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史记·留侯世家》中塑造了张良的三种形象:任侠、谋士、游仙。但长期以来,张良主要被塑造成一个深通谋略,又有些"文弱"的谋士。这与历代政府的政策如尊崇儒学、重文轻武等有着莫大的关系。到晚清之世,在内忧外患的危机之下,知识精英们掀起一股强劲的"尚武"思潮,重新诠释张良,使得张良的形象再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谋臣形象黯然失色,而游侠形象大放光彩。  相似文献   

2.
曹操与谋士的关系,是《三国演义》君臣关系的一个层面,在魏、蜀、昊三方中表现最为复杂,其文化内涵也比较丰厚。整体可视之为君臣关系的扭曲形态,但也有前后期的差异。前期是君臣关系的常态为主,扭曲为辅;后期则演变为扭曲为主,甚至大开杀戎。其演化轨迹是扭曲趋势愈演愈烈,光彩渐失。其关系恶化的深层原因,有政治的因素,也有文化的因素,还有人性的因素。在封建专制政体制约下,曹操与谋士关系的实质是主奴有别,谋士们无法摆脱其人身依附关系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荀彧的无奈     
不知怎的,小时候读《三国演义》,对曹操谋士荀彧因一个空盒子而自杀的印象特深。说曹操将加九锡,苟彧一反常态,强烈反对。小说描写与史书记载倒是基本吻合的:  相似文献   

4.
“桃园结义”在《三国演义》中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意义,有关它的不同解读,能够反映《三国演义》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其誓词是真话还是套话,事关小说文本的“对外宣传”和“衷心底蕴”是否一致,进而关系到小说的成书方式以及罗贯中的“主体性”;有关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讨论,常常徘徊于对原著的还原理解和对消极影响的担忧之间,这是“历史主义”和“普遍主义”的矛盾;无论推崇《三国演义》的精髓是谋略,抑或以《红楼梦》为参照系批评它是权术大全,“泛谋略化”和“去诗心化”,皆未搔到《三国演义》的真痛痒.  相似文献   

5.
霍雨佳编审霍雨佳编审1925年8月生于海南省儋县白马井镇,1949年湖北革命大学毕业。先后任《湖北日报》、《海南日报》编辑、《海南师专学报》主任,《海南大学学报》主编。在编辑工作之余,霍雨佳编审专心致志攻研《三国演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三国演义用人艺术》、《三国演义谋略新探》、《三国演义美学价值》、《三国演义  相似文献   

6.
司马懿是三国时代著名的历史人物,也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比较成功的英雄形象。但长期来,在《三国演义》研究中,司马懿是被埋没的。在罗贯中笔下,司马懿不仅是一个胸有谋略、善晓兵机的军事家,同时又有政治家的远大抱负,曹操和诸葛亮都很重视他的谋略才干。他是从魏过渡到晋的一个关键人物。他在三国舞台上经历了三个时期,虽也经过升沉起落,但最终是他控制了曹魏政权。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在战争叙事方面它也创立一种经典模式,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封神演义》在战争叙事方面对《三国演义》多有继承,如突出英雄主义精神、在战争描写中重视谋略等,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些经典情节也有所借鉴甚至是移植。与此同时,《封神演义》在战争叙事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在战争叙事中增加了更多的神魔因素,在具体的战争描写中更为重视阵法以及宝物的运用,偏重于以法术来取代智谋描写。  相似文献   

8.
鲁肃是三国时吴国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作为历史人物真实存在的鲁肃和在文学作品中被加工形塑的鲁肃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历史上的鲁肃继周瑜之后官至都督,处事果断,有谋略和胆识;但是《三国演义》中的鲁肃却被塑造成一个忠厚老实、胆小怕事的形象。鲁肃的形象发生了嬗变。这一嬗变主要经历三个阶段:以元至治年间的《三国志平话》为代表的民间说书阶段,以元杂剧为代表的从民间说书向文人创作的过渡阶段,《三国演义》代表的则是文人按照其观念对说书传统的较完整、系统的改造阶段。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在人物形象上体现出“年少大志”塑造模式。该模式所塑造的小说人物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领袖型、武将型和谋士型。这一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古代教育文化传统的影响、古代小说家对史家纪传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同时,还与《三国演义》的集体创作方式,以及作家主体意识有密切关系。“年少大志”塑造模式在我国古代小说史上有较重要的地位,此外,该模式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研究 ,即使从郎瑛的《七修类稿》中有关《三国演义》的论述算起 ,也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特别是我国进入新时期以后 ,二十几年间 ,《三国演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都超过了以往《三国演义》研究的任何一时期。《三国演义》的基础研究 (指对《三国演义》不同版本的研究 ,对罗贯中的研究等 )和应用研究 ,《三国演义》的文本研究和比较研究 ,《三国演义》在国外的研究 ,《三国演义》的艺术研究 ,《三国演义》的人物研究 ,《三国演义》的语言研究等等 ,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 ,坦率地说 ,在《三国演义》研究中还存在着几个认识误…  相似文献   

