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016年10月29日,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临终关怀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在重庆成立,标志2016年成为中国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实务元年,成为中国生命关怀、医疗健康照顾、临终关怀事业与社会工作实务里程碑式事件,说明中国特色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实务时代来临,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现实、理论、政策、专业服务和全球意义.本文首次简要勾勒现代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实务体系范围内容与优先领域,列举中国特色现代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实务研究问题清单,为中国特色现代医疗健康、精神健康与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实务体系建设指明发展方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为增进全民健康福祉奠定社会服务基础.  相似文献   

2.
2016年10月29日,"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临终关怀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临终关怀与医务社会工作实务研讨会"在重庆隆重举行.来自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湖南、黑龙江、甘肃、山东、四川和云南等有关高校、医疗单位、民政部门、社工机构的86名中外专家学者和一线社工,参加了会议.这是值得记忆的历史时刻,参会学者围绕我国临终关怀面临的问题、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理论、临床干预与实务、特殊人群的服务和生命教育与哀伤辅导等主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过去数十年中,中国临终关怀服务主要集中于成年人或老年人,很少关注儿童临终患者.为临终儿童提供关怀服务,不仅是社会、经济和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也是人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需求,是当今重视服务品质和病人权益主流思想的最好体现.本文以上海儿童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实务为例,介绍儿童与成人临终关怀服务的区别,首次较为完整地介绍儿童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实务的疾病管理、生理照顾、心理照顾、社会关怀、灵性关怀、发展性关怀、实践活动关怀、死亡准备和哀伤辅导等九项服务内容.较为全面地划分了儿童临终关怀服务评估、信息共享、决策、制订计划、干预实施、结案评估等六个基本流程,分析探讨儿童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实务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基本问题,系统总结了中国本土化儿童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4.
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与临终关怀"人性至上"的服务理念一致,社会工作的"人道主义"思想与临终关怀的"尊重生命、善终优逝"的科学生死观不谋而合,社会工作"案主自决"的实践原则与临终关怀"知情同意"的生命伦理一致.因此,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有其理论基础和现实可行性.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工作的专业方法主要有个案社会工作方法、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和社区社会工作方法.在传统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模式下,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要注重协调关系、提供服务、获取和链接资源等,帮助临终患者减轻身体的痛苦和心理上的恐惧感,同时也为家属减轻压力、疏导情绪.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的临终关怀护理团队呈现以护理人员为主,社会工作者严重缺失的特点。通过借鉴美国卡罗莱那州临终关怀建设的先进经验,提出我国临终关怀团队建设的本土化路径,认为:应围绕医护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两条主线,在社会工作专业中增设临终护理课程,在护理专业中融入社会工作模块,培养交叉学科背景下的专业临终关怀人才。  相似文献   

6.
本土企业社会工作要想有效应对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挑战,必须跳出传统企业社会工作局限于企业内部工作关系与工作环境建设的思维模式,将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置于社会融入的视角和社区发展的框架下,创新服务理念与方式,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系统,既是本土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的需要,亦是对社会工作实务与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文章从实务工作的角度对"协作者"10年来的本土企业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探索进行了总结:创新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理念,还原增强农民工和企业的服务主体角色、创新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方式,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系统、创新企业社会工作教育倡导模式,促进社会各群体的融合与参与、创新企业社会工作专业建设模式,推动社会管理与服务创新。并对企业社会工作的主要伦理困境——如何在商业利益下衡量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价值,处理多方利益冲突,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项专业化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实务过程和工作技巧都建立在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系统理论作为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之一,对社会工作实务和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以系统理论在智障人士社会工作服务中一个个案为例,具体分析了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服务中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从宗教中发展走出的西方社会工作出现回归和超越宗教的趋势.服务对象中宗教因素重要性的提升,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服务对象共享社会工作服务体系,都要求社会工作进行有效回应.具有基督教渊源的社会工作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转换为多元宗教介入的领域,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正视宗教在社会工作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形成宗教与社会工作的互动亲和关系,是当代社会工作向精神性敏感发展和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社会工作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的平台.社会工作实务开始由星火式的点状分布走向燎原式的系统发展,兴办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达到两百多所,社会工作研究成果源源不断地涌现.社会工作的这一跳跃式发展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中展开,得益于政府、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境外社会工作界、传统工作体系、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良性互动,这种良性互动建构了中国的社会工作,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发展.这一发展要求专业教育工作者由以往推进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从而推进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为主要目标转向以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0.
社会工作的三维性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社会工作具有实践、专业和制度三个维度的性质 ,其本质属性是助人。实践的社会工作以社会工作实务的服务、行动和问题———解决助人 ;专业的社会工作以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价值和技能助人 ;制度的社会工作以社会福利制度的理念、政策和项目助人。不过 ,这种区分只是在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上有意义。现代社会工作是三种性质社会工作的有机整合体 ,它同时具有实践、专业和制度三个层次的意义。毕竟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导致了专业化的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的福利化导致了福利化的社会工作。典型地 ,社会工作已成为现代社会的福利发送体系  相似文献   

