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可乐》2006,(10)
上个月,办公室新来了一位女同事。她年轻又有气质,长长的秀发赢得了很高的回头率。由于办公室空间不大,她和我背对背坐着,每次回头,秀发总会从我背上轻扫而过。时间一长,我身上也免不了沾上几根青丝。为此同事们都羡慕得不得了。有天下班后,我一进家门,妻  相似文献   

2.
在神话故事《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会随着咒语而变小变大;既可以变成一根绣花针,塞在耳朵眼儿里,又可变成擎天柱,支撑天地。孙悟空头上的金箍,也会随着唐僧念“紧箍咒”而变小,勒得大圣头痛难忍。这些迷人的神话,反映了人们一个愿望:让事物根据人的口令而变化。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这就是奇妙的声控技术。  相似文献   

3.
默然 《人生与伴侣》2010,(12):56-56
本期人物:王娇 生活城市:郑州 年龄:24岁 职业:杂志编辑 收入:月均4000元 资产:小户型一套,除了四张高额信用卡,账面基本无钱可用  相似文献   

4.
福柯的"对抗记忆"理论强调主体的"儹越式感性体验",帮助我们充盈和纠正被建构的"记忆";本文以"创伤性记忆"为切入点,揭示当下"新历史主义话语"与"国家意识形态话语"之间微妙的同构关系;小说<人面桃花>再现中国革命中被遗忘和遮蔽的"感性"因子,凸现"感性革命"柔软,而又不乏"原始强力"的特质,完成了对"新历史主义"话语的扬弃.  相似文献   

5.
吕妈妈就是我老妈,是简单勤劳节俭朴素爱唠叨没多少文化的千千万万中国妇女中平平凡凡而独一无二的一员。因为我爸爸姓吕,妹妹某日突来兴致,冲着妈妈嚷“吕妈妈”。在妹妹的长期荼毒下,妈妈也开始笑称自己为“吕妈妈”。  相似文献   

6.
中国思想发展到晚明,私成为一个热门论题。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都注意到了"私"的问题的不可回避性。他们在传统的立公灭私的框架下试图给予私以一定的位置。清代中叶的思想家龚自珍第一次从正面肯认私的合理性。他从三个方面肯定的私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私的观点的出现,意味着新的思想的成熟,是中国思想转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7.
袁京泉  王尧 《成才与就业》2022,(9):28-29+25
<正>“要开学了,‘社恐’怎么办?”随着9月开学季的到来,不少平台出现了这样的求助帖。“社恐”即社交恐惧的简称,是时下一个非常流行的网红词汇。身边不少年轻人会给自己贴上“社恐”的标签,并举例证明自己确实社交恐惧:一想到要进入新学校,面对新老师、新同学,就会焦虑得睡不着觉;和老师或是领导单独待在一起就会浑身不自在,连“尬聊”都不会;路上遇到熟人宁愿绕远路也不愿打招呼;必须参加的同学或朋友聚会临时取消,感受到的不是失落而是庆幸等。但这些是社交恐惧的症状吗,你真的“社恐”吗?做一做下列的自测题,也许一切就清楚啦!  相似文献   

8.
"私谥"在春秋时代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春秋时代"私谥"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诸侯薨逝后未向周王请谥而由其臣子拟谥;二是民间对无爵者私自拟谥。这两种"私谥"的出现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并对后世的私谥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研究不仅存在着对道家思想重视不够的倾向,而且对道家本身的概念也有忽视的现象。因此,以老子的"私"为切入口,通过"私"与"身"的联系,以及"身"与"我"、"吾"实际相同的使用例,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不仅"私"的本义与我们现在使用的"偏"相异而表示我自己的意思,而且在人际关系里,"私"的价值追求取向是"与人己愈多",这一倾向与儒家形成鲜明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邶风·谷风》:“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毛传:“育,长。鞫,穷也。” “昔育恐育鞫”,郑玄、孔颖达、朱熹都把“恐鞫”理解为动宾结构,意思是恐怕穷困。这样两个“育”字就不好解了。郑玄笺:“昔育,育,稚也。”“昔幼稚之时,恐  相似文献   

