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形象在社会与文化领域的扩张,形象概念由一个诗学范畴进入到社会学、审美文化学领域,成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与审美文化的一个关键词.审美文化形象实质上是一个消费符号.这个符号的所指被无限地延宕,只有空洞的能指在游戏;它不再是对现实生活的表征,不再是人们有限的实际生活空间向无限审美空间的拓展,而是直接替代了人们的实际生活空间.这种形象只能瞬间震撼接受者的感官,使接受主体丧失现实感,失去反思与批判的能力,成为权力控制与奴役的对象.  相似文献   

2.
论消费社会的文化消费与文化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玉红 《学术界》2012,(11):183-190,287
作为审美观照和鉴赏活动的一种商业化精神享受的行为和方式,文化消费在我国当下空前繁荣,它重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拓展了审美领域的界限和空间,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使消费主体审美发生了巨大转向,呈现出文化娱乐消费逐渐强势、消费主体向往"虚拟"、文化审美极度泛化、影视媒介引导快感、媒介遮蔽真实、大众渐失感悟能力等特征。本文试从我国文化消费特征视角,研究消费主体的文化消费与文化审美转向,把握文化消费与文化审美转向的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3.
文化误读中的证同审美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误读作为世界文化交流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不仅影响着人们对异域文化的解读,而且直接影响到人们接受异域作品时审美效应的走向.证同审美效应就是在文化误读中出现的特殊审美现象.它是接受主体借异域艺术符号来抒本民族之情的一种"先得我心"的审美心理反应,也是主体对于异域文化的硬性同化过程.这种证同审美效应与共鸣效应有着本质不同,它主要表现为某一民族从异域作品中所获得的独特审美认同感,因此,我们不可以把证同效应与共鸣效应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4.
一 所谓"潇湘情结"指的是文人们对潇湘的那种植根于心底的缠绵不断、欲罢不能的特殊情感.自古以来的文人滋生这种不寻常的"情结"的原因是复杂的,分析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传媒得到广泛的运用,传统文化受到剧烈的冲击,人们开始用消遣的眼光,关注着近距离、原生态的生活,不再追求理想的精神家园地园.通俗化、商业化的图示文化是当下新媒体视觉文化追求的新语境,艺术和生活不再有距离.  相似文献   

6.
当代女性审美异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后,女性审美出现向传统回归,而由于媒介文化的高度发展和社会进入消费时代,这种女性审美观念的异化带来的影响也更为广泛.文章以为,重建平等的性别审美观念,必须协调、平衡现实存在的各种冲突,建立平等的性别审美关系的媒介环境,对现代女性形象进行准确定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扇:审美文化象征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扇子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是与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生活器物。它的原始功能和作用在于通过扇面的往返扇动引起空气的流动 ,为人们解除盛夏炎热的苦楚。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学会用些植物的叶子来作扇风纳凉的工具 ,世界现存的最古老的扇子形状多半象棕榈叶或者蕨类植物的叶子 ,在中国古代历史资料中曾记载“舜始造扇”的说法。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创造出无需举手之劳的现代化消热工具 ,但在盛夏炎热季节扇子买卖却依然走俏 ,它以灵巧方便显现出现代消热工具所不能替代的独有功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扇类在保存其传统的实用功能的同时 ,积…  相似文献   

8.
涂珍兰 《江汉论坛》2014,(4):142-144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无论在形体外貌还是生活内质上都发生了巨变。城市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空间,吸引了越来越多学科的关注和研究,其中便包括文艺学、美学。文艺学、美学转向城市文化研究既是学科发展的自身要求,更是城市化进程下大众生活和大众文化的需要,两者共同生成了城市文化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9.
视觉文化的兴起与流行正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从"趋向图像"到"被图像所围"的转变过程中,视觉文化潜在地形成了诸如挤压看者、拒斥其他审美感知方式等"视觉霸权"与"视觉殖民"行为,这些现象尤其突出地表现在文学艺术领域.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认真反思视觉霸权给文学艺术带来的种种弊端,并努力寻求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10.
德性审美文化的人性论基础与审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性本是中性词,但一般用作褒义词.德性作为人的道德品质已历史地被赋予了"善"的内涵.正是这特定的善的内涵才使德性具有了审美的意义.东西方不同的学派、不同的人对德性的善恶看法不同,而且有人对两种对立的德性也不绝对地归之于善或恶.德性的善是超越动物性的肯定性的人性、肯定性的人生境界.符合人性又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善是德性伦理文化审美性生成的依据.在现实层面上,德性主体对德性伦理的审美选择、建构和实践才是一个非常实际而意义深远的问题.呼唤和建构一种新的德性审美文化,无疑是历史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戏曲“大团圆”模式是建构在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基础上的,即中国人始终极为虔诚地信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人生真谛。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灾祸时,就能够处之泰然,因为人们坚信一切苦难终有尽头,忍耐和行善终究会赢得否极泰来的命运转机。所以,戏曲剧情在展示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的同时,也暗藏着终将完满的结局,以此满足观众圆满自足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2.
生态审美是一种秉持间性姿态的审美活动,文化间性是生态审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它要求我们在生态审美活动中,从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等几个主要方面来正确对待不同文化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文化"这一导致生态危机的深层次上铲除人和自然关系被异化的根源,使人类栖居的地球永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美光辉.  相似文献   

