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未来生活方式形成的途径和方式问题,在当代意识形态斗争中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形形色色未来学概念的产生,在资产阶级社会生活中决不是偶然的现象。这些形形色色的概念象镜子一样,反映出进入普遍危机第三阶段的现代资本主义的命运。资产阶级未来学家提出的未来生活方式“方案”表明,如果“未来文明社会”建立在资本主义的(“后工业社会的”,“技术至上的”等等)基础上的话,人能够指望什么样的价值观念。例如,布热津斯基(Z.Brzezihski)想象的未来生活方式是这样的;人的行为将程序化;技术手段将能够把每一个人置于经常的监督之下;  相似文献   

2.
伊丽莎白鲍温对英国小说理论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小说的三个要素,即逼真生动的情节、逼真生动的人物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兴趣。她的高明之处在于她点明了人际关系为什么能把情节和人物衔接或“合并”在一起,以及怎么样把两者连接在一起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俗是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具有特殊本质、特殊性能和地位的习惯性生活形态,它对我们社会的众多领域均有很大影响,以生活为源泉的文艺更不例外。鲁迅先生非常善于从俯拾皆是的民俗生活事象中撷取素材,开拓主题、构思情节、塑造形象。也正因为他自觉地熟练地运用民俗于创作,从而使他的作品洋溢着中华民族的馥郁气息,成为中华民族新文艺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伍尔夫是一位反传统的现代主义小说家,但她最初却是以创作传统小说登上文坛的,她的早期作品基本上恪守19世纪小说的传统模式,有着从现实主义到意识流过渡的明显痕迹.伍尔夫虽推崇现代主义,但对现代主义在试验阶段的不足有着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 ,巴赫金所提出的“复调小说”概念实际上有违于小说创造的音乐学原则 ,只不过代表了小说史上某一种复调小说模式 ,可称之为“对话模式”的复调小说。鉴于此 ,本文将另一种基于音乐学原则的小说形态汇入巴赫金的“复调小说”概念 ,并对文学史上复调小说的成就别为两类 :一类是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代表的对话小说 ,另一类是德·昆西、福楼拜、乔伊斯、赫胥黎、昆德拉等人的以对位原则为基础的音乐小说。  相似文献   

6.
小说语言的阐释空间--兼谈我的小说语言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说语言研究 ,存在着本自语言学 ,又超出语言学的双重阐释空间。它的阐释起点在语言 ,落点不能仍然在语言。小说语言研究的许多重要命题 ,不是单纯的语言学问题 ,也不是单纯的文学问题 ,而是处在语言学和文学的交叉地带。语言工具论和语言本体论 ,是小说语言研究的两个不同的理论平台 ,得出的也是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用于英美报刊的新闻语篇思维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主位推进模式与新闻体裁存在一定联系的假设。运用主位推进模式,分析了消息、特写和评论三种新闻体裁的交际目的及其在语篇结构中所衍生出的特点,有助于读者把握文章脉络,理清文章思路。  相似文献   

8.
新闻与宣传经常被放在一起使用,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两个分不开的事物,在各个传播领域通常都会看见"新闻传播"这样的字样。新闻与宣传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如果不能将二者进行很好的区分,把它们当做同样的事物进行对待,既不利于新闻的报道,也不利于宣传的进行。本文通过梳理新闻与宣传的区别性与交叉点,透过新闻获奖作品来看二者结合的方法及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古代小说经常会表现出情节上的雷同。给人一种“拼凑”、“嫁接”之感。一些具有典型意味的小说情节几乎成为创作模式,被长时间地、跨界限地“借用”,对此,我们可以概括为“小说的情节模式”。这种情节模式在小说的发展演变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确保小说传统的稳定延续,而并非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是小说创作缺乏新意、平庸雷同的佐证。以“清官折狱”类型的小说为分析对象,探讨常规性模式和非常规性模式在公案小说中的表现,颇有新意。  相似文献   