11.
《可乐》2006,(1)
每个周末和节假日都是结婚的好日子,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喜庆的味道。眼前的景致灿烂绚丽,而落寞的恐婚男女却是心事自知。脸上阴晴不定的新人们,他们无比幸福的姿态和神情,或许并不那么纯粹,甚至会在结婚进程中"掉队"。而那些未婚而恐婚着的人们,也在不知不觉间被触动了内心深处最敏感的神经,羡慕憧憬少,困惑感伤多。越来越多的都市男女感染了"恐婚症"。  相似文献   

12.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些中老年人,当看见同龄好友生病或病逝后,也觉得自己身上这痛那痛,怀疑是患了什么疾病,甚至怀疑患了癌症。虽经各种检查未发现异常,自己仍不能消除疑虑,由此产生恐惧、悲哀等消极情绪,给工作带来影响,给家庭生活带来阴影。其实,这些人不一定会有什么"病",而是产生了恐病情绪。中老年人为什么会产生恐病的情绪?第一、身体素质"自然滑坡"。部分中老年人,总是要求自己的身体状况像年轻  相似文献   

13.
"快餐化国学"与原汁原味的国学相比,其传播手段不同,但它也是国学存在和传播的一种路径."快餐化国学"的讲评者虽然不是国学领域内的学者,但其观点仍在学术研究范围之内."快餐化国学"适应了普通大众对文化的需求,不是媚俗,是通俗,其弘扬国学的功劳不可抹杀.因此,恐"国学快餐化"大可不必.  相似文献   

14.
<正>最近,笔者收到一位同学的求助信。他说,虽然考入了心仪的学校、专业,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期待,但随着开学的临近,一想到要面对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就越来越焦虑,有时晚上会翻来覆去睡不着。作为“社恐星人”,他甚至想如果新学期也居家线上学习就好了。  相似文献   

15.
《北京娱乐信报》10月18日有消息说,在江西安义农村,青年男女以签订协议方式迅速确定恋爱、婚约关系,并在男方交纳数万元“婚约保证金”后一同外出务工、非婚同居。但是,“闪婚”过后,一系列社会问题随之而来,而其中由“婚约保证金”引发的纠纷案频发现象更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6.
龚自珍一反先公后私的传统,提出了“私”论,认为人皆有私,分别从认识论领域和伦理道德领域对传统公私观进行诘难。其主张在对传统道统的反击和对个人价值及个人意志的凸显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使得“公私之辨”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近代人文色彩,对“古今中西”之争及挽救时局和民族的命运都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龚自珍论私没有阐明什么是私,也没有论及私产生的原因和公私的相对性,使得龚自珍的私论有失严谨,对后世公私关系的正确走向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 郁达夫是中国新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在“五四”以后的文坛上独树一帜,曾经产生过很大影响。郭沫若把他比之为“俄国文学中的屠格涅甫”,日本、东欧的一些学者认为他是“中国的自我小说作家”。象“五四”前后的许多其他作家一样,外国文学也哺育了郁达夫的创作。其中西方的浪漫主义和日本的“私小说”对他影响尤深。这里,我们着重探讨一下郁达夫小说那种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特别是“私小说”这一日本所特有的文学形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从日本私小说的特征和事实性出发,重点探讨私小说的虚构性问题。私小说中的虚构性表现为作家对自己身边事实材料所进行的歪曲和艺术加工,也表现为作家现实处理和艺术处理的矛盾。读者应把私小说中的虚构看成一种艺术技巧,把私小说当作一种普通的小说作品而不是作家的自传来阅读。  相似文献   

19.
儒家传统文化从"天下为公"的政治维度、"重义轻利"的利益维度和"公善私恶"的道德维度提出了"崇公抑私"的思想,在道德意识和政治理念上要求人们"大公无私",使得"崇公抑私"构成了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主流。然而,儒家传统的"崇公抑私"的公私观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为封建统治阶层服务的"天下为公"导致"天下为私";抑制个人私欲的"以公灭私"导致"假公济私";将公私等同善恶的"公私对立"导致"公私两无"。在时空变迁和语境置换之下,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必须重视"私"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为了构建公民社会,儒家传统的公私观需要转化为"尚公重私",以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汉唐“私谥”文化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私谥”是汉唐时期体现师生关系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其礼仪内容和形式大体形成、定型于汉唐。这种介于国家礼典和民间礼俗之间的“私谥”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了汉唐时期“师”阶层在文化地位与政治影响间的尴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