13.
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关联与界限--重识文化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到8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文化诗学关注历史,并关注形成历史的各种文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文化诗学的批评家将文学文本确立为社会性文本,并使得原来似乎更多地只是文学领域的专有概念的"文本"概念几乎是无限地扩张了,他们的批评实践跨越了艺术性产品和其他别的种类的社会产品或社会事件的界线.在"文化解读"的实践过程中,文化诗学的批评家热衷于关注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相互"流通".但是,在建立起文本的关联之后,并不意味着审美话语与社会话语真的失去了界限,真正的"文化的诗学"要解决的任务可能还是无法避免界定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界限.  相似文献   

14.
肖彦 《理论界》2004,(2):102-103
在大学校园中,音乐文化活动是最具有群众性和普遍性的活动之一,开展什么样的音乐文化活动,倡导什么样的审美情趣,追求什么样的流行趋势,涉及到一个学校的风气。体现着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否健康高尚,也常常是一个群体的思想品德的集中表现。古代曾经有过“闻其乐而知其德”、“从乐观德”的音乐论述,现代高校学生在社会上影响的辐射面较宽,高等院校的音乐文化活动和艺术教育的确是一个重点工程,它在大学生生活及其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上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音乐与其它各种艺术形式一样,都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反映。音乐作品大多以一定的社会…  相似文献   

15.
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富的人文内涵,人文化的教学可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体验及审美创造可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修身化性,发展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16.
生存思想是<庄子>的核心,其思想具有诗意的特征,这已成为学界共识.然而,人们对诗意与生存思想两者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解释却是不一致的,存在着内容与形式分离和表述不一的现象.我们主张以"审美生存"统一各种不同的说法.庄子的审美生存思想是相对于其他生存方式而言的一种生命状态,是对世界和人生的诗意把握,是其知识观、道德观和艺术观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17.
大众文化审美化:从纯审美到泛审美的范式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守祥 《天府新论》2006,(6):127-131
作为审美泛化突出表征的大众文化审美化,立足于日常生活世界而对发生于每个人周围的各种泛审美活动加以观照,凸现了具体审美活动的文化维度及其意义,因此,日常生活或文化娱乐与审美之间相互渗透的状况是促成这种局面的根源。成熟的大众文化文本,应该是既注重日常生活的感性体验又不放弃价值理性维度的意义追求,既着意于审美愉悦的“欢乐”性解放又不舍弃神性维度的精神提升,并以此制衡生活的表面化、形象化、感观化所带来的无深度的不可承受之轻,在世俗化的文化氛围和生活化的审美环境中,跳出日趋严峻的“欲望陷阱”、“反省缺失”和“欢乐空洞”状况,实现人类真正的审美解放。  相似文献   

18.
文艺美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为文艺美学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更新,使文艺美学研究更趋具体化、经验化和实证化,也促使了审美人类学的兴起.审美人类学以当代人的审美经验尤其是少数民族审美经验为研究对象,拓宽了文艺美学的研究对象.在审美人类学视野下,认同问题是个具体的、文化的、地方性的问题,在文化的不同层面上反映不同.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变迁的调查和分析,探讨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审美活动在建构民族文化认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实现的条件和内在机制,将对探讨民族文化认同途径的多样性和民族文化认同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文化研究的浪潮,叙事学也经历了文化研究或"文化叙事学"的历程."文化叙事学"的构想尽管不无合理性,却并没有产生有效的研究成果,仅在叙事学的"文化分析"与"文化与历史叙事学"中得到了回应.这里提出叙事学的审美文化研究,并就其研究对象、方法、角度以及学科关系等方面做了探讨.它力图摆脱传统经典叙事学所关注的纯粹形式层面的研究,将形式与语境、历史、文化、审美判断和审美价值意义等多方面的要素关联起来,在叙事学的基点上,强调对对象的审美研究和价值判断,既关注对传统优秀中外叙事作品的研究,也充分关注当代各类叙事作品的研究,从而展现叙事学研究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20.
人文精神的失落——当前审美文化发展的隐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升华 《兰州学刊》2004,(1):180-181,157
审美文化是人类艺术化的生存方式,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最高阶段,具有无功利的功利性、愉悦性、广泛性的特征,但在科技、市场、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推动下,其本真状态出现了演变.人文精神的失落成了当前审美文化发展的隐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