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焦点性问题之一。它特指西方理性启蒙运动和现代化历程所形成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运行机理,也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的地域性关联中"脱域"出来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人为的"理性化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则。现代性依旧是人类社会运行的主要支撑力和前行的动力。现代社会本质上是风险社会,而信任是一种低成本的风险机制,现代性导致的"脱域"现象,对现代人来说到底是新的解放还是更大范围的约束?本文源于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感悟与思考,试图探讨在风险社会中的信任机制对社会成员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传统的语文教育理念的影响还很顽固。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仍然在课堂教学中被强化。语文学科中的人文内涵被狭隘化或泛化.人文性被从语言和文本中抽离.从而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基点。因此,文中力图在透视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来对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进行反思.在回归语言和文本的基础上实施人文教育,使语文教育真正回归人文教育,又不失语文性.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仍然是现代性的一部分,只不过是批判性、颠覆性的那一部分.而现代性是根植于西方基督教传统的一种业已意识形态化了的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而渗透到世界各地的观念形态.本文认为,阿拉伯-伊斯兰传统虽然日益受到西方现代性的逼仄,但却仍然是独立于西方现代性之外的、可为思考西方现代性问题提供借鉴的一种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
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教育者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理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化并不是理想化,可以用另外一种提法加以解释即理性的思维,理性的思维是理智的、哲理性的、科学的思维。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要摆脱流于形式、缺乏发展性的困境就必须坚持以理性思维为指导,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克服思政教育缺乏针对性、可接受性和实效性的痼疾,才能使我国的思政教育走上一个新的台阶,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早日建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姚娇娜 《现代交际》2015,(2):120-121
感恩教育是一种完善人格的人文教育,励志教育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感恩励志教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作用在于唤醒人性的回归,在传承传统美德的同时实现教育的当代价值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感恩励志教育在探索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方式,剖析德育教育中的感恩文化,显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胡全柱 《社会学》2008,(3):5-12
社会学是现代性的科学;现代性逐渐分裂为科学现代性和人文现代性并且日益加剧,导致了社会学的困境;作为走出困境的一种尝试,社会学出现了后现代转向,产生了后现代社会学。后现代社会学是在对现代性和传统社会学理论的反思、传统社会学对自身的反思以及后现代社会学对其自身反思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建构其话语的,它没有超越现代性的框架,这种多重反思的目的是追求现代性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7.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空间,深化课堂教学.这种来自社会实践的人文教育比在学校的教育更深刻、更直接、更持久,更能有机地将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结合起来,将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夏光 《社会学研究》2005,20(3):133-155
本文从文化与现代性之关系的角度探讨了韦伯对现代性的理论解释的局限性。本文认为:韦伯之将现代性的一般文化特征归结为形式合理性的观点是一种简单化的观点,这种观点使他既看不到现代性与非西方文化传统共存的可能性,也看不到现代性在西方也有超越形式合理性的可能性。韦伯之所以会有这种观点,是因为其社会行动类型学对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区分过于僵化,这种区分使他无法解释传统文化(尤其是非西方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影响,也无法理解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在现代性背景下的共存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哲学话语"是一种宏大叙事。它往往将现代性原则同启蒙精神联系在一起,对理性和主体性的批判是其基本主题。透过学术界对现代与后现代之争的对话,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对于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与批判很难离开马克思所开启的社会批判维度。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揭示,正是对现代性问题辩证的历史的扬弃。笔者认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不仅指出了启蒙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困境,而且进一步阐明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人的异化。这些观点摈弃了针对现代与后现代之争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立足于现实,成为当今考察现代性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之一。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进行教育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将教育回归到大学生本位发展的基础上来,充分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每个个体不同的个性化需求,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会大大提高教育效果的同时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能型人才.但是和重点高中、普通大学相比,职业院校的学生知识面较窄,职业和人文素养不强,这种现状与职业院校重技能培养而轻人文教育有着直接关系.为了培养出兼具核心职业技能和核心职业素养的"双核型"人才,学校应将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融合.本文主要分析了现阶段职业院校教育中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的现状,探讨如何将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相融合,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现今,中国社会正在经历转型,医学护理也在回归其价值理性和医乃仁术的本质,护理人文关怀教育研究已经进入活跃期。通过改善人文教育,培养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患者的职业态度,满足患者整体身心的个性化护理需要,实现对服务对象的生命健康、精神生活、尊严、文化的全方面关怀和照护,以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推进现代医护事业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世间万物唯有人会思考,有理性,而人的理性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结合,它们的结合状态决定了人们的实践方式,决定实践成功与否。现代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物欲的膨胀,致使工具理性压制价值理性而片面发展,威胁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和谐。因此,需要发扬价值理性,使其回归主导地位,完成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机统一,保证社会生活的和谐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客观属于人学实践活动,人是具有现实性和自我理性的客观存在。中国传统人学基于中国的历史和人文而产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人学精神财富。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具有属人和属教育对象的双重属性。中国传统人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本质联系。中国传统人学精华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重要的理念来源。从中国传统人学中吸收有益理念借鉴,可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我国大学生思维特点和人文实际,从而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促使学生能动地形成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生成,离不开人文教育.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氛围中,人文教育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人文教育式微的表现,一是工具主义倾向,二是重视智力训练轻视人格培育.应该通过有针对性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并使之内化为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6.
对高职院校药学、食品专业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刻不容缓。主要是通过大学语文课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并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融合,与他们毕业后的工作相联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为大学生将来踏上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想使人文教育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关键是将人文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仍然是现代性的一部分,只不过是批判性、颠覆性的那一部分。而现代性是根植于西方基督教传统的一种业已意识形态化了的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而渗透到世界各地的观念形态。本文认为,阿拉伯—伊斯兰传统虽然日益受到西方现代性的逼仄,但却仍然是独立于西方现代性之外的、可为思考西方现代性问题提供借鉴的一种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困境中的道德碎片化问题正是由于割裂了人与超验世界的联系而缺少了善作为终极关怀与终极价值,换言之,零散的道德原则是没有终极意义的,这正是其背后所缺少的最根本依据。在缺少整体依据与根本价值而陷入虚无的现代道德境遇下,将善作为理念与幸福是现代性困境诸问题中的一条自我救赎的可能途径。在对善的追寻上,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具有一致性,都把善作为具有终极意义的价值指向,善是永恒的目的,是自然与人类在历史中不断展开的具有必然性的蓝图。善是我们应然的永恒追求,是终极价值带给我们的关怀与信仰,对善的存在论回归旨在通过对人类真正幸福的探寻来重构一种人类整体意义上的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伴随着知识的分科化和科学的不断发展,人文科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逐渐明晰。人文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特点:运用规范性的方法、不回避价值判断、企望崇高理想。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批评意识、自治能力而又全面发展的人。面对现代性的挑战,人文科学在当代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中的领地被收窄、作用被弱化。恢复人本主义的精神、重建人文教育的体系是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高等职业院校在建没和发展中,对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的办学理念已达成共识.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出现了一种过分重视技能培养,忽视人文修养教育的倾向.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加强修养教育不失为良策,特别是深化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使学生提高语文水平和人文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