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即使从宋代文献较多地记载侗族款组织活动算起,侗款的历史也至少石一千年了,而且实际上它的历史会更早些。长期以来,侗族社会的政治、经济,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道德规范、思维方式,无不与款有关。有的同志说侗款制是侗族文化的最基本牲征,确言之有理。①然而,关于款的名称,即它的含义是什么,是侗族固有词还是借词,目前学术界还众说不一,很有必要讨论讨论。何谓款?大致有以下五种说法:1、据说,很多研究侗族的学者认为,由于侗族款约这种口头法规已形成了较完善的“条款”,因此称之为‘“款条”,其词也称“款词”,所以“款”这“词的发音是来自汉语措词②。有的说“款”是个古代  相似文献   

2.
侗款制试探     
一、侗款制度侗款是侗族社会的基本制度,相当于摩尔根《古代社会》中的“部落议事会”。侗族的村落基本上是一姓一寨或数寨一姓,即是不同姓也是有婚姻纽带联接在一起。因此,侗款也就是一寨或数寨氏族的联盟。若干个小款又可以结成一个大  相似文献   

3.
侗款制度是侗族传统社会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社会制度。侗款制度在侗族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今天还在侗区继续发挥其整合社会秩序的部分功能和作用,“老人协会”、“乡规民约”是其与现代社会调适后的表现形式;社会控制功能配置最齐全;影响社会层面最广泛,效果也最突出。侗款制度、侗款文化、侗款组织也是侗学研究中较热门的课题,有的学者认为侗族制度文化就是侗款文化,  相似文献   

4.
一、近年来关于“瓯脱”一词的讨论1982年,《中央民族学院学报》第一期上发表了何星亮的《匈奴语试释》,其中第十七个词是“瓯脱”,作者认为此词译自匈奴语中与哈萨克语[(?)]同源的词,其词义为“住所”、“定居地”。近年来,《民族研究》杂志上又发表了几篇关于“瓯脱”的论文,有刘文性的《“瓯脱”释》(1985年第2期),张云的《“瓯脱”考述》(1987年第三期)。因为“瓯脱”一词不是汉语固有语词,所以存在原意不明的问题。《民族研究》的两篇文章介绍了历代及现代学  相似文献   

5.
侗款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侗族历史上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所以侗款的成长变化过程没有留下详细的文字记载。自秦汉以后,侗族与汉族人民的交往日益频繁,侗族社会内部的一些情况,也开始在汉文古籍中得到了记载。尽管这些记载零零碎碎,有的还带有某种阶级偏见和民族偏见,但是,  相似文献   

6.
<正> 侗族传统文化是侗族人世代创造和传承下来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而侗族传统文化的民族主体精神则是侗族优秀文化传统中所固有的一种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它始终是维系、协调和推动侗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它反映着侗民族的整体精神面貌和根本性格。侗族各种文化形态中的优秀文化传统所体现出来的民族主体精神,具有多方面的要素和内容,笔者认为它至少有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所体现出来的“能动精神”。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殊能动性。这种精神广泛地含藏于侗族祖先的创世史诗、神话、传说、歌谣和民间故事之中。在侗  相似文献   

7.
侗款是侗族的传统自治和社会管理制度,其内容主要包括款组织和款约,具有社区联盟协商治理的性质。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的原生政治制度,它具有独特性、协商性、平等性的特征。侗款作为侗族社会的政治传统,在当代侗族地区仍有重要价值,一是有助于完善侗族地区村民自治;二是有助于侗族民众的族群认同,构建和谐侗乡;三是有助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四是有助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的落实。  相似文献   

8.
<正> 侗族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款组织?人们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五种说法:(1)侗款制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2)侗款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的晚期。持这种看法的人较多,只是在表述时略有差异罢了,如有的说它是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氏族公社解体以后出现的,有的说它可能是原始社会末期,血缘氏族公社瓦解之后,逐步形成以地缘关系所组成的农村公社的残存形式,有的说它产生于侗族农村公社形成之后;(3)侗族社会的款组织应当产生于唐代以前;(4)它来源于羁縻州峒制度;(5)款的雏型已早在侗族初民的氏族社会存在,到宋代已有发展,并出现较高一级形式的款组织。  相似文献   

9.
<正> 近几年来,民族工作者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的苗族、侗族居住区,陆续收集到若干份民间珍存的款文。其中保存比较完整的有侗族款文《置事根》、苗族款文《金公银猛》、《石吴二姓江西来的根本》以及两份纸页缺损较多、内容不很完整的残本(以下称无名本)。这批款文,对研究当地乃至湘西南和桂北苗侗各族的族源流迁、社会发展、民族文化(包括民族风俗)及民族关系,都有较高的资料价值,是民族研究极其珍贵的原始材料。本文拟就  相似文献   

10.
<正> “款”是侗族地区原始组织的称谓,它是侗族社会特有的历史产物。大约在原始社会末期,侗族社会内部,以地缘为纽带,形成了一种带有军事联盟性质的社会组织,统称为“款”。款一般有四级组织集合而成。这四级分别是小款(一个自然村寨)、中款(邻近的二或三个村寨联合而成)、大款(区域性的联合组织)和联合大款(所有大款的联合)。款组织内德高望众的人担任款首,他们实行带有氏族部落性质的民主议事制度,还订有严格的款规,称为侗族款约,又叫约法款,并共同发誓严格执行,如有违者,必受到严励惩罚。款约在侗族地区世代相传,已成为该民族的习惯法。调节着本民族的  相似文献   

