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我们认为福建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其特殊的优势,这就是“侨”。 福建省是我国重点侨区之一,旅外华侨和外籍华人有650—700万,约占全国旅外华侨和外籍华人总数的三分之一。他们分布于世界五大洲,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又相对集  相似文献   

2.
华侨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首先从海外华侨中组织发动起来的,广大华侨积极地参加和大力地支援了这次革命斗争。正如孙中山说:“华侨是革命之母”、“华侨有功革命”。这就深刻地揭示了这次革命的特点,高度地评价了华侨对辛亥革命的伟大贡献。 (一)华侨参加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华侨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人数众多,遍及五洲,大部分都是劳动人民,在海外谋生有着悠久的历史。 鸦片战争后,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腐败无能的清王朝,从奉行“闭关锁国”到“宁赠友邦,毋予家奴”的卖国投降政策。对海外华侨悲惨的处  相似文献   

3.
华侨、华人的产生与发展,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口流动的必然结果。移居海外的中国人,大多是旧社会因遭受残酷剥削和压迫而不得不背井离乡出国谋生的劳动者。他们在旅寓异邦的长期生活中,自强不息,顽强奋斗。即使在十分严峻险恶的处境之中,他们仍然能够寻求发展的新机遇,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为居住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 亚洲“四小龙”仅用2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经济起飞”,将原来贫穷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变为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而这“四小龙”中,有三条龙(即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是属于以华人为主体的经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经济也在迅速发展着,在这些国家里,华侨、华人也拥有很大的经济力量。“华侨是生意精!”国外不少经济学家对华商如此评价。华商在经营企业,发展经济方面为何能取得杰出成就?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模式为何能引起举世瞩目?许多人认为有一种奇特的精神力量在起作用,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本文试就中华传统文化与华商企业精神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吴巧生 《江汉论坛》2001,(11):25-27
资源优势是实现西部地区经济起飞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这种资源优势实质上是一种潜在的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除受资源要素本身的结构特征的影响外,外部环境条件的制约是其转化的“瓶颈”。文章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思考,提出了促进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文化承传是菲华文学发展的动力对于中华文化的执着,重视中华文化的承传,是所有置身异质文化之外的海外华侨、华人 社会维系自己独特文化身份和与世界对话的普遍特征。这一情况在菲律宾华侨华人社会中表 现得尤为突出。一是菲律宾华侨华人经济上的强势地位,使他们有可能为人口弱势(菲律宾 华侨华人仅占该国总人口的2%左右)的族群形成文化强势提供巨大的经济基础;二是面对土 著文化教育和西化教育的影响以及“菲化”政策的左右,年轻一代祖根意识的逐代稀薄,使 文化薪传成为菲华社会的普遍呼声和庄严使命;三是菲律宾历史上一系列对华侨…  相似文献   

6.
海外华侨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他们远离祖国,浪迹海外,抗战前夕,我国侨居世界各地的华侨有1140多万人.近代中国长期贫穷落后,海外侨胞寄人篱下,孤立无援,其生命财产毫无保障.广大华侨深深感到祖国的成败荣辱与自己的命运、前途,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因此,他们具有强烈的民族感和爱国心,时刻关心着祖国的兴衰存亡.特别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后,广大华侨无不义愤填膺,开始以各种方式坚决支持祖国的神圣抗战,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全国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海外华侨也积极参加到了这一行列中.当时,聚居在欧美、南洋各地的华侨,为配合国内的抗日斗争,在各地分别组织起了许多抗日救亡团体.在美国,1931年10月,经过侨领司徒美堂的联络,成立了“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1932年3月,旧金山华侨又联合各地华侨团体成立了“美洲华侨拒日救国后援总会”.接着,类似的救亡团体在美洲纷纷建立.在欧洲,1936  相似文献   

