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网络言语交际过程中,网络语言娱乐性的表现形式、特点及其制约机制等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话题.为从语言功能视角阐释网络语言娱乐性的实现方式及其根源等问题,运用了比较分析和例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说明网络语言的内涵及其存在形式的双重性特征,介绍了语言娱乐功能的内涵和陈望道先生的“辞趣”思想,通过网络语言在形趣、音趣和意趣方面的例证分析,对“辞趣”理论实质从语言娱乐功能实现角度重新进行了梳理,指出网络语言娱乐功能具体实现的语言结构形式途径,认为网络言语交际中娱乐性的根源来自于社会物质条件和主体内在需求的合力,因为使用了网络媒介,所以才表现出独具特色的网络言语交际形式.  相似文献   

2.
网络汉字词简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汉字词是网络语言的重要建筑材料。本文重点从造词的角度对网络汉字词的生成进行了分类研究 ,认为网络汉字词虽然形式特别 ,但它们毕竟是在现代汉语词汇基础之上产生的 ,它们的生成仍然符合汉语词汇的构造规律 ,因此我们完全有可能对其发展走向进行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3.
网络语词概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网络语词是基于网络出现的一种新型的语言单位 ,它可以分为汉字词和非汉字符号两大类 ,非汉字符号又包括网络符号语、网络数语和网络字母词。本文主要对它们的产生及应用形式进行分析 ,揭示它们发生发展的规律 ,为科学地评价网络语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浅谈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所谓网络语言就是指人们在互联网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 ,是一种新的媒体语言 ,虽然只存在于网络之中 ,但随着网络交流的普及 ,网络语言这种新的语言现象就迅速发展开来。语言学者研究网络语言时要么涵盖的范围很广 ,要么只局限在网聊使用的语言 ,概念不是很明晰 ,综合很多语言学者的研究 ,我们可以把网络语言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根据词汇的语义功能和文化内涵 ,广义的网络语言可分为三类 :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 ,如鼠标、硬件、软件、病毒、登陆、在线、聊天室、局域网、防火墙、浏览器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 ,如网民、网吧、…  相似文献   

5.
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不仅多方面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的话语形式.汉语言学家陈原先生就此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导入了很多新词汇."①之所以网络语群的繁衍,网络术语的泛化,也正是当今以网络为先导的电子化、数字化科技空前发展、文化交流活动空前活跃,几方面加叠在社会语言学领域里的一种折射.本文意欲从网络语言兴起的客观原因,网络语言的语言学基础和网络语言与现代生活的关系三个方面对网络语言现象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6.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文化的交流作用重大.网络流行语用词新颖、形式丰富、背景文化多样,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如何翻译好这些网络流行语是翻译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以大量比较流行的网络词汇为研究文本,利用音译、拼缀、直译、意译的翻译方法,分析网络语言特性,总结翻译规律,目的是给今后的网络语言翻译提供借鉴,同时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友好交流.  相似文献   

7.
中国网络语言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网络语言已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近十年来,网络语言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在收集整理网络语言,分析其特点、类型、成因,认识其表现形式,提出规范的对策建议等方面收获较大.但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探讨,以便更为有效地指导网民利用网络语言这一交际工具进行网络人际交流,从而提高网民的网络文化意识与素质.  相似文献   

8.
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的兴起和普及而出现的一种语言变异现象,网络语言中存在的大量的变异现象,使得网络语言成为一种独特的语体。在此主要从语音变异、词汇变异、语法变异和语义变异等四个方面对网络语言中的变异现象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认为网络语体的风格、网民心理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是网络语言变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杜文倩 《学术探索》2012,(2):143-145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现在的人们以及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网络,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现在的年轻人,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网络的及时性,更多的人已经开始习惯于从网络上获取信息。除了从网络上获取信息,人们还可以在网上交友,信息分享和进行其他的网络活动。网络活动的增多,网络语言也开始繁荣起来。为了适应网络的特殊环境,网络语言在汉语言的词汇、语法、发音和构成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异。本文将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发展以及网络语言对汉语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网络语言"是网民们在聊天室、BBS、OICQ、E-mail等网络交流工具上经常使用的词和以数字、字母、键盘符号及其组合所构成的词语替代形式,是一种社会方言。网络语言可以分为符号组合表意类、数字表意类、缩略简称类等九个类别,具有经济性、游戏性、形象性、扩散性、狭隘性和临时性的风格特点。对发展迅速的网略语言,不宜强加规范,应持宽容的态度,遵循语言的自我调节机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类别的网络词语的存在状态也将出现分化。  相似文献   