11.
<正> 侗族史诗性口碑文学作品《创世款》是一部大容量,大深度的伟大的人类文化巨著。所谓“款”,实际上是侗族语言中所称的“垒”,即古老的话词、颂词、念词,相当于汉语中的“经”或“经文”之类的话本和文本。当然,侗族的“款”还是“盟约条文”、“社区联盟组织”的代称,这里所说的《创世款》中的“款”则专指前者。  相似文献   

12.
<正> 侗家是歌的海洋。侗族人民爱歌善歌,因而,侗歌活动是侗族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至今仍然蓬勃兴旺,这与侗歌活动深厚的文化内蕴是分不开的。一个民族,需要对角己的历史文化记叙与传递,特别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更需要对自己的历史文化进行追溯,并且传递下去。美国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怀特认为,“人类和文化的开端,在于语词之中”,“清晰的言语意味着观念的交流,观念交流意味着保存传统;保存传统意味着积累和进步”。(《文化科学》第37页)但是,侗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因  相似文献   

13.
骄傲的芦苼     
“不讲别的,且讲我们侗人祖先,没有什么娱乐,只拿芦笙做个热闹。”侗族芦笙,据传产生于三国时期,“娱乐”“热闹”是《芦笙的来源》款词中所说的芦笙产生的缘由。几根小竹管做成的芦笙,因为它适应了聚族而居的侗族人群体性娱乐的要求,尽管曲调很简单,却能够在侗族地区沿袭上千年而不衰。  相似文献   

14.
侗语电影《童年的稻田》表明目前三江侗语代际传承情况有好的一面,也蕴藏着危机。实地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文章结合电影中所折射的语言代际传承问题以及田野调查结果,分析了多元文化背景下侗语面临的代际传承危机,提出以言护根、以文续脉,实施侗族母语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四个一”工程等活态保护策略,以提升侗族人民的母语文化认同,从而守住侗族文化的“根”,延续侗族文化的“脉”。  相似文献   

15.
侗族自称为Kam~1,“侗”乃这个民族的他称。 为什么别的民族称这个民族为“侗族”?对这个问题,曾有过几种解释,但今天看来,所有这些解释都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拟对这个问题作些探讨,并进行考证,以就正于诸位专家和同志。 侗族之所以被称为“侗”,原因在于: (一)认为其祖先曾居于山洞。这种说法,在解放前流行于桂北各民族之间。当时,笔者曾在三江、龙胜两县进行民族调查,有几位苗族朋友和汉族朋友都认为侗族古代居于山洞,遂被称为“侗人”。时至今日,仍有一些研究民族学的同志坚持此说。  相似文献   

16.
<正> 最近,冼光位研究馆员主编、诸多专家学者撰写的《侗族通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侗族通览》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侗民族的研究进入了全面、系统的新阶段。 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民族。她是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和其他民族共同创造了伟大的祖国和中华民族灿烂的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 《民族研究》1981年第5期发表了之乾同志的《纳西族母系‘衣度’的社会性质问题》(以下简称《性质》)一文,对我们在同年第3期发表的《论纳西族的母系衣杜》一文提出了异议,认为纳西族的母系“衣杜”不应称为“亲族”,只应称为“母系家庭”。而且,它只是“纳西族特殊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一种历史的偶然”。这种新的见解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 《民族论坛》1990年第4期刊登的《侗族族源续考》(以下简称《续考》)说:“在今侗族居住的湘、黔、桂毗邻地区,秦时出现过‘呕’、‘区’(即瓯人)的活动。东晋、南北朝时演变为‘乌浒’或‘僚浒’。宋时又被称为‘佶伶’或‘仡伶’明代始有‘洞人’之称。其历史渊源关系,笔者在《侗族族源初探》一文,曾作过粗浅论述”。上述论断实是1982年《初探》一文的补充和发展。现将文中的主要问题提出质疑问难以资深入探讨。一、“区阳”的“区”是否就是“区人”《初探》说:“战国末期,今湖南西部的瓯越则被称为‘区’。《逸周书·王会解》卷七就记载了‘区阳以鳖’的活动”。“商秦时期,就常称瓯越的支系为欧、瓯、沤、或区”。  相似文献   

19.
<正> 清代嘉庆道光间,由贵州省黎平县茅贡乡腊洞村吴文彩首创的侗戏,发展至今,已有160年的历史了。吴文彩首创《梅良玉》、《李旦凤蛟》等剧目后,首先在当地用侗语道白和演唱,受到侗族群众的热烈欢迎。并逐步以侗族传统故事为题材,新编侗戏,进行演唱。侗戏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榕江县,从江县以及广西的三江和龙胜等侗族地区从事侗戏的人才逐年增长,剧目逐年增多,新中国成立初期,侗戏又由广西三江县传入湖南通道县。据广  相似文献   

20.
侗族学者陆中午、吴炳升主编的《中国·湖南·通道侗族文化遗产集成丛书》第二辑(上)之《侗戏大观》,2006年10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侗戏史略、侗戏剧目、侗戏音乐、侗戏剧本、侗戏表演、戏台、戏联、大事年表、人物表等九章,给侗戏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