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报道可以重建关于过去的意象,塑造集体记忆。文章通过对2001年至2021年间《中国青年报》的五四运动报道进行文本分析,分析其如何通过新闻报道建构五四运动的集体记忆。在五四记忆建构内容方面,研究发现《中国青年报》主要从活动记忆、历史记忆和五四精神的时代解读三个方面进行五四记忆内容的填充。在报道记忆建构特点方面,《中国青年报》一直以青年群体为主要报道对象,同时逐步淡化对官员个体形象的塑造;在报道细节上,加强对五四精神文化的认同感是一直以来的重点内容。总体而言,《中国青年报》五四报道随时代发展呈现丰富化、多元化、微观化、具象化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图像作为一种叙事手段与记忆媒介,与文本、影像、声像等审美形式在“民族—国家”的认同形塑以及民族共同体的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黄河图像作为中华民族的视觉化表征,参与整个民族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集体价值的确证。在救亡压倒启蒙的时代,“黄河—母亲”的隐喻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符号,促进民族统一与融合。嗣后,新中国黄河图像作为承载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媒介——记忆场,涵括家国命运、抗争进取、人文情怀等不同意蕴的民族精神。依照“图像叙事—记忆—认同建构”的理论逻辑,黄河图像话语的建构借黄河图像唤起社会个体之集体记忆,增进个体对集体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塑。新中国黄河图像话语的研究,不仅凸显出黄河图像之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与意义,而且也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3.
潘盛 《南都学坛》2008,28(5):52-56
"十七年"是一个文学"一体化"的时代,革命回忆录作为一种"一体化"特征极其明显的文类,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写作者身份的真实和叙述手段的虚构。这两个特点在文学生产过程中策略性地结合,起到了改写和重构集体记忆的作用。从"十七年"革命回忆录书写中代表性文本以及生产过程可以看出,革命回忆录的书写与生产是个不断修改的过程,出现了作为精神符号的"榜样"与"典型",出现了集体作者及读者与作者的合谋。这种特殊的写作模式对"十七年"公共记忆形成所起到的作用是:以多方位的集体叙事强化记忆,创立一种群体性的文艺生产方式,在新的政治一体化语境中建构了一个新的历史主体——人民大众。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数十年,记忆研究领域关于外显集体记忆的研究早已汗牛充栋。但除了外显记忆这一维度外,还存在一个巨大的内隐集体记忆的隐藏世界。这一隐藏世界的要素包括典型叙事、刻板印象、框架建构和世界模型。为了形塑新形势下的认知和行为,这些要素作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常常被无意识地在代际间传播和继承。在此意义上,内隐记忆不仅无处不在而且富有力量,但它又难以追溯。因此,现在是整合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人类学、文学研究、媒介研究和记忆史研究的方法来对其进行系统研究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5.
对西方哲学记忆观的历史演进进行了考察.记忆与人的意识、思维、理性等精神能力和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它经常成为哲学反思和思辨建构的对象.西方哲学的记忆观经历了古代本体论记忆观、中世纪基督教神学记忆观、近代认识论记忆观和当代生命哲学记忆观等几种历史类型.  相似文献   

6.
"共和国勋章"颁奖典礼是国家荣誉制度的一次实践与媒介呈现.在传统电视媒体和新媒体、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的传播图景下,其新闻叙事不同于一般新闻报道,该颁奖典礼的符号建构以及新闻传播生态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形成了新的关键节点的集体记忆,达成了集体共识,从而实现了社会整合.在疫情冲击国际社会秩序的语境下,中国应当继续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叙事,在克服偏见和误读的同时把握传播规律和节奏.  相似文献   

7.
"共和国勋章"颁奖典礼是国家荣誉制度的一次实践与媒介呈现.在传统电视媒体和新媒体、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的传播图景下,其新闻叙事不同于一般新闻报道,该颁奖典礼的符号建构以及新闻传播生态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形成了新的关键节点的集体记忆,达成了集体共识,从而实现了社会整合.在疫情冲击国际社会秩序的语境下,中国应当继续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叙事,在克服偏见和误读的同时把握传播规律和节奏.  相似文献   

