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会计准则对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长期股权投资做出了不同的会计处理规定,文章比较了两种合并方式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区别,通过案例进一步比较了企业合并分别采用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核算的不同,进而探讨了新会计准则对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长期股权投资处理规定的积极意义以及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长期股权投资中的股权投资差额和合并价差进行论述,尝试性地概括出股权投资差额与合并价差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以供同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FASB和IASC取消了权益结合法后,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与购买法并存的二元格局,则是针对我国目前经济环境特征的切合实际的选择。不同的企业合并方式决定其具体会计处理也不同。在控股合并方式下,合并方与被合并方通常成为母子公司关系,合并方涉及对被合并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及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在吸收合并方式下,由于在合并后只存在单一的法律主体和会计主体,合并方则需要将企业合并中取得被合并方的全部资产、负债并入合并方自身的账簿和报表进行核算。  相似文献   

4.
编制合并报表: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比较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成本法核算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并据此编制合并报表,母公司能通过控制子公司的股利政策而操纵个别报表利润,合并净利润或期末留存收益也往往大于母公司个别报表中的相关指标。从而无法完成合并报表"数据验证"的自检功能,也使集团的净利润或期末留存收益虚增,据此计算的相关财务指标如投资报酬率也可能虚假或被曲解。采用权益法编制合并报表,则可克服上述不足,从而能提供更有用、更相关的信息。本文通过简例对上述差异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5.
企业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通过一定方式,组成一个新的企业的行为。《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中规定,企业合并根据合并的性质采用购买法或股权联合法进行会计处理。在美国的会计发展史上,购买法和股权联合法伴随着并购浪潮而产生,而且股权联合法一度成为选择的重点,但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则于1999年在修订的16号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APBopinion)中,正式取消了股权联合法。因此购买法在美国成为企业合并的唯一方法,随之我国也出现了购买法和股权联合法之争,争论的焦点在于我国是否采纳联合法。本文认为我国应根据两种方法的特点和我国的具体会计环境确定,而不能简单地模仿美国否定股权联合法。  相似文献   

6.
按照新会计准则规定,投资者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由过去的权益法改用成本法,核算方法改变的原因最主要是避免在子公司实际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之前,母公司垫付资金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也是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核算方法的改变应该是体现了成本法与权益法的互补,但也因此而使母公司的财务报表比合并财务报表上的净利润单薄很多,从而使分红基数减少很多,所以在肯定方法改变的积极作用时,还得注意防范母公司刻意"藏富于子公司",从而达到不分配或者分配很少利润以损害少数股东权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针对会计准则只对直接控制或间接控制下合并报表的会计处理进行详细的讲解,而对直接和间接控制下的合并报表未能给出必要讲解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图示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直接和间接控制方式下间接控制部分的会计处理,找出合并报表的合理会计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有利于直接和间接控制方式下合并报表的编制。  相似文献   

8.
企业合并是指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的联合或获得对另一个企业净资产和经营活动的控制权,将各单独的企业组成一个经济实体。企业合并主要有购买性质的合并、股权联合性质的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相应地有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对两种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比较,便可知其存在的利弊。  相似文献   

9.
企业合并的反垄断控制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合并控制是反垄断法关注的重要课题。控制企业合并与发展规模经济并不矛盾。规制经济垄断、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维护国民经济安全需要反垄断法。合并控制立法应注重整体利益优先、产业政策导向和本土化。合并控制的实质性标准是产生或加强市场支配地位 ,而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国际竞争力、预防破产、改善竞争条件和整体利益可为禁止合并的抗辩。  相似文献   

