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经常让学生写一些“写人”、“写事”的文章。一次,我以单元训练中“一个的人”为题练笔,学生围绕“助人为乐”选材的占半数,“拾金不昧”的不下三分之一。另有一次,写《一件难忘的事》,写作前我向学生介绍了几篇优秀的例文,结果全班学生52人中有42人采用了相同的开头:“在我的记忆深处,有许多闪亮的小星星,其中有一颗最高,它时时闪耀在我眼前……”。  相似文献   

2.
孙爽 《新少年》2023,(Z2):22-23
<正>在我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作为班主任,我有责任让他们绚丽地绽放,而对那些“带刺的花蕾”,则更应多一些关爱和呵护。我遇到过很多“小刺头”,在他们身上,发生了很多令我感动的故事。记得我刚当班主任时,谨记“严师出高徒”,面对学生,我想用严厉的面孔、严厉的批评使他们折服。当时班里有一个出了名的调皮学生叫小坤(化名),他学习成绩差,经常没事找事欺负人,全班同学都惧怕他。  相似文献   

3.
感受生命     
“你有什么样的情怀,你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你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这是在《素质教育博览》的“十字路口札记”里看到的一句话,深有体会,深有感悟。自从实施生命化教育后,我的整个心态改变了,关注的焦点也在不断转变。对于学生的“犯规”,我更趋于平和了,而我自己也经常在课堂上“犯规”。我更多的是在感受孩子的美、纯、真,可以说是生命化教育使我用生命在感受孩子们的生命。《画风》一课,课前我先布置学生去“找风”,然后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刚开始时,学生交流的内容局限较大,虽然从他们的回答中可以感受到学生还是用…  相似文献   

4.
一 有些教师总是担心自己教不好,学生学不会;担心知识未讲周全,学生考不出好成绩来。因此备课时,注重的只是教师的“教”法,而未备出学生的“学”法;上课时拼命地“满堂灌”,生怕遗漏;课外竭力地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可学生的语文水平始终提不高。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搞“一言堂”灌得太多,学生不感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同学的书架上发现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这套杂志。觉得其中的“点拨教学法”①这一栏,正好解决了我们教学上的困难。于是我试着用“点拨”教学法来教《荔枝蜜》这一课,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荔枝…  相似文献   

5.
<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生教育局局长保罗·郎格朗在他的《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所谓“不需要教”,意思就是让学生不依赖于老师,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由此可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从“学会”上升到“会学”的新高度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我以教会学生  相似文献   

6.
学校“减负”,家长“加负”,如此这般舆常前“减负”大背景相悖的现象,说明“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问题的产生不仅在于学校,还有教育制度、传统观念、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无怪乎教育界人士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称为教育的“顽症”了。“最早出门的人是我,最晚回家的人是我,最辛苦最可憐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这首在中小学生当中流行的歌曲,真实地反映了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状况。一个小学生的书包有二三公斤重;一个初中生一般早上6点多钟起床,直到下午五六点钟才放学,不少学校还规定学生要回校晚自修。学生们…  相似文献   

7.
剑桥大学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在又一批学生临近毕业时,眼睛忽然失明了。学生们纷纷前来看望,他问每一个来看他的学生:“你是谁?从什么地方来?学什么专来?将来准备做什么……”同学们把各自的具体情况和想法如实地告诉老教授。老教授一边听一边点头,不时地说着“好”、“很好”、“再说一遍”、“你很了解自己了”、“你目标明确,好好实践吧”什么的。谁知,在学生们毕业离校的前一天,老教授的眼睛又“奇迹般地”复明了。他在送别会上对同学们说:“在我双目失明、意志消沉的时候,是同学们的关怀和激励让我重又心明眼亮了!我也给那些曾经看望…  相似文献   

8.
两种对应     
古希腊曾经有一个非常难判的案件。一学生师从一诡辩学者学习法律。二人就如何交付学费达成一项约定:学生毕业时付给老师一半学费,另一半学费待学生第一次打赢官司时付清。可是学生毕业后没有当律师,老师的另一半学费一直没有收上来,无奈之下老师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学生交另一半学费,并提出如下理由:“如果他胜诉了,按照约定,他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如果他败诉了,按照判决,他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总之,不管是胜诉败诉,他都应付学费。”学生则如此答辩:“如果我胜诉了,按照判决,我不应付学费;如果我败诉了,按照约定,我不应付学费。总之,不管胜诉败诉,我都不应付学费。”  相似文献   

9.
以下一组文章谈的是“学历文凭”教育。作者从不同角度,实事求是地说明,接受“学历文凭”教育同样能成才。“一条求学成才的好途径——学历文凭学院”一文的作者,是一位在“学历文凭”院校任教的老师,他用行动告诉读者,为了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和普通高校的学生一样,参与市场竞争,他们以独特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走出阴影,迎接挑战”一文的作者是毕业于“学历文凭”院校的朋友,他以亲生经历,生动地告诉读者:自己如何从“矮人一截”的阴影中走出,如愿地找到了工作。“我得到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一文的作者正求学于民办高校,她说得好,这三年的学习和奋斗对于我来说是值得的,我无怨无悔。我马上就要毕业了,我坚信,我在这三年“学历文凭”的大学生活中所学到的东西,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学历文凭教育,确实也是一条求学成才的好途径。  相似文献   

