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化是艺术接受的背景。在文化这个大气候的影响下,中西方民族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接受等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和特征;思维方式上,西方人重逻辑分析,中国人重体味;艺术接受上,西方人追求形似,中国人追求神似;审美情感表现上,西方人喜则大笑,厌则大怒,中国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相似文献   

2.
试析西方媒体北京奥运报道与中国国家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西方媒体出于自身政治、经济、受众的需要,对中国能否成功举办奥运会存在着很大的偏见和误解,质疑、抵制北京奥运的声音一边倒,中国的国家形象因此受到严重的挑衅。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认识发生了显著变化,其报道视角由质疑、抵制北京奥运会转向肯定和赞扬。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认识变化得益于信息的公开透明、新闻宣传管理部门的有效组织、中国新闻媒体有效舆论引导以及知名公关公司的专业支持,这对于今后中国政府和媒体应对西方媒体的报道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具有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语言表达体系、文学形象体系、行为主体和接受主体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文化差异对翻译活动造成的障碍,提出了翻译工种者的任务,即减少文化差异对翻译造成的困难。更好地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4.
对被告人认罪案件简化审理有助于提高效率 ,保障人权。辩诉交易是在处理被告人认罪案件上非常有影响的制度 ,我国的认罪审理程序与辩诉交易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5.
李伟 《学术探索》2012,(6):71-73
中西方在对英雄的道德和形象要求、个体与集体关系、亲民与生命观等方面存在显著的观念差异。其根源在于双方的生命存在观、传统哲学、文化、社会主体构成及民族人格等文化异质所致。  相似文献   

6.
魏博辉 《学术探索》2013,(4):108-112
语言文字不断地发展,形成了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两大分支。我们把带有“表意”性的语言文字统称为“会意语言”,把带有“表音”性的语言文字统称为“确意语言”。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在此,对于中西方语言文字的特性进行分析,找出其差异性,这也是理解和把握中西方不同思维方式及民族精神的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7.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影响读者的一种新闻体裁.情商是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该文对一些人物通讯采访案例加以收集和整理,分析情商对人物通讯采写的影响,以期真实地反映目前新闻界在人物通讯采写中情商运用的实际情况,从而为新闻媒介和大学新闻教学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为新闻教学改革提供助推力,使更多大学新闻系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学会驾驭自己和采访对象彼此间的情感,为采访创造出最佳的沟通环境.  相似文献   

8.
徐婧 《理论界》2008,(12):57-59
我国与发达国家批发市场的发展存在很多迥异之处,本文主要从市场起源、城市空间发展模型以及经济体制改革角度分析了我国与发达国家批发市场产生地点的差异,从商品流通渠道主导权理论与流通成本角度探讨了批发市场生命周期相异的成因,并从市场产生原因和商品交易的客观条件两方面阐释了批发市场经营商品品类不同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黄金德 《琼州学院学报》2009,16(6):80-81,91
本文对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的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0.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本质。本文从价值主流、个人本位、天人观、知识观、交际观等几个方面分析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以期对中西方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避免跨文化交际失误。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 ,与报纸、广播等媒介传播的新闻相比 ,电视新闻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具有可视性 ,能满足观众“看”的欲望 ,让观众能耳闻目睹时空统一的新闻事实。探讨电视新闻可视性 ,应从电视的特性、新闻的传播规律、新闻的审美价值和新闻的思想性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理解。只有深入研究和重视电视新闻的可视性 ,才能使电视新闻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欢迎 ,并扩大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曹滢 《学术探索》2012,(9):108-109
人物故事是特稿选材的一个主要方式,因为人物故事能充分体现可读性和人情味。本文对两个特稿例证的分析说明,没有故事,没有人物,就不是一篇能够吸引人的特稿。这也是记者在日常报道中与编辑部讨论最多的问题:"特稿写什么?"——特稿写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迅猛发展,在全国各地形成燎原之势,被称作"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但是,目前的电视民生新闻报到还存在着定位、站位和诉求等诸多误区。文章拟对电视民生新闻的部分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媒体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价值观及合理定位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4.
现代受众调查为受众注意力演变的考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本文依此类调查的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中国新时期新闻受众注意力的演变轨迹,并从以下方面得出有关结论:目前,在接收目的方面,获取新闻、了解方针政策、了解社会观点与思潮是受众接触新闻媒体的首要目的,增长知识、娱乐消遣是其次目的,增长见闻等是第三目的;在题材兴趣点方面,受众对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的兴趣“长盛不衰”,对地方新闻的兴趣逐渐提高,对体育新闻的兴趣比较平稳,对社会新闻和经济新闻的兴趣经历了一个由淡到浓再淡的过程,对法制新闻的关注程度一直在上升;至于对新闻媒体的意见,在有关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媒体对重大社会问题和热点问题的反映、舆论监督、会议报道等方面,受众的不满意度均呈上升态势。需要说明的是,受众的演变体现在许多方面,本文只是从三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而且,仅仅是对受众注意力的演变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5.
法律理念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不同的社会文化传统决定了不同的法律理念。中西方传统法律理念具有法集团本位与法个人本位、公法文化与私法文化、法律的伦理化和道德的法律化等不同特点。造成这些不同特点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理念、社会结构等方面的不同。通过中西传统法律理念的比较可以对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有所借鉴和启迪,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践行法律至上、权利平等、权力制约、权利本位等法治原则。  相似文献   

16.
寇鹏程 《河北学刊》2003,23(1):191-194
中国美学的思维取向并非如人想像的那样,一开始就是超越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的审美.实际上中国的审美思维里一直有着一种自觉的主客之间的二元区分,只是这种二元区分不是西方式的二元对立、二元分裂,而是区分后又极力寻求二者之间的合一.  相似文献   

17.
英汉语用的差异与英汉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密切相连 ,只有了解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才能消除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语用障碍和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18.
周芸  吴蕾 《学术探索》2009,(4):134-139
跨体式新闻语言是一种由不同语体标记相互渗透所形成的言语现象。特定社会的时代精神、文化心理、思维模式以及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受众的知识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不但影响着跨体式新闻语言的生成,促使跨体式新闻语言生成某种特殊的修辞效果,而且还因该效果所呈现的风格色彩进一步影响到新闻报道语言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我国以往大多数学者没有把中西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当作了相对独立的学术领域。这是由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认为中西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不可通约性。事实上,中西马克思主义虽然分歧巨大,但二者的共通性也不少。在理论渊源上,二者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并结合本国、本民族的具体实际;从影响二者的主要外来因素看,都与苏联有脱不开的关系。这些共通性正是二者之间展开平等对话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