11.
制约社区服务专业化进程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工作职责定位模糊;社会工作只"综合"而不专业;社会工作力量分散;部分社区工作人员的错误观念。针对此,我们对构建社区服务专业化模式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明确社会工作的工作性质;第二,将社会工作服务分类;第三,设立社会工作服务站,集中社会工作力量;第四,加强对非专业化和半专业化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与教育。  相似文献   

12.
本课题以姑息照顾和社会支持理论为框架,招募癌症患者开展社会支持小组工作。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以姑息照顾为理念的医务社会工作支持小组的介入,可以为组员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满足他们的灵性需求。文章对小组评估方法、工具、癌症患者支持性小组动力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种儿童福利、儿童保护的新模式。上海市儿童福利院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至今已有10年。本文以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为研究个案,试图从专业社会工作的角度对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理念、过程、方法、技巧等进行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家庭寄养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恢复和重建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体系,当中一直存在着的本土性工作和西方专业化工作的争论,社会工作教育和社会工作实践分离。进入21世纪以后,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开始加快,表现在社会工作教育体系迅速扩大,社会工作职业资格和注册制度开始出现,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在扩展。当前,社会工作界的担心已经由如何发展转变为如何规范的问题。或者说,专业化进程已经进入到规范设定界限的状态,关注社会工作的专业纯洁性、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本文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提醒在专业化初期,大家的关注重点应该由专业化规范回到拓展专业实践领域上来,推动务实的社会工作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专业化的助人服务工作,其应用性、实践性取向要求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重点要落在实践教学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中,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有效形式,期望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社会工作者。而把项目服务应用到教学中,以课题项目研究及开发的形式来指导与教育学生,培养出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工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领域和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卫星导航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全球卫星导航服务提供者面临着一系列法律的风险并应承担相应责任,主要为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根据美国国内法及司法判例的发展,卫星导航信号侵权具有可诉性;且随着产品责任法的现代化,已显现出由产品责任调整卫星导航信号侵权的趋势。中国可以借鉴美国经验,完善现有侵权责任制度,进而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卫星导航信号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17.
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社会工作。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上海一直在稳步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以授权为特征的职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购买服务,民间组织经营,行业自律与管理,注册社工提供专业化服务。在职业化的过程中,上海社会工作在性质定位、需求定位、非政府参与和制度框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面向新世纪,上海社会工作职业化需要全面拓展,走近百姓,广泛参与,规范运作。  相似文献   

18.
由于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体系的过度依赖,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主体性明显不足。基于对中国国情和村庄特点及实际处境的判断,文章提出村庄本位的农村社会工作推进导向和发展思路,强调农村社会工作导向应从个人、家庭服务转向村庄服务,从问题解决转向关系调适,从经济帮扶转向文化帮扶。村庄本位的农村社会工作可以在村庄社会关系调适、经济资源整合与共同体意识培养方面等发挥重要作用,进而助力培植农村发展的内源动力,其要义在于更好地推进农村社会工作的主体性发展,并在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和实务模式创新上推进农村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