10.
以莫言的小说为例,阐述巴赫金的复调理论,论述复调理论论对中国小说的叙事模式冲击和重新构建。打破了传统的作家与主人公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拓展了叙述者的视角;改变了传统的线性叙述顺序,采取了共时的、平面的、多声部的叙述结构;也改重情节为重人物心里冲突的叙述。同时也从他的童年经验、成长经历和创作观念、创作兴趣等几个方面分析莫言小说的复调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悲剧代表作。透过作品品读作者哈代的悲剧观,这种悲剧观不是让人痛让人哭,而是让人以一种淡淡的忧伤感受悲观,以局外人的淡定感受一种注定如此、必然这样的悲剧生成。哈代通过笔下的人物让读者看到他对待悲剧的态度,直接面对并坦然接受这种结局。  相似文献   

12.
从1984年至1998年,宁树藩先生先后发表了数篇论文阐述其信息论的新闻观,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推动了我国新闻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其观点表现出自己鲜明的特点:力图从哲学高度探讨新闻的本质问题;把新闻和新闻报道新闻作品严格区分开来;强调新闻的特性在于信息,把新闻从本质上归结为信息,强调新闻之作为信息具有客观性。进一步分析,宁树藩的论述亦有可进一步商榷处,其核心即如何看新闻的信息本质及其客观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信息时代,新闻被认为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重要信息,其产生、加工与传播同样受到信息运动规律的制约,新闻翻译即是一种信息加工。因此,在新闻翻译中自觉应用信息加工理论与策略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在新闻翻译中,上下文分析至关重要,而编译是当前新闻翻译最常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从交易信息不对称的角度看物业管理产生的机理、必然性,物业管理的本质、作用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从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现状谈改革设想林江人事档案是国家档案的一个重要分支.高校人事档案则是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述和反映高校干部、教师、职工和学生的个人经历、工作业绩、业务能力、身体状况等情况.是历史地、全面地考察、了解和正确使用每一个人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现实主义文学巨匠茅盾,从他一九一六年进商务印书馆,开始“叩文学的门”起,就把文学与社会人生牢牢地挂在一根线上。他也曾提倡过左拉的自然主义,那是为了反对面壁虚构、脱离现实的旧文学;他也曾鼓吹过罗曼·罗兰的新浪漫主义,那是因为他相信它“能够补救以往文学之不足而综合地反映人生”①。“为人生而艺术”,始终是茅盾接受这种种主义的基石,也是他半个多世纪文学生涯的奋斗目标。本文将从他的早期小说创作入手,探讨这位杰出的文学大师对人生的独特思考方式。文学为人生,表现人生,批评人生,改造人生,是茅盾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视角对当代海峡两岸现代主义小说的异同作比较很有必要,因为海峡两岸文化同源共祖,面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路向一致,都置于同一文化悖论之中,因而海峡两岸现代主义小说都经历了一种“东方化”过程,在意识流、象征、荒诞等技法的运用中更凸现出某些相同之点。由于主导文化,尤其是意识形态之异,两岸现代主义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内涵、评判生活的价值标准又有所不同,如在潜意识、性意识的描写方面,在对传统的态度上,表现出许多根本的相异之处。台湾的现代主义小说属资产阶级文化、文学的范畴,而大陆现代主义小说的主流,属社会主义文化、文学的范畴。  相似文献   

18.
增强新闻信息量,是当前新闻改革的重要课题。为探素它的途径,我国新闻界正从扩大报道面,多发短讯、快汛,增加新闻条数,以及开辟信息专栏入手,收到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版面和时间的局限,这些措施虽可奏效,但毕竟有限。况且新闻条数与信息含量并不一定成正比,只含无效信息或重复信息的新闻,条数再多,信息量也几乎等于零。所以,关键是增强每条新闻的信息量,即在每条新闻中尽量减少无信息语言和尽量增加无语  相似文献   

19.
《万寿寺》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小说本体的理解,其中着力营造的"长安城"既是与现实生活相比照的艺术空间,也是小说本体的隐喻;而湘西凤凰寨的构建则充分践行了作者在小说叙事、伦理等方面的思想;作品中种种人物塑造除了寄寓了作者的生存理想外,更是涉及小说功用、主题等本体观念。深入解读《万寿寺》,对把握王小波的文艺思想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冯镇峦是著名的《聊斋志异》评点家。他评点《聊斋志异》的重要特点是对文章之学,尤其是时文文法的借鉴。其人物塑造的"性情伦次"说、情节设置的"以文不以事"说、结构安排的"跌宕起伏"说,以及对小说教化功能的阐释都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小说评点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