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楚汉相争的初期,刘邦和项羽的实力差距太大了,刘邦之所以能打败项羽而得天下,关键就在于他善于用人.刘邦曾经置酒雒阳南宫,与群臣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相似文献   

2.
魏泉 《人才瞭望》2013,(10):101-101
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暴秦的统治,各派势力又进行了一场逐鹿中原的厮杀.这其中以项羽为首的和以刘邦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最终成为抢摘胜利果实的主力军.从公元前二O六至前二O二年,刘邦与项羽为争夺天下的最终统治权,双方持续打了四年的仗,史称"楚汉之争".最后以项羽自刎乌江、刘邦建立了汉朝而告终. 刘邦之所以能得天下,得益于他的善听、善辩、善用.刘邦出身市井,学问不深,但颇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智,在他面前,只要你说得有理有据,哪怕他对你这人非常反感,也会立即改变态度,虚心请教,言听计从.  相似文献   

3.
刘邦有知人之明,他知道萧何忠诚能干,与之推心置腹;他知道张良足智多谋,对之言听计从;他知道樊哙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与之亲如兄弟;他知道韩信能力超强而野心勃勃,对之限制使用。因此,他能够从一个小小的亭长一路走来,直到摇身一变唤作"汉高祖"。项羽作为刘邦的对手,在很大程度上就输在没有知人之明。他不知亚父范增对他忠心耿耿,对之言不听计不从;他不知韩信、陈平是绝世之才,任之流往汉营为敌所  相似文献   

4.
让项羽斗志全无的楚歌到底指的是哪里的歌呢?《史记》记载: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下相即为现在的江苏宿迁,这段话写明了项羽在下相长大后才随叔父项梁迁居吴中(今江苏苏州).  相似文献   

5.
刘邦的成功,除了他敢于斗争、善于学习、能够在战斗中成长外,还因为他具有高超的领导艺术,能够把一大批杰出人才团结在自己周围。刘邦以一介布衣提三尺宝剑崛起于乱世,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  相似文献   

6.
陈木 《人才开发》2003,(1):15-16
汉高祖刘邦封王侯、任大臣一般都是由大臣提出,并经过充分讨论才作出决定,而且全凭功绩高低,好象非常民主、公正。但在卢绾封王这件事情上,大臣们看清了刘邦的用人“民主”原来是作秀,实际上却完全是个人说了算。 卢绾与高祖同乡,父辈的关系就非常好。卢绾与刘邦又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少同学,长同游,刘邦起兵以后卢绾  相似文献   

7.
刘邦可以说是很懂得领导艺术的典范,正是由于他能够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暗中地加以防范和控制,从而把当时天下的人才,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优化组合,这样一来,  相似文献   

8.
陈平贪金欺嫂的故事是这样的:陈平是刘邦的一员得力助手,对刘邦战胜项羽并最终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陈平刚投靠到刘邦手下不久,周勃、灌婴向刘邦进言道:陈平逆伦欺嫂,喜受贿金。品行如此,大王不可不察,毋为所惑!汉王听了,也免不得疑心起来,遂召入推荐人魏无知,当面诘责道:汝荐陈平可用,我如今始知他前曾欺嫂,今又受金,汝为何举荐这个无行之人?无知道:臣荐陈平,但重其才,大王  相似文献   

9.
林肯用人     
林肯用人,主要看长处。他用人一不计较这个人是不是自己的竞争对手,二不计较这个人有没有贬低过自己,三不计较这个人有没有严重缺点,四不计较这个人将来对自己有没有威胁。美国历届总统都喜欢挑选在选举中支持自己的人进入内阁,而林肯1860年当选总统后,却出人意料地将三个瞧不起他,并且是选举中的竞争对手招入内  相似文献   

10.
一、知人善任 只有在“知人”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善任”.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所谓“知人”.不仅是了解下属的知识、技能、专长、能力等这些有形的东西.还有思想、品德、精神、气质等这些无形的东西。比如有的人是为了待遇,  相似文献   

