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徽剧的起源问题。史论界历来有几种说法。一种认为:徽剧起源于安庆、石牌。它应该姓“安”或“石”。如《中国戏曲志·安徽卷》称:“徽剧,亦称徽调或乱弹……明末清初。徽剧以青阳腔、昆曲及俗曲为基础,于安庆石牌、枞阳一带发展而形成”。并认定“石牌是徽戏发源地”。第二种说法是。徽戏起源于徽州、池州的“徽州腔”、“池州腔”,它应该姓“徽”,而不是姓“石”。  相似文献   

2.
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安徽黄山市有徽州三雕、徽剧、目连戏、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和歙砚制作技艺等6项入选:几乎同时,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又专程到黄山调研。听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意见建议。有关专家评价:“黄山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创新模式。使众多古徽州文化遗存得到有序传承。”  相似文献   

3.
汪华曾被誉为“古徽州的第一伟人”。从徽州学和人文学的视角上审定研究汪华及其家族极具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安徽徽州(现黄山市)古称新安,自古就有“十家之村,不废颂读”的社会习俗,素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之美称。就在这片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上,不仅孕育了“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朴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等,而且浸润了“徽州腔”(即“徽剧”)的摧灿历史。  相似文献   

5.
徽剧,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黄山市重要的旅游资源,在建设我省、我市“文化大省”、“文化大市”的战略中,均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现实的、长远的意义。前不久我写了篇《抢救徽剧、刻不容缓》的短文,感到言犹未尽,现再谈谈我的一些想法与意见。  相似文献   

6.
征稿启事     
《徽州社会科学》2006,(1):24-24
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再度靓丽展示.吸引世人目光。近日徽州文化的非物态文化遗存徽州胡开文墨制作工艺、歙砚制作技艺、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徽州日连戏、徽州三雕、徽剧被国家文化部正式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我省列入非物质文化遣产名录(19个)项目的1/3。徽州珠算文化、徽墨、歙砚,万安罗盘还将赴京参加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成果展。  相似文献   

7.
徽剧是明、清时产生并流传于安徽省南部古徽州及毗邻的池洲、安庆一带的地方戏曲。它有着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的辉煌历史,在中国戏曲史和中国戏班史上写下了浓浓的一笔。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相似文献   

8.
徽州素有“东南邹鲁”之美称,流派纷呈、各领风骚的徽文化灿烂夺目。徽商、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刻书、徽派建筑、徽派雕刻、新安医学、徽剧、徽茶、徽漆等代表了各自领域的精粹;朱熹、戴震、程大位、朱升、王茂荫、陶行知、胡适等一个个光彩照人的名字成为徽州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充满特色的徽州村落文化、水口文化、宗族文化、契约文化、徽州方言、徽州棚民等文化形象既具有典型性,又有着悠长的历史意味和文化审美韵味。  相似文献   

9.
就在古徽州设立888周年纪念、世博会一周年倒计时开始的时候,打从上海传来一个“古徽州、新黄山”与“世博会”的好消息:安徽省黄山市“汪满田茶业有限公司”与“上海世博会事务局协调局”签署了《中国2010年世博会园区片C区公共餐饮服务租赁合同》,成为当时唯一入驻上海世博会的茶饮料、茶食品服务商。  相似文献   

10.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是古徽州人冲破山区贫瘠,艰苦奋斗求生,拼命向外拓展的照景。 胡适像古徽州许多“打工仔”,携着“包袱雨伞挞课”,朝着外面去寻找新生活一样,不同的是十四岁的小胡适往外一丢。走的是一条“求学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我们这里所说的“歙县会馆”,是指明、清时期建在北京的歙县会馆,而同时期歙县也在武汉、扬州等好多地方都建有会馆,则男当别论;我们之所以要在诸多会馆中,特别对“歙县会馆”加以专论,不仅是因为歙县是古徽州的第~大县、是古徽州府衙的所在地,而且更因为“歙县会馆”最具徽州会馆文化特色、已经成为中国会馆文化研究界公认的“标本性载体”。  相似文献   

12.
徽商名人宴     
徽州,古称新安,自秦置郡县距今已有2300余年。悠久的历史渊源孕育了独树一帜的新安文化:形成了徽商、徽菜、徽剧等独特的历史文化体系。唐宋以来,徽州人文兴盛.名人辈出。  相似文献   

13.
微州文化。博大精深;徽州名贤,灿烂史册。古往今来,竟有那么多的“世界第一”和“中国第一”就出自徽州。紫薇之文,便以鲜为人知的史料话题,向我们展示了人杰地灵、888岁古徽州的诸般神奇。  相似文献   

14.
在重文本、轻图像和重道轻器的双重挤压之下,徽州图像在徽学研究版图中长期处于边缘位置。徽州图像的民间艺术色彩将徽学研究的重心下移至庶民百姓的寻常生活,这恰与来自徽州民间的文本形成照应,以形成文本与图像之间的徽学研究新走向。这种走向意在发现古徽州先民所栖居的图像空间中,儒学礼教观念和宗法意识如何为制像所编码,进而影响徽州社会群体的精神世界和行为结构。  相似文献   

15.
“东南邹鲁”是历史上对古徽州最为经典性的称谓。“东南邹鲁坊”是徽州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其原址在徽州师范学校食堂附近。现就其称谓和石坊的起源作一寻绎。  相似文献   

16.
菲元 《徽州社会科学》2006,(10):35-35,37
最近,市纪检委、市监察局、市社联,组织我市部分徽州学专家,精心谋划和编写了《古徽州之清官廉吏》特刊。这期特刊,对古徽州宋元明清以来历史上出现的勤政、精能、清廉、耿直的名臣良吏进行了一次比较集中的全景式描述,著名画家汪家龄先生带病以满腔的激情为每位廉能之官吏写形塑像,使特刊图文并茂,更有看头。  相似文献   

17.
将古徽州之清官廉吏的业绩汇编成册,无疑是一篇别开生面的“徽文章”。这不仅另辟蹊径,推进了徽州文化的研究,尤其可以古为今用,通过弘扬古徽州清官廉吏的前言往行,精神风貌,可收扶持正气,抨击歪风邪气之效。对于提高人文素质,加强“八荣八耻”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徽学动态     
《徽州社会科学》2009,(3):30-30
近期发表徽州学论文索引: 元代徽州路的手工业 陈瑞《安大学报》2009①“蓄水”、“反哺”和“信息终端”——略论徽典对明清徽商集团发展壮大的三个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9.
由《徽学园圃》改名《徽学春秋》,意指现在国内外徽学研究颇具“春秋气象”,同时想加大其纵深感。这一版块除发表一些正论文章外,还特辟了若干专栏,如“徽州人物”、“徽学名家”、“徽学新说”、“徽州说鳖”、“徽学动态”等。增加徽学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力所能及地做一些有关“徽州学”的普及工作,是我们增设上述专栏的主要用意。对此,欢迎读者诸君批评指正,更期望大家踊跃来稿。  相似文献   

20.
《徽州社会科学》2006,(7):56-56
由盛学峰主编、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新黄山古徽州导游词》近日面世,市长李宏鸣为该书题字:“提高导游水平,打造服务品牌。”椐悉,这是迄今我市第一本涵盖古徽州区域并正式出版的导游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