11.
略论《三国演义》中的谋士形象刘贤汉石泉谋士,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文人阶层,自来佳话不少:姜子牙兴周八百载;张良旺汉四百年;诸葛亮甫一出山,即定三分天下之势;刘基辅佐朱元璋,终有大明天下;……其它如范蠡泛舟东海、王猛扪虱论当世、赵普“半部《论语》治...  相似文献   

12.
纵横家流变于后世 ,主要派分为谋士、文士、侠士三支。流为谋士的一支 ,着重发挥了纵横之术 ,以游说权谋辅佐君王 ,活跃于政坛 ,建功立业 ,名垂青史。“纵横”为乱世之学 ,故每逢季世 ,天下大乱 ,便是长于“纵横”的谋士们崭露头角之时。自秦汉之际以来 ,张良、陈平、诸葛亮、魏徵等人 ,堪称其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在塑造多种多态的“说客”与“辩士”形象方面 ,取得了小说史上独一无二的成就。一部《三国演义》,“说客”与“辩士”的活动 ,几与全书同始终。这些“说客”、“辩士”来自各方 ,身份、地位、性格与表现也多有差别 ,但作者写出了他们必备的几方面素质 ,即能言善辩、有胆量和有谋略。“说客”与“辩士”的描写在体现《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方面 ,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在《三国演义》中 ,吕布是一个颇受非议的否定性人物 ,前人的论述有简单化的倾向。本文试图把这一人物放在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语境中去考察 ,分别从没落英雄的悲哀、英雄气与儿女情、道德与谋略等方面 ,重新审视和评价吕布在乱世这一特殊背景下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以期对这一人物的认识价值和文化意蕴作出较为恰当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彼此混战;继而魏、蜀、吴三国鼎立,互相讨伐;最后司马氏平蜀、平吴而一统天下,这百余年的战争、政治风云在罗贯中笔下从容写来,被归纳为大小各集团势力消长、分化的过程。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决定风云变幻、势力增减的,正是各集团领导人物、决策阶层的方针大计与谋略。所以,探讨在如此繁复的局面下领导方法之得失,或许会起到“以古鉴今”的作用。近年来兴起的一门学科——领导心理学,为我们研究《三国演义》中的领导方法提供了新的帮助,本文试从这一角度出发,对  相似文献   

16.
曹操于207年基本上完成了统一中国北方的伟大事业。曹操这一功业的实现与其杰出的军事斗争谋略密切相关。在曹操创业之初,其军事斗争谋略并不成熟,发生了诸如征徐州那样的重大失误。196年之后,曹操集思广益,依靠众谋士进行科学化的决策,形成了远交近攻、分化对手、先弱后强、慎谋袁绍、先北后南、全定河北等功效特别显著的军事斗争谋略。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小说诞生伊始,便与神话、子书及史书浑融于一体,具有多种文化遗传基因。神异叙事便是这基因优化组合的产物。从魏晋志怪的“万物皆灵”、唐传奇的“怪诞梦幻”至宋元话本的“今古奇观”,源远流长的“神异”叙事成为小说不可或缺的一大景观。罗贯中《三国演义》集前代神异叙事艺术之大成,不仅在叙事理念、叙事机制、叙事谋略上独具特征,并成熟为中国古典小说神异叙事范型,从文化学角度观照,更易感知其深刻的哲学精神和文化内涵。因此,这种熔铸了作家创作意图和文化意念的叙事手段其实为一种叙事智慧,其后的古典小说和现当代小说无不从中汲取营养。神异叙事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于此功勋卓著。  相似文献   

18.
当前学术界在对毛宗岗父子修订评点《三国演义》的研究中,有的同志以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通俗”本)的情节文字与毛评本相比勘,从而论述毛氏对原著的修订和改动,以评论其功过。这样做,我认为是极不合适的。郑振铎先生在《三国演义的演化》一文中,已明确提出毛氏《增像全图三国演义》所用之底本为“吴观明校刊本”,即《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以下简称“李评”本)。黄霖同志在《有关毛本<三国演义>的若干问题》中,也说“我们在研究毛本《三国演义》时,必须联系到它的唯一的祖本李卓吾评本。”这一建议还是值得重视的。当然,随着学术讨论的深入,有的同志对毛评本底本问题  相似文献   

19.
鱼与欲     
正伏尔泰的《查第格》一书中,有一段很精妙的"鱼"和"欲"的描写,读来让人醍醐灌顶。查第格是国王身边的谋士。一次,国王想物色一位廉洁的税务总监,请查第格完成。在十余人应聘那天,查第格却不到现场,而是陪国王在河边钓鱼。  相似文献   

20.
罗贯中《三国演义》徐庶归曹故事原本史载 ,其中徐母故事更接近的根据是唐五代俗讲变文《汉将王陵变》 ,而以宋代说《汉书》的话本为直接依傍。这一事实表明 ,《三国演义》创作素材有不少是从非三国文献挪移化用。研究《三国演义》要放眼全部传统文化的背景以为参照 ,最大限度发明和凸显《三国演义》作为传统文化无边无际的网络中一个“中国结”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