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善伟 《齐鲁学刊》2001,(6):100-104
学术界普遍忽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之文学和艺术的阿拉伯渊源问题。以近代第一位 诗人但丁的《神曲》为例,可见其时文学的阿拉伯来源是十分明显的。文学之外,阿拉伯艺术还对 文艺复兴时代西方的建筑艺术、装饰艺术和微型艺术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学在艺术生产语境中由传统精英型文学转型为现代大众型文学,是文学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调整、生产方式转换及存在方式、传播方式、消费方式改变的结果。面对机器生产及电子化时代的文学多样化形态,应确立文学在艺术生产中的定位,构建文学生产的核心价值取向,促进文学在艺术生产中的变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化转型与网络文学的未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学的失落已是不争的真实 ,文学失落的原因却众说纷纭。本文从后现代主义文化转型理论出发 ,认为传统的以真理代言人自居的 (严肃 )文学没落势在必然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文学艺术 ,互联网的出现使后现代主义文化发展如虎添翼 ,也为新的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载体 ,随着互联网发展成为主流媒体时代到来 ,具备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的网络文学理所当然的会成为未来时代的主流文学。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以来,经过"审美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图像时代与文学的未来"等理论热点的讨论,国内的文艺学研究取得了渐进式的发展。但是,在文学与日常生活界限日益消融的图像社会,传统文学的形式边界已经成为文学发展和文学理论研究的局限。文艺学作为研究艺术的门类之一,不仅要扩容转型,而且要跨越历史边界,提升理论思考的视野,上升到艺术学、大艺术学的理论高度。文艺学既是自上而下的美学研究,也是从语言媒介视角展开的自下而上的艺术哲学研究。语言和文学的关系、语言作品怎样成为艺术已经成为文艺学研究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的国内环境和世界全球化格局,使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不断加强.一方面,我们不断吸纳世界各国文学营养,以激活中国文学自身的创造力;另一方面,我们的文学也逐步走出国门,得到外国文学界更多的认可.从时段特征来看,它呈现出由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粗放挪移,到九十年代的调整变异,再到二十一世纪沉淀寻觅的发展轨迹."世界性因素"拓展了中国文学的艺术表现空间,带来了文学观念的深层变革,为中国文学参与世界对话,提高艺术水平注入了"造血干细胞".如何使文学的"世界性因素"转化为本民族内在的创新动力,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仍然是中国文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出身文学而从事传播学研究的麦克卢汉,同时关注文学和艺术。在考察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艺术危机后,他提出,艺术的危机至少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文字的出现和印刷技术的发明,带来口传艺术样式的危机;第二次是电子时代的出现,带来印刷文化以及与之相应的艺术样式的危机。与同时代的很多学者对艺术危机持悲观态度不同,麦克卢汉认为,艺术形式的变迁是媒介更替的必然结果。在电子时代,虽然传统艺术样式走向黄昏,但将会产生新的艺术样式,并有助于人们与新媒介塑造的新环境建立关系。  相似文献   

7.
论台湾移民社会的形成对台湾文学性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文学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是和人所生存其中的社会并生和并行的。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批评家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中十分强调种族、环境、时代对艺术生产的决定性影响。他特别指出:“的确,有一种‘精神的’气候,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和自然界的气候起着同样的作用。”“时代的趋向始终占着统治地位。……群众思想和社会风气的压力,给艺术家定下一条发展道路,不是压制艺术家,就是逼他改弦易辙。”这就是说,历史环境和时代精神,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精神状态,制约着作家的精神趋向,也制约着文学的存在方式和发展道路,从而形成与这一社会相呼应的具有群体特征的文学性格。文学社会学的这一条基本规律,无疑有助于我们开启台湾文学殿堂的门扉。什么是台湾文学的特殊性格?是什么因素形成台湾文学的特殊性格?这是所有台湾文学研究者都首先关心的。台湾著名作家和批评家叶石涛在《台湾文学史纲》的序言中说:“我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文学的艺术画廊里,工业文学一直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杜鹏程和蒋子龙的反映工业题材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不足。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作品反映的生活侧面不同;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历史的比较,从中探索到许多相近的特色,为社会主义工业文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传统,柳青和陈忠实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表作家,在创作上都具有注重对外国文学的学习和借鉴的倾向.然而,由于时代环境的不同和个人艺术见解的差异等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又使他们在对外国文学的学习和借鉴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柳青在对外国文学的学习和借鉴上更多的是从思想性考虑的.此外,他所接受的主要是俄苏文学的影响,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而陈忠实则更注重对外国文学艺术方法的学习和借;鉴,他不仅注重对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学习和借鉴,也把目光转向了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方法和表现技巧,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对两位作家的创作在这一问题上的比较,对于如何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学具有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秦林芳 《河北学刊》2003,23(4):141-145
浅草 -沉钟社顺应着文学多向度革新发展的要求 ,在文艺思想体系的建构中表现出了“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的鲜明的二元倾向。这种二元文学观的形成首先受制于其特定的文化思想和特有的文化心理 ,但也与他们广泛接受中外文学的影响有关。将它置入时代要求和文学传统构成的语境中观照、考察 ,这种二元文学观呈现出双重意义 :其中 ,前者强烈地反映了反封建的时代要求 ,猛烈地冲击了“文以载道”的陈腐传统 ;而后者则积极地表现了对现实人生的关怀 ,猛烈地冲击了中国文学消闲传统以及“瞒”和“骗”的传统。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才资源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对象。中国梦需要人才支撑才能实现,人才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中成长,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在解析人才与中国梦关系的基础上,概述我国人才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中国梦战略为依托,提出我国人才生态环境要从人文环境、生活环境、政策环境、事业环境、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趋势中报告文学的文化身份与发展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社会生活为参照 ,报告文学发轫于社会批判意识 ;以意识形态为参照 ,报告文学是介于“两种真实”之间的审美情态 ;以文学背景为参照 ,报告文学是兼具新闻特质的复合型文学样式。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全面到来 ,社会基础、读者期待、运行通道、激励机制和艺术规律等要素将为报告文学的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撑和资源支持 ,报告文学的明天应该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13.
冯雷 《云梦学刊》2014,(1):98-99
伴随着20世纪中国社会的激烈转型,中国的文学、艺术也在不断求索,与时代保持共振。创新,不仅是社会、时代对于文学的期盼,也是文学的自律性要求,是文学与自身传统的对话。  相似文献   