8.
在web 2.0时代的当今世界,社会媒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媒体与集体抗议运动之间的关系,并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塑造着现代集体抗议运动。不管是集体抗议的意义建构、媒体的发生机制,还是集体抗议的空间形态,抑或是集体抗议中的行动者,都受到社会媒体越来越深的影响,而这使得抗议运动变得更加不确定和不可控,增加了各国应对集体抗议的压力,任何国家都应该认真严肃地对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微电影作为新兴的媒体形式和营销载体早已备受关注,而其在城市形象建构和传播中的作用刚刚崭露头角。特定城市空间内的微电影在本土化叙事中彰显城市现代性的追求,展示城市地理景观以及塑造城市群体形象,本土微电影本身亦成为一种仪式化的城市媒介地标。利用微电影呈现城市形象的同时,还能传递给受众地方感审美和城市精神认知的双重体验,蕴含着城市现代生活的市民话语,牵动市民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共鸣,福州本土微电影的城市形象建构,丰富了形象传播的维度,值得关注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大众传媒作为建构历史记忆的重要渠道,拥有三种表达历史记忆的模式(1)报道历史,以见证人的身份进行历史记忆;(2)再现历史,以复述者的视野建构历史记忆;(3)重塑历史,以艺术家的想象丰富历史记忆.这种表达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框架之中的,而且,媒体建构的历史记忆与历史真实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记忆构成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对寻根作家而言,“寻根”首先意味着记忆。作为一次意识形态推论所急需的集体命名,寻根作家把知青的个人记忆放大为集体的、时代的和民族的记忆,个人记忆被置放到历史的中心,讲述个人的记忆被改写成讲述民族的历史。民族集体记忆披上了文学寻根的文化外衣,在对地方风俗、远古礼制以及封建遗老的追忆中,寻根派试图在民族集体记忆的废墟上清理出一片开阔天地,从而重建现代中国的精神图腾。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中国建设事业的重要力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老军垦群体内部共享的集体记忆中承载着新疆建设历史与伟大兵团精神。为了实现对这段记忆的抢救保护与价值提取,需要以口述史的方式进行记忆开采,在此基础上展开进一步分析与讨论。通过对老军垦口述记忆的分析可以发现,强烈的身体感受与单一化的生活经历为其所在群体内部形成统一的集体记忆奠定了叙事基础;而群体内部之所以能够完成从个体记忆向集体记忆的升华,是由于不同个体组成一个群体后被赋予了不同于其中任何个体的“突生性”,为集体记忆的建构提供了一定的主观框架;集体记忆的维护则有赖于它所依托的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过程——老军垦群体最初作为一个由制度力量统合而成的群体而存在,但在共同生活中经历了对于彼此一致性特征的发觉之后,逐步迈向“心理群体”,并在时代的不断发展变迁之中最终实现了高度的群体认同。因此,加深对新疆建设发展历史的认知,是在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面向世界讲好军人屯垦戍边的“中国故事”并弘扬伟大兵团精神的重要出发点。  相似文献   

13.
主旋律电影《长津湖》通过对叙事空间的选择和构建,对发生在长津湖地区的这场战争进行了影像呈现,通过对事件地理空间、历史社会空间与精神心理空间三种不同类型空间的描绘,全景散点式再现了历史记忆,重申了这场战争的正义属性,塑造出中国军人的英雄群像,以期建构观众对这段特定历史的集体记忆,强化民众的家国意识和对自我族群身份的认同感。影片将中华民族一段特殊的历史记忆具象化,呈现出悲壮慷慨、雄浑豪迈的审美风格,作为中华民族影像美学新范式,对未来主旋律国产电影创作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绿洲文化的文学表达意在从文化理论建构的角度看新疆当代多民族汉语文学的生产过程,指出绿洲作为新疆典型地理空间与生活经验的实体,广泛存在于新疆当代多民族汉语文学创作的话语实践中,它通过对两种叙事资源的有机继承、四种空间功能的主题呈现以及四种话语建构模式的实践,完成了对新疆当代多民族汉语文学作为绿洲生活记忆的媒介与集体记忆的书写对象的建构。运用空间理论,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总结归纳出新疆当代多民族汉语文学创作中新疆绿洲生活经验的话语建构过程,并尝试对这种话语建构过程进行文化阐释,可见这一话语建构模式对研究绿洲生活经验书写具有普适性,有利于当代文学研究者和创作者对当代文学中的绿洲生活经验书写做进一步的深度思考与理解。  相似文献   

