转中国的衰败局面并谋求和争得社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