14.
蒙古族文学的生成、发展及其特色 ,是与本民族的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 ,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生存方式、生活状态、生命情调等密切相关的 ,而且文学和艺术又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生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卷本《蒙古族文学史》从对远古口传文学的探寻到对近现代文人书面创作的考察 ,都始终注意到了蒙古族文化生态环境的特征。其当代意义 ,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文化与民族艺术 ,为多元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而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唐宋词内在质素演变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词一般模式是:人物+场景—→心绪变化。词从晚唐五代到最终凝定不前的南宋时期,这三个要素是渐有演变的。从文本意义上说,这三个要素的演变,使词能不断地反映时代整体的社会心绪和意趣,并能不断地提供新的审美特质而始终使之处在时代文学发展的最前列,使之最终完成了由娱乐色彩较浓的文学品种向严肃文学过渡、由大众艺术向文人个人抒情艺术过渡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论蒙古族英雄史诗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蒙古族英雄史诗的变异金海英雄史诗,是人类特殊历史发展阶段──"英雄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艺术从前艺术到真正艺术的转变。英雄史诗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和其他一切文学现象一样有着自己萌芽、形成、发展、变化以及逐步消亡的客观历史过程。有关蒙古族英雄...  相似文献   

17.
彭松乔 《学术论坛》2004,(3):116-120
数字化时代,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已经由传统的单一现实世界拓展为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并存的新型模式。在这样的生存境况下,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自然平台与数字化平台相互作用,使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也使汉语文学的发展面临着文化转型的强劲冲击。汉语文学如要达到审美诗性对数字技术理性的超越,就必须尽快掌握数字化时代人们的艺术感觉和思维变化特征,适时地进行文学范式的调整。只有富于时代特色的良好艺术感觉和诗性思维,才可重铸汉语文学的辉煌。  相似文献   

18.
2019年6月15日至16日,中国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2019年学术年会在天津外国语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八十多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中外生态环境哲学的传统与创新"的会议主题,以分组报告与专题讨论的形式,从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再阐释、环境哲学的理论基础及时代趋向、环境伦理概念及时代发展、生态文明实践的取向及热点问题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对于生态文明理论基础、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及有关生态伦理学理论的看法,并在凝聚共识的过程中形成了学术年会的十点倡议。此次学术年会为全球化境遇中的环境哲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理念、新思想与新智慧,丰富了环境哲学的理论内涵,对新时代中国环境哲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长期以来,围绕着文学价值,文学界的探讨是在两种貌似对立的观点之间展开的:一种是从文学的自身精神特性出发,强调文学的艺术审美价值;一种是从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出发,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在正常的社会环境里,这种探讨属于一种学术性的争辩,由于探讨者角度不同,着重点也就不同。例如,德国文学社会学家汉斯—诺贝特·菲根就说过:“文学社会学把文学作品看作是社会现象,而不是艺术现象,因此根本谈不上什么审美价值。”①而在非正常的社会环境里,在意识形态成为权力话语的时代,这种探讨往往就会转化为后者对前者的否定、批判…  相似文献   

20.
李存 《北方论丛》2018,(3):80-84
以移动互联为主要特征的微时代到来,对文学书写产生巨大影响.文学书写一方面要拓展视域,将生活言说、聊天评论、多元艺术纳入文学书写的范畴;另一方面,要从简约型、参与型、综合型文本等方面深入探讨样式创新.最后根据微时代的特点提出文学书写的变迁趋势,即媒介化要进一步扩展、精英文学要实质逐网、学界研究要真正融入,以促进文学更稳健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