15.
对西方哲学记忆观的历史演进进行了考察。记忆与人的意识、思维、理性等精神能力和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它经常成为哲学反思和思辨建构的对象。西方哲学的记忆观经历了古代本体论记忆观、中世纪基督教神学记忆观、近代认识论记忆观和当代生命哲学记忆观等几种历史类型。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于地点上的集体记忆”为洞察社区文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记忆视角。成都社区的坝坝会之所以能够成为基层治理的抓手和工具,在于坝坝文化积淀的民情民意,易于激发参与者的集体性情感。在根本上,它属于一种不言自明的地方性“意会”文化,包含互助性、大家在一起等集体记忆特征,这类情感还具有某种神圣性特点。以成都社区治理中的坝坝文化为讨论起点,可以看到基于地点的集体记忆在构建社会团结中的作用。这类集体性情感生发于人与地点之间的互动,最终体现了人的精神世界的一些特点,是人适应变动不居世界的一种方式。人类社会在延续中有重视种群和集体的倾向,它具有两面性,就如同社区文化生发的集体感给人提供了安全感,也对个体造成了束缚,这是文明的悖谬之处。  相似文献   

17.
社会认同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而现代生活中的各类庆典提供了考察其实在性的经验领域。庆典与社会认同有关,而集体记忆是连接两者的中间力量。庆典和集体记忆紧密相关:通过凸显文化符号、与历史的勾连能力以及对当前现实的诠释,庆典既可以复活旧的集体记忆,也可以制造新的集体记忆;而集体记忆又和社会认同紧密相关,通过制造共识和辐射话语力量,集体记忆能有力地推进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重视借助媒介建构革命记忆,以发挥历史记忆在形塑政治认同、建设政治文化和实施政治动员方面的价值功能。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红旗飘飘》丛刊,是中国共产党记忆建构实践中的典型。《红旗飘飘》通过多途径汇集革命史料、多形式呈现革命记忆、多主题聚焦时政热点,传达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史事记忆、主体记忆、价值记忆和精神记忆,彰显出保存革命历史、引领革命理想、传承革命精神、凝聚记忆经验等多方面价值。《红旗飘飘》办刊实践对新时代继续建构党的历史记忆和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亦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城市景观的媒介建构——以株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景观建立在地理的基础上,又被赋予了丰富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人文内涵,传媒成为信息化时代建构景观象征意义的重要工具,考察地理景观就是解读阐述人的价值观念的文本。中国城市化在快速推进的同时出现严重的文化冲突和认同危机,而大众传媒对城市文化认同感的建构起到重要作用。地方媒体通过强化地标性景观的文化内涵,唤醒怀旧的城市集体记忆,发起对城市地理景观的媒介批评与公民维权行动,来对城市景观进行塑造和想象,建构城市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0.
青春成长一直是电影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随着2010年《老男孩》到2012年的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掀起了青春的怀旧潮。怀念青春的电影中,这些特定时代里的青春记忆,唤醒了与处在或经历过相同时代的社会成员所共有的记忆分享,青春"集体记忆"的问题引进了学界的普遍重视。本文主要选取国内1979年至今拍摄的关于青春追忆的影片,分析电影中日常生活、媒介事件、历史事件和主题,建构了怀旧电影中青春的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