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戴维森的真理论虽有变化,甚至不乏矛盾处,但还是有其稳定的内核的,即把"真”、"真理”简化为语句的真;把语句的真与意义结合起来并试图把符合论、融贯论、实用论结合起来.但将三种理论结合的努力并不成功,这是把真理简化为语句的真并把真与意义捆在-起的逻辑结果.真理论的研究必须走出语言分析哲学的狭小圈子才有出路.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的真理符合论是一切真理论的基础,其后各派真理论思想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个轴线。围绕这个轴线历史上出现了种种不同解释,推动了真理论的发展,引发人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理解真理、把握真理。但它们都是围绕认识与对象是不是符合、怎样符合等问题而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论是真理符合论的当代形式,是历史上各种真理符合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辨析和厘清英文词“truth”的三重含义入手:语句的真,真的语句,真的理论(语句体系),由此区分了原子论的真理观和整体论的真理观,前者把真理看作一个个真的语句,后者把真理看作一个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还演绎出了三个很平凡的命题:只有一个真概念,但有许多的真理,真理常常表现为一个理论体系。留下一个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原子论的真理观和整体论的真理观能否协调?如何协调?  相似文献   

4.
史学的学科性根植于其真理性。西方历史哲学史既是一个求索历史和史学真理的历程,也是一个为史学争学科地位的历程。1725年之前,史学被认为与真理无涉;自1725年始,以维柯、黑格尔等为代表的思辨历史哲学,论述了本体论意义上的历史真理理论;自1874年始,以柯林武德及沃尔什为代表的批判或分析的历史哲学,论述了认识论意义上的史学真理理论。这些真理理论,在逻辑上均无法自洽。自1973年始,以海登·怀特和安克斯密特为代表的叙事主义则直接把史学与文学等同起来,彻底割断了史学与真理的关系,从根本上消解了史学的学科性。尤其是在经过叙事主义的冲击之后,史学家追求"隐喻的真理"当是逻辑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认识论概念的真理有两个基本涵义真和真的理论.把真理扩大为一个融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内容于一身的概念以及把真理归结为真这两种倾向都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6.
英汉思维差异与英语无灵主语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语无灵主语句是英语中独特的语言现象,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东西方在思维方式方面存在的差异。英语无灵主语句根据其主语的语义,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的"概念隐喻"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是无灵主语句生成的理论基础。在翻译英语无灵主语句时,要根据汉语的特点,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恰如其分的变通。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戴维森与达米特的意义理论,从可行性的角度分析了怎么样的意义理论才能成为探究我们世界的一个正确的理论。戴维森的意义理论可行性主要集中于他利用了塔尔斯基的真理理论,用“真”概念取代“意义’概念作为意义理论的初始概念,通过语句的真值条件来给出语句的意义,即通过真和真值条件这一外延手段来阐释语言的意义这一内涵的思想。达米特的意义理论主要在于提出构造一个可行的、合适的意义理论就必须与人的认识状态和认识能力联系起来。一个语句是真的就在于我们能够找到一种能行的方法来断定该语句。戴维森的意义理论缺陷主要在于用真概念为核心概念所构造出来的意义理论并不能对说话者关于语句的意义的知识体现在什么地方正确地显示出来及它并不能对人们的语言实践做一个合理的说明和解释。  相似文献   

8.
在对隐喻真值条件的探讨中,吉纳比与斯坦哈特分别基于范畴归属和可类比性刻画了纯粹的语义真值条件。如果把讨论延伸至句法和语用,将能更深入地反映隐喻的生成和理解。真值条件语用学认为,语句的完整语义可以视为其组成部分经语境调适的内容(及其组合方式)的函数。在范畴类型理论框架下,该调适过程具体可以通过赋予表达式不同的范畴和相应的类型来体现。就隐喻语句而言,语境的调适体现为转变源域类型和限制隐喻函数对性质的选择,首先将源域的类型由个体集转化为性质集,然后通过一个从性质集到个体集的隐喻函数,在源域性质集中提取符合语境的特征性质,如果目标域中的对象满足这一提取出的性质,则隐喻语句为真。  相似文献   