11.
慧眼识才 古人云:“智莫大乎知人。”人才是事业成功最重要的资本和基础。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李嘉诚深谙此道。  相似文献   

12.
尊贤举能重良才 1950年8月,正当钱学森一家准备离开美国回到新中国怀抱时,美国国防部通过海关扣留了他。之后,美国司法部签署了逮捕令,钱学森失去了自由。美国之所以千方百计阻挠钱学森回国,是因为当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可称得上是稀世之才,美国实在无法容忍如此优秀的人才为中国所用。当时的美国海军部副部长发下狠话:“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用人标准对大学生的就业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而企业普遍关注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更应得到每所高校的关注。浙江省的用人标准因其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特色而具有更加鲜明的特征。因此针对本省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须因地制宜,培养出更具地方优势的优秀大学生。  相似文献   

14.
如何用人,如何用好人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困扰每一个企业.尤其在中国,在中国的民营企业.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是3-5年.就是说,一个企业从诞生到消亡不过三五年的光景.企业从盛到衰,各有各的缘由,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企业从小到大后的用人方略问题.记得爱立信公司大中国地区的总裁说过:"我们的产品可以被仿造,但我们的企业文化是别人模仿不了的."  相似文献   

15.
冯如 《人才瞭望》2009,(2):63-64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但他在世人眼里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大暴君。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历史学家还是给了他很高的评价,称其为千古一帝,因为他创造了历史上很多个“第一”:中国第一个平政(政治上最平等)的帝王;中国第一个守法著称的帝王;中国第一个大范围认真推行标准化的帝王。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车同轨等。中国第一个修建高速公路的帝王。驰道宽50丈合138.25米宽;中国第一个天下为公的帝王。柳宗元评价说:“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中国第一个最注重质量的帝王。  相似文献   

16.
旧闻 《人才瞭望》2010,(5):70-72
真正的人才.他们最大的希望和要求是有用武之地。周恩来的用人思想.注重“用得其当”.即因人制宜、量才录用,最合理地使用各种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潜能.使所有人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相似文献   

17.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问题历来是治国安邦的重大问题.而且是一个常议常新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一步深入。对科学合理用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皇帝的称呼,常见后缀有帝祖以及宗。一般而言,称××帝的,往往是称他们的谥号,如汉武帝(谥号孝武),或称他们的年号(常见于明清两代),如康熙帝、乾隆帝等。而凡是带祖或宗的,则是称呼皇帝的庙号。所谓谥号,是指在古代,一个人死后,活着的人对他的盖棺论定,这种评价可褒可贬,如末代皇帝的谥号往往带有哀字。此外,谥号不是皇帝专有,各级官员有功德者,都可拥有。秦始皇认为,谥号这种玩意儿属于子孙议论先人、臣下议论先帝,觉得不好,便把它废除了。于是他就叫始皇,这不是谥号。到了西汉,才恢复了  相似文献   

19.
汪洋 《人才瞭望》2008,(4):56-58
案例:一年前,上海某机械厂与应届毕业生小周(非沪籍)签订了劳动合同。厂方向小周所在高校支付了教育资助费,并将小周的户口落入该厂集体户口。双方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小周必须为企业服务5年,如果小周提前解除劳动合同,应赔偿违约金。半年后,小周提出辞职。机械厂同意了小周的辞职,但要求支付违约金。小周不肯,于是机械厂就不为小周办理退工手续,并且扣留了他的人事档案。  相似文献   

20.
南桥 《人才瞭望》2015,(3):67-68
曾经参加过一次项目管理会议,主持人笑着说,他应该最擅长项目管理,因为他在家排行第二,总是"in the middle of everything"。我在家是老小,上面有哥哥姐姐,凡事不用多操心,所以我是一个最不适合当头儿的人。我在俄克拉荷马的时候,单位领导招聘,我都没有参加,一来我自认为没有什么领导魅力,二来我想少去开点会,留些精力多写写文章出出书什么的。我总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