10.
假期,我看了不少老师批阅的学生作文,发现在评语上存在的问题不少。首先是态度不认真,看完一篇文章后,慢不经心地写上“形象生动”、“条理清楚”或“文理不通”几个字,就算万事大吉;其次是方法不当,信手写上“语无伦次、东扯西拉,杂乱无章”等等,凭感情用事,不考虑其教育作用和对学生情绪的影响。我认为象这样给学生的作文下评语是不可取的。到底如何下评语呢?谈点个人的看法。 作文,不仅反映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同时也反映一个学生的思想水平。学生正处  相似文献   

11.
<正>服务是帮助他人的过程,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之一。当然,光有一颗服务之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用行动来证明。我在一次次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也明白了服务的真正意义。“大白”初体验2022年抗击新冠疫情大上海“保卫战”期间,作为一名青年学生,我觉得做志愿者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我是上海科技管理学校食品安全与检测专业的学生,虽然在社区志愿者中并不能发挥专业技能,但还是想出一份力。  相似文献   

12.
意外的感悟     
回想起来,这确实是个意外。今年六月,我所带的班级学生眼看就要毕业离校了,整理办公桌时,竟然发现还有一叠四年级时的作文本没发下去。更多地出自于想让学生做作纪念的想法,我把作文本分给了学生们。意想不到的情景发生了,学生们捧着自己的作品集,那高兴的劲儿就甭提了。渐渐地整个教室陷入一片沉静。我惊讶地发现,几乎每个学生都在专心致志地“拜读”着自己几年前的“大作”,并不时用笔认真地修改着文中的错别字和不通顺的语句。此情此景,望着学生们那股认真劲儿,我的内心油然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没想到,那时候我写的作文是那么幼稚。”…  相似文献   

13.
“自主发展”的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原则:自己做,自己想,积极主动的原则;做中学,玩中学,情景交融的原则;你教我,我教你,互助互学,群体合作的原则。该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学生“自主”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学生的自主作用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的任务是当好导师,引导学生当好主人;通过民主、平等、互动的教学实践活动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意识、能力与习惯。该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施“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教学过程;进行合作活动中的自主学习;注重学生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为作文教学走出“山重水复”之困境,步入“柳暗花明”之胜境指引了方向。近年来,我向着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目标,边学习,学借鉴,边摸索,渐渐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尽管这条路还歪歪扭扭,甚至可能走不到成功的尽头,但我感觉蛮好:我的学生不再怕作文,而我批阅作文也变成了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寻芳”“拾贝”的惬意!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曾遇到这样的情况:初中学生的作文有时竟只有一页,短短的一二百字;而有的学生作文中错别字特别多,如把“技”写成“枝”,“大概”写成“大慨”等。其实,这些字词学生都学过,但没有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张志公先生认为,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要特别强调词汇  相似文献   

16.
生活中我们都在扮演着这样那样的角色,要理解一个人的行为,关键是要弄清楚他在扮演什么角色。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力普·津巴多和他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楼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模拟“监狱”,雇佣了24名学生来参加角色实验,成功地证明了个体学习一种新的角色是非常迅速的。本文作者通过自身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只有引导学生设立学习目标,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一次,在学习老舍的文章——《母鸡》时,我依照惯例让学生说说预习时的困惑,一个学生提到:老舍在文中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为什么用上“不敢”这个词呢?这是我在备课时疏忽的问题.仔细一想,在这篇文章中“不敢”一词的确值得推敲。于是.我决定舍弃我原来的教学设计.重整教学思路.以“不敢”作为连接老舍前后情感变化的纽带.  相似文献   

18.
我曾经在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许多日子过去了,可它仍让我记忆犹新。一位老教授给即将毕业的学生们讲最后一堂课。他为学生们做了一个试验:取来一只透明的玻璃广口瓶,将一些大石块装了进去,一直装到瓶口,他问学生们:“满了吗?”“满了。”学生们齐声回答道。教授面露笑意,取来一些小石子装了进去,石子没有掉出来。“满了吗?”“这回满了。”学生自信地答道。教授默不做声,只是又取来一些细沙,轻轻洒下,还是没有溢出来。“满了吗?”学生迟疑了一下,答道:“满了。”教授既而取来一杯水,倒了进去,仍然滴水没有溢出。“满了吗?”教授又问道…  相似文献   

19.
上课的时候,老师刚走进教室,就闻到一股香烟的味道。老师问:“是谁在教室里抽烟?”我站起来网答:“我!”老师说:“不知道学生不能抽烟吗?”我说:“抽怎么了,你依照法律判我刑吧。”我是一个很荒唐的学生,逃课,吸烟,还喝酒—  相似文献   

20.
我一直以为,从来都是学生犯错误,老师批评学生,学生向老师认错,可从来没听说老师向学生认错的。但事有蹊跷,我就经历了一次老师向我认错,听我讲给你听。那是一个星期二上午的第二节课,老师把上次数学考试卷发了下来。我接过试卷,发现有一道题批错了,就小声嘟囔一句“:老师怎么这样?我没错竟给我打个×”。我的“心里话”被同学听见了,同学毫不犹豫地站起来告诉了老师。老师瞅了我一眼说“:下了老师。老师瞅了我一眼说“:下午到办公室来找我!”我想:这回我肯定“死定”了。下午,我忐忑不安地来到老师办公室门口,站了好一阵,可怎么也举不起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