9.
仅从客观性、一致性和符合性方面考察真理的本质和特征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实践的、文化的、人性的角度对真理进行多维的综合研究,揭示真理的实践性、文化性和人性内涵,拓宽真理论研究空间.实践真理论、文化真理论、综合科学真理论是真理论的现代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论发展的新生长点.  相似文献   

10.
真理的本质、结构与形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理之惑的澄清,在于“真”与“理”的辩明,在于对其结构与运动形态的深入分析。真理之真有自在之真与关系之真的区别,就关系之真而言也有符合、清晰、实用等等之别。真理在狭义上是指符合于事实本相的一种概念逻辑体系,即真的理性化认识;但在广义上,真理则泛指符合事实的一切认识与陈述。真理的结构是(SR)O,意即忽略主体与关系影响、彰显客体作用的认识。真理作为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运动,其“符合”包括形象符合、符号符合与行动符合三类。行动符合是一切符合的基础,也是证明是否符合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后半期出现的"理论高峰",结束了追求"纯粹性"和"绝对性"的封闭型的理论形态,产生了各种追求跨越学科边界的"宏大理论".在这一"理论高峰"之后,出现了多元化的理论形态.考察这种趋势的一个重要立足点,是对历史和社会语境的关注.由此可以发现,不断剧烈变化着的语境导致了源源不断以反叛和挑战姿态出现的激进理论思潮.这种思潮不仅终结了封闭型的理论形态,而且也造成了理论跨越学科边界的境况和各种理论形态并存的现状.理论形态多元并存的"马赛克"景观,成了"理论高峰"之后的理论与文学理论的总体面貌.  相似文献   

12.
现象学哲学的“意向性建构”原理的实质意义给与 :主体建构对象就是给与对象意义。这是讲求读者建构 (再创造 )文本意义一路文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概念隐喻理论和类包涵理论分别探讨了隐喻的概念性和范畴化的问题,理论阐述中两个理论的提出者却不能相容.本文分析了它们的分歧和相互指责,认为两个理论所涉及的隐喻概念性和范畴化是隐喻内在统一的两个不同方面,在隐喻研究中应当重视两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特别是社会性问题的高级心理品质.智慧的探索贯穿了人类的文明史,构成了人类自我反省的一部分,但长期以来这种探索和研究主要停留在哲学、宗教等领域.20世纪后期,随着毕生发展心理学的迅速兴起,特别是对成功老龄化、智力、创造性等问题的研究,智慧问题逐渐引起心理学家的关注.当今,心理学领域关于智慧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智慧平衡理论”和“柏林智慧理论”为代表的外显理论及其指导下的研究;二是智慧的内隐理论及其指导下的研究.外显理论是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建立的智慧学说,内隐理论则侧重于探究普通人的智慧观.从跨学科的角度探讨智慧,将智力、智慧与创造力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尼采的"透视论"和维特根斯坦的"图式说"的比较研究,一方面揭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在对待传统哲学问题上的不同处理方式,另一方面揭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在标志哲学革命方面的共同意义.  相似文献   

16.
Grice的会话含意理论是语用学理论的基础。关联理论比会话含意理论更具有解释力。在分析两种理论基本差异的基础上,从交际模式、语境概念、语用推理三个方面探讨了关联理论对会话含意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尼采的"透视论"和维特根斯坦的"图式说"的比较研究,一方面揭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在对待传统哲学问题上的不同处理方式,另一方面揭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在标志哲学革命方面的共同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浅谈"信息论与编码理论"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信息科学的重要地位,介绍了信息理论的基本理论体系.在论述信息论与编码理论课程的教学特点的同时提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理论界,反理论之声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伊格尔顿的近作《理论之后》是对这种反理论的一个回应,其目的不是宣判理论的死亡,而是通过对文化理论的深刻反思探询当前文化理论陷入困境的原因,并试图超越后现代主义的幻象为文化理论寻找出路。他认为文化理论必须重新进入现实,必须对人类的道德、价值、真理等重大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并要对当代资本主义超出伦理限制的盲目发展和过度消费主义进行批判。《理论之后》对我们的启示是:中国当代的文化理论和美学理论应该充分关注中国的现实,尤其要关注在社会急剧转型中处于边缘地位、社会底层和少数民族族群人们的文化生活、价值转变、情感需求和文化尊严,为边缘和弱势群体及其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争取合法性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