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红楼梦》人物年龄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中关于人物年龄的描写出现了令人费解的矛盾现象。贾母和刘姥姥,贾宝玉和贾元春,有的年龄与人物实际活动不符,有时忽大忽小,造成这种混乱局面的原因,除了作者、版本以及流传中的一些因素外,关键在于作者创作时凄凉处境,借酒消愁以及《红楼梦》重在叙事而忽略了人物年龄的详细考查。  相似文献   

2.
前人对《红楼梦》时序“矛盾”的看法并没有系统,而是散见于各人的评点、论述之中,归纳起来,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从清人开始,几乎一致认为时序“矛盾”是作者疏忽、失误而造成的;二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对《红楼梦》成书过程的研究,研究者将之看成是成书过程中修改、增删未尽的结果。这两个阶段实际也代表了两种研究类型,但不论哪一种,都可归结为“无意”说,而“有意”说还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陌生化”与《红楼梦》的艺术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最忌陈腐 ,作家以自己的作品给读者以全新感受 ,要求新求异 ,用“陌生化”的语言和“陌生化”的手法达到其目的。文章以《红楼梦》的艺术描写为例 ,阐释了这个命题。  相似文献   

4.
一部《红楼梦》写出许多的“病”,这是前此悲剧作品所未见的。曹雪芹为什么在一部用他的血、泪和生命筑成的作品中,精心描绘那么多的病态?这与作者的创作立意有着密切的关联。曹雪芹在开篇第一回中说: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具体地分析《红楼梦》中的病态描写,对于两百多年来,人们孜孜以求的“其中味”或可有所启迪。 鲁迅注及《红楼梦》时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  相似文献   

5.
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孙犁与《红楼梦》的关系.第一,《红楼梦》对孙犁创作思想的深刻影响;第二,孙犁在"《红楼梦》批判"运动中的独特表现;第三,孙犁对《红楼梦》思想艺术特色的独到见解;第四,孙犁作品对《红楼梦》的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6.
梦境,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自古以来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箸超在《古今小说评林》中甚至说:“中国小说,无一书不说梦。”在描写梦境的古代文学作品中,《红楼梦》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清代红学家、护花主人王希廉指出:从来传奇、小说,多托言于梦。如《西湘》之草桥惊梦,《水浒》之英雄恶梦,……各有不同,各有妙处。《红楼梦》也是说梦,而立意作法,另开生面。前后两大梦,皆游太虚幻境,而一是真梦,虽阅册听歌,茫然不解;一是神游,因缘定数,了然  相似文献   

7.
《八月之光》是作家福克纳创作高峰期的作品之一。作家运用了割裂时间的技巧、多角度的叙述手法、象征隐喻、意识流与内心独白等创作方法,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多元、复杂的人类心灵世界与人类现代文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打",是人物动作描写的一个重要手段与方法.<红楼梦>的作者也极其重视并善于妙笔刻画众多人物的"打",使之体现出人物性格个性化、环境条件典型化、情节发展必然化、艺术效应综合化、表现手法多样化等鲜明的艺术特色,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揭示题旨内蕴起着十分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通过神话架构、神变故事模式及梦幻、谶言、预兆、巫蛊、佛道神力等神秘现象和怪异力量的描绘,曲折隐晦地表达了一个潜在文本:主人公对能够步入仕途经济的经史子集之类经典缺乏兴味,而对《西厢记》《牡丹亭》却兴趣盎然,并且大语特语"怪、力、乱、神",从而彰显了人的欲望,推进故事情节,决定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发展和走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当前红学研究中不少人误入歧途的现状,重评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深入地讨论了其所取得的学术成就,高度肯定了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第一次用文学、美学和哲学的观点系统地研究《红楼梦》的态度、方法和方向,并着重指出,王国维从文学、美学的视角切入,排除掉种种“红外线”式的谬误,抓住了它的根本性特征,在今天来说,依然是高屋建瓴、胜人一筹的。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以春夏秋冬的季节循环作为文本的基本叙事时间框架,这种"迷宫式"的时间叙术艺术,在过去、现在,未来的交织缠绕中呈现出非线性的时间流变,使小说在情节、场景的流动交织中显示出强烈的悲剧氛围.  相似文献   