11.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它是语言中最活跃、发展最快的一部分,它也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特点的因素。一语义组的意义,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在语言世界图景的各个片段中最受注目的片段之一就是民族饮食文化。本文选取五个最能代表俄罗斯饮食的俄语词,分析浓缩于语言中的俄罗斯饮食文化及更广泛的文化特点,对了解并掌握词汇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词汇量的多少决定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对词汇记忆的数量和对词汇的理解深度不仅决定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影响了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思维的纵深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日语教学中,研究和探索适合学生的词汇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非常重要。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试图总结出一些日语词汇的教学与记忆方法。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新词生成机制的认知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新词是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变体,在其生成背后,有着人类的认知动因。隐喻、转喻这两种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在网络新词的变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以此将从语音变异、词义变异和词性变异三个方面分析网络新词生成机制的认知理据,以期为网络语言的研究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互文性理论是西方语篇分析中颇具影响力的理论。从互文的角度分析背诵法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指出背诵法这一传统学习法对外语学习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不会因学习方法的现代化而被淘汰,并讨论几种有效背诵的方法:选择合适的背诵材料,透彻领会,充分理解材料和灵活运用背诵所得的知识。  相似文献   

15.
英汉动物词语的文化内涵与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民族的语言使世界上的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文化差异赋予同一动物词语不同的内涵 ,词汇反映了特定的社会文化 ,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造成了词汇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本文以动物词语为例 ,从同一动物词在英汉语言中具有的相同与相异的文化涵义 ,相同的文化内涵由不同的英汉动物词来表达 ,以及出现相应的文化内涵空缺现象等方面来进行动物词语与文化内涵异同的比较。通过比较 ,人们可以更清楚地感受到英汉文化在动物词语上留下的历史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6.
外语教学中的语言观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慧 《河南社会科学》2001,9(5):112-114
外语教学的内容是语言,对语言的认识或持什么样的语言观直接影响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者。目前外语教学现状的改进要求摒弃狭隘的工具主义语言观,树立全面的语言观。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体育新闻语言运用中的变异现象,认为近几年的体育新闻报道中不仅存在着词语的变异用法,也存在着语法成分的变异组合。文章还从文化背景、心理因素等角度分析了这些变异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网络语言形成的机理同人们感知外界事物的认知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自主-依存分析框架解释了网络语言的生成机制,即网络语言的理解是一个在交际意向性的制约下和相邻/相似关系的作用下,通过拈连把自主成分和依存成分连通起来的认知推理过程。回答了以下两个问题:原语和网语的共核是什么;网语是如何从原语推衍过来的。  相似文献   

19.
意义理论研究是现代欧美语言哲学兴起以来的一股思潮,这一过程中创建了许多形形色色的意义理论。此中,随着哲学家们对语言的认识不断深化而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颇具特色,其意义理论也独树一帜。它以实施一次言语行为规定为意义的基本单位;强调言者的意向性意义,而不仅仅是话语的字面意义;特别的它还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深入到了语用学的范围,突破了先前意义学说的限制,形成了一种更好的解释语言现象的多视角、综合性的意义学说。  相似文献   

20.
从历史角度出发,对各时期实词与虚词划分标准问题作了简明综述,并予以扼要评述,以期使人们对实词与虚词划分标准问题有更明确与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