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柄谷行人《跨越性批判》一书在将马克思与康德进行互文阅读时,发现了两者相通的批判视野——"跨越性批判",并以此方法重新解读了《资本论》,进而从中探究抵抗资本主义的新的可能性,重建共产主义的形而上学。同时,本文也对以柄谷行人为代表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了剖析和批评。  相似文献   

2.
评价的比较逻辑学是比较逻辑学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初级阶段,它基于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逻辑之间的纵横比较、同异比较为基础.评价的比较逻辑学的根本属性在于它的跨越性.这也是比较逻辑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根本所在.这种跨越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以及不同学科之间对于比较逻辑研究的诉求.评价的比较逻辑学的这一特性延伸了比较逻辑学研究的深度并拓宽了比较逻辑学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跨越中的留守——比较文学的学科处境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越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立场,文学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归属。没有跨越,不是比较文学;没有文学研究,也不是比较文学。跨越中留守是比较文学的学科宿命。比较文学要生存和发展,需要学科内外的宽容,只要根在文学,如何跨越,只是视角的不同,应当允许。只要还有人坚守比较文学研究的阵地,比较文学就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扩大与加深,多种文化沟通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也正成为现实的社会竞争力,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社会实践和价值观念。沟通中外文学文化交流的比较文学研究,成为认识“自我”和认识“他者”的文学文化之道。本科生应在了解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及文论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其以“跨越性”的比较文学思维来思考所学,以期打通民族界限、文化界限和学科界限,初步获得世界性视野。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扩大与加深,多种文化沟通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也正成为现实的社会竞争力,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社会实践和价值观念.沟通中外文学文化交流的比较文学研究,成为认识"自我"和认识"他者"的文学文化之道.本科生应在了解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及文论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其以"跨越性"的比较文学思维来思考所学,以期打通民族界限、文化界限和学科界限.初步获得世界性视野.  相似文献   

6.
“城中村”是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积极妥善解决“城中村”问题 ,加快“城中村”转型发展 ,使其真正融入城市 ,是城市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这些村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城中村”的转型发展 ,关键在于管理体制的转变。传统的路子是从村委会转为居委会 ,但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今天 ,不必要也不应该再走这个弯路 ,而应该直接向城市社区居委会跨越性转变。这种转变是必要的 ,也是可能的。要积极探索和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促进“城中村”跨越性转变  相似文献   

7.
网络文化使得人类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意志情感等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增强了人的发展的多面性、跨越性和自主性,促进了人的自由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奥兰多:一部传记》表面看似是一部人物传记,实际却是嬉戏般的浪漫传奇。伍尔夫通过充满想象力的虚构,叙述了主人公穿越时间、跨越性别的传奇经历,表现出了多维度的人物自我和时间概念,并以独特的视角审视、质疑正史,重构历史。通过这部小说,伍尔夫对历史的真实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试图真实地重写历史。其历史观具有前瞻性。  相似文献   

9.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对这个问题争论的历史伴随着整个翻译发展的历史.文章认为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事实上是可译的程度问题而不是可能性问题,换言之,不同语际间的转换是可能的但同时也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10.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中国梦"绝不是毫不相干的孤立个体。基于历史合力论的视角,我们能够从历史合力的整体论把握二者的战略性,从历史合力的层次论廓清二者的结构性,从历史合力的意志作用论认识二者的主体价值性,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跨越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探索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新途径,是历史的召唤和现实的需要。本文在历史的回溯和思考中,正确认识当下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号召高校基层党支部要强化各项职能、筑牢组织基础、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改进方法,不断探索高校教工和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新途径,实现跨越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解彩英 《新天地》2011,(9):121-121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发生了较大变化,典型之一就是每节内容前面的“课前提示”。课前提示不可不读更不可不用,有效利用课前提示,可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波普尔历史哲学的三个核心观念,即历史无规律、历史不可预测和历史无意义进行理论和逻辑的评析,揭示其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批驳是不成立的。指出:人类历史的进程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必然的、确定的和可预测的;历史的意义产生于将历史事实整合进主体的认知框架和理解结构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整体结构性变迁的历史进程。作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一部分的当代中国现代化,既反映了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色: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性,发展目标的整体系统性,发展战略的全面协调性和发展模式的后发跨越性等。这些特点是由我国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基本国情及所处国际环境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我国的公路建设也逐步步入了快车道,公路施工企业跟随者时代的洪流而上,及时地抓住了这个发展机会。但公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要想帮助公路企业顺利度过难过,迎来新的跨越性发展,就不得不多加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作用的积极发挥。  相似文献   

16.
评价的比较逻辑学不仅仅是对三大逻辑体系的比较研究,它更侧重于不同文明背景下逻辑与文化、逻辑与哲学、逻辑与社会和自然等学科的交叉研究。评价的比较逻辑学的根本属性在于它的跨越性和可比性。这种跨越性的研究思路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评价的比较逻辑学的这一根本属性为构建比较逻辑学学科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论唯物史观视阈下的波普尔历史预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普尔认为,历史的无规律性导致历史的不可预测性,"俄狄普斯效应"破坏了历史预测的精确性和客观性,"假说演绎法"说明历史预测的不可能性。而在唯物史观看来:不能绝对化地理解唯物史观的预测功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必然的、确定的和可预测的,唯物史观既肯定主客体因素的相干性,又肯定社会预测的可能性和客观性。  相似文献   

18.
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一直是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争论的话题。本文运用唯物主义反映论,结合认知语言学“现实-认知-语言”模式及其所内含的滤减现象,重新分析和论述了可译性和可译度问题。笔者认为:可译性是绝对存在的.语言与语言之间可以互译,只是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存在不同的可译度,受语言、文化、历史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信息和意义在语言与语言之间不可能完全对等移译。  相似文献   

19.
论历史的不可预测——波普反历史预测的三条理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波普反历史预测的三条理由 :由历史的无规律性推知历史的不可预言性 ;由“覆盖律”理论说明了历史预测的非科学性 ;由“纯粹逻辑理由”证明不可能预测历史的未来进程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从而揭示波普反历史预测的根源和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20.
试析波普否定"历史规律"的推导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普认为人的自由意志极大地影响了历史客观进程,从而导致了历史过程无客观的规律性。他坚守线性因果规律观,否认趋势是规律的特殊形式,否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可能性。他认为规律应该具有普遍有效性、重复性、可检验性,然而人类历史过程是一个不可逆的单一的历史过程,历史科学中的假设是对特殊事件的猜测,是不可检验,不可证伪的,所以没有一条贯穿社会历史过程的规律。他还给出了由“纯粹的逻辑理由”可推知历史无规律可循的逻辑论证,但他的说法却难以自圆其说。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纯逻辑理由”等方面分析波普否定“历史规律”的推导模式,可以发现因波普将证伪主义方法论、因果律和知识的作用绝对化,使其否定“历史规律”之说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