12.
纪永贵 《南都学坛》2000,20(1):30-34
《红楼梦》书名之寓意与秦可卿这个人物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秦可卿即警幻仙子的幻形;秦可卿之名为贾府的秦氏与仙境的可卿的合称;秦氏(可卿)托梦给王熙凤与贾宝玉之所即天香楼;天香楼即红楼;秦氏(可卿)所托之梦即“红楼梦”;《红楼梦》之名有多重寓意;《红楼梦》应是该书本名。  相似文献   

13.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 ,《红楼梦》之所以魅力永存 ,正是因为其作者在本文中特别强调了艺术本文与读者双向交互作用的动态建构  相似文献   

14.
本篇侧重论述《红楼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红楼梦》哲学是“无”的哲学,是“心”的哲学(形象性的心学),其最高的哲学境界是“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其哲学视角是“天眼”、“道眼”式的大观视角。其哲学方式是好与了、观与止、色与空、阴与阳、真与假、是与非相通为一的“不二法门”。《红楼梦》作为异端性诗化的心学,与儒、道、释相关而自成一格局。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诗性叙事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春旻 《南都学坛》2001,21(4):44-47
诗歌一直是纯粹的语言艺术,而传统小说则是文学亲近抚慰大众的通俗艺术。不过,《红楼梦》是一个例外。意象与境界的建构,象征、隐喻、复义、反讽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使《红楼梦》的叙事成为诗性叙事,因而它比一般的传统小说更具有艺术质感。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一直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世人所关注 ,所谓“追踪蹑迹”、“实录其事”是也。这只是其创作方法的一个方面 ,如果完全是“实录其事” ,宝玉口衔“宝玉”而生 ,林黛玉为“还泪”而来 ,则如何解释 ?《红楼梦》其实有许多地方显示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创作方法。文章从黛玉哭哭啼啼、泪水不干、诗作都是悲苦之作出发 ,结合该书在第一回、第二回、第五回大量描写的悲苦意象 ,指出该书在塑造黛玉形象时充分运用了象征主义创作方法。然后又从宝玉等形象的塑造中阐发其创作方法 ,指出《红楼梦》一书其实是贯穿了这种创作方法。该创作方法对深化人物形象意义、扩深小说主旨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绛洞花主〉小引》,是“睁了眼看”的。七十余年来,常为红学家所引用,大都是关于《红楼梦》之“命意”的。鲁迅所看见的“命意”,是贾宝玉所“看见”的“许多死亡”之悲剧。这种观点,基本上是“写实主义”的。今天,我们也应当更多地研究中国式“忘象得意”的美学意趣,方能通过多重否定,深一层再深一层地去假悟真。  相似文献   

18.
朱恩义 《南都学坛》2001,21(1):39-42
贾宝玉“意淫”这一总的性格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意淫”不是皮肤滥淫”;二、“意淫”是一种近似“痴情”的感情;三、“意淫”有“惟意会不可口传”的神秘意蕴;四、“意淫”是弃于世道的,可为闺阁良友。  相似文献   

19.
与其它古典小说相比,《红楼梦》显示出了极大的叙事智慧,其中视角艺术的运用更增强了作品 的叙事张力和审美效果。作品通过恰当调节作者与叙事者的距离、精心安排视角的流动和巧妙运用双重复合 视角,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叙事结构更加巧妙。事实证明,从作品的外部技巧入手,更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 小说文本深层的技巧和神韵,更好地领悟古典优秀小说的艺术精华。  相似文献   

20.
对《红楼梦》中男女侠义描写予以细读,进而指出此类侠义描写的意义在于抒发了作者深沉的感慨,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