10.
在高校教学中,学生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往往难以理解。要化解这一难题,核算时可采用两种转换方法:一是将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二是将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每种转换方法各有其核算要点和注意事项。长期股权投资无论是成本法改为权益法或权益法改为成本法核算,均应根据长期股权投资变化的原因对长期股权投资帐面价值进行追溯调整,在未来期间再按权益法或成本法进行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 90年代开始 ,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轮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本文分析了本轮并购在规模、行业、国别等方面表现出的特点 ,并从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政府政策的转变、企业竞争能力的培育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需要等多个角度阐述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一国两制在澳门实施十年来,内地与澳门在法律文化方面交流与融合呈现出剔除殖民主义色彩、融合步伐加快等特点。澳门与内地具有共同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同沐民族认同意识,共享儒家伦理光芒,理论上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全球化与区域化潮流等都为内地与澳门法律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基础与条件。判例制度、审计监督与法律渊源规范化、法律教育普及与法律双语化可以成为今后交流与融合的契机与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的大学出现了联合或合并办学的良好态势 ,这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高校合并从目标上讲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 ,调整高教结构 ,引入社会参与办学 ,促进提高质量 ,有其合理性。但合并工作是复杂的 ,难免会受到各种整合因素的制约。人力资源整合 ,作为影响高校合并成败的关键之一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从人力资源整合的定义出发 ,探讨高校合并后的人力资源整合的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14.
论外商对中国投资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后期以来 ,外商在中国的投资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 ,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独资化趋势日益明显 ,普遍采取独资方式或增资扩权以实现控股权 ,这已成为外商投资的主要方式 ;由于中国对外商投资政策的逐步放宽和并购对象充足 ,外商从降低成本、便利筹资、分担风险和占领市场出发 ,扩大了跨国并购的投资方式 ;产业链投资方式也成为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15.
作为旅游产业的全新发展模式,近年来,旅游产业融合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拓展,其中,旅游产业与会展产业的融合是旅游产业融合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对旅游产业、会展产业的构成、旅游与会展产业价值链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从3个方面论证了旅游与会展产业融合的可行性:旅游产业和会展产业共用大量的公共资源和产业资源,产业链彼此交织,旅游产业为会展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会展产业的资源和影响力则是旅游产业深度发展的助推器。基于此,建构包括发展路径和发展对策在内的旅游与会展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在发展路径上,包括支撑层面的资本融合、技术融合与人才融合,基础层面的资源融合、功能融合与市场融合,以及最高层次的品牌融合与文化融合;最后,与产业融合路径相对应,提出旅游产业与会展产业融合的4项重要对策,包括培养专业人才、改进政府管理、发展骨干企业与整合产业价值链,以期对学术研究和产业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融资租赁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并购是企业快速扩张的有效手段,利用融资租赁的基本原理进行企业并购是可行的,融资租赁式并购的总体思路:出租人作为所有人在这种并购模式下从企业并购方获得租金收入,企业并购方按融资租赁合同支付完租金后取得目标公司的所有权,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并购。  相似文献   

17.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旅游饭店,其合理的风险并购有三种模式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本文通过对我国旅游饭店并够模式的划分及比较,就当前在并购活动过程中,影响旅游饭店并够的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及风险因素进行了阐述,为旅游饭店的风险并购整合提供了可行性的参考理论。  相似文献   

18.
“合并价差”是母公司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中才出现的一个会计项目,由于企业集团中母子关系建立方式不同以及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投资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使得母公司的长期投资项目与其在子公司拥有的权益份额或其它项目抵销时,产生了各种合并差异,“合并价差”就是这各种差异的综合。因此,我国对“合并价差”的会计处理存在着缺陷,应该结合合并价差的成因,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基础上,并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不同的处理,以提高合并会计报表信息的相关性,为报表信息的使用者决策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 ,近年来国家对许多高等院校进行了合并、划转和调整。在合并后的高校各校区之间出现大量的拨入、拨出经费 ,往来结算等财务核算工作。从而产生了一项新型的、类似于企业集团的会计工作———期末会计报表的合并及调整工作。本文拟就高校合并后的期末会计报表的合并及调整工作 ,结合笔者在相关业务工作中的实际 ,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注重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打下深厚中、外文化基础,是培养具有跨文化对话能力的高水平外语人才,切实提高外语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