7.
海外华侨与中国抗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海外华侨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他们素以爱国爱乡而著称于世。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侨居海外各地的华侨有1140余万人,他们在其居留国政府统治下,深切体验到被压迫民族所受的歧视,深感祖国的兴衰存亡与侨胞利益休戚相关,他们关心祖国命运,热心抗战救国。抗战爆发后,海外华侨继承和发扬前人的光荣传统,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一、组织救亡团体,宣传抗日救国组织救亡团体是发动侨胞起来抗战的主要形式。芦沟桥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的波涛席卷了华侨聚居的所有区域,各种抗日救亡团体迅速建立。事变的当晚,纽约全市侨团在著名侨领司徒美堂的联络下,立即召开特别会议,决定成立华侨“救济总委员会”,以便对整个华侨社会进行总动员。同年10月,“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宣告成立。此后类似的抗日救亡团体在美洲及欧洲各地纷纷成立。在南洋,“八·一三”事变的第二天,新加坡华侨召开侨民大会,成立了“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委员会”,领导华侨进行爱国斗争。南洋各地的华侨也纷纷效行,成立了诸如“慈善会”、“救灾会”、“后援会”等各式救亡团体。为了统一领导南洋各地华侨的抗日救亡斗争,1938年夏,在印尼侨领庄西言、菲律宾侨领李清  相似文献   

8.
据新华社华盛顿2月1日电“法轮功”痴迷者在天安门广场自焚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在这里的华侨华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们纷纷对“法轮功”这种残害人类生命的行为表示愤慨和谴责。  相似文献   

9.
广东是全国的主要侨区,旅居海外华侨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人数众多。据估计,广东的海外华侨(包括华人)达一千多万人。由于他们侨居国外受到殖民主义者的剥削和迫害,过着“海外孤儿”的生活,所以时刻怀念着祖国和家乡,渴望祖国早日强大,家乡经济得到繁荣。解放前,华侨对广东的投资,就是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表现。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华侨在广东侨乡投资的基本情况及其对广东经济所起的作用,缅怀华侨对祖国对家乡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怀才不遇”,是许多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也是古典文学作品中很普遍的一个主题。但是,这种遇或不遇的遭遇,究竟是有幸或不幸,是喜剧或悲剧,又往往是矛盾交错,互有得失的。所谓“遇”,就是“得遇明主”,能够实现抱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不过,其中也有不少人,政治上的才能得以发挥了,而他的文学才能,却被掩盖了。就这点来说,就是一种损失,甚至可说是不幸。尽管如此,他们的气质和修养,留传下来的少数作品,却仍然至今熠熠发光,在文学史上有其应有的地位。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是属于这类人物。  相似文献   

11.
<正> 常常听到人们这样说:“华侨足迹遍天下.”这句话不算夸张,中国有一千多万华侨散居世界各国,如果把中国血统的外籍华人加在一起,就有好几千万了.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子民及其后裔留居异国,在世界上是十分罕见的.这不是由于中国人喜欢“侨居异国”,而是由于旧中国饱受殖民主义者的侵略压迫,内忧外患,人们无以为生,逼得不少人孤帆远征,去国万里.他们同居住国人民一起,开辟荒原旷野,抵抗异族侵略,这里面有多少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业绩!有他们对故乡的无限思恋,有祖国对他们的深情眷念,这中间又有多少绵缠悱恻、催人泪下的故事!杜埃的长篇小说《风雨太平洋》,就是一部反映华侨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力作,一幅描绘华侨抗日的壮丽画卷.它为社会主义文学拓展了题材领域,增添了花式品种,塑造了新的人物形象,无疑是长篇小说创作的新收获.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一生始终与华侨社会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与华侨接触交往的过程中,孙中山不仅得到了他们大量的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而且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华侨社会的思想观念、情感倾向、心理状态等,成为孙中山中国近代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华侨对孙中山近代化思想的认识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辛亥革命时期,大批海外华侨在孙中山等人的影响下,积极支持、参与祖国的民主革命运动。民国建立之后,华侨响应孙中山的号召,纷纷回国投资实业、兴办教育、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支持祖国建设。这一切,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将“寿”列为“五福之首”。都江堰生态环境好,绿化面积大,饮用水质好,空气质量优,是久负盛名的长寿之地,其长寿文化源远流长。“八十不言老,九十满山跑,百岁老人精神好得不得了”,这就是生活在这里的福寿老人们的生活写照,他们的生活爱好各具特色,家住都江堰市青城镇青景村八组的李王氏就是一个特别喜欢“赶场”的老人。  相似文献   

14.
近两年来,古装电视剧插曲里最受欢迎、被传唱得最广的大约就是《宰相刘罗锅》的“天地之间有杆秤”和《水浒传》的“该出手时就出手”了。这两支歌似乎都进入了当年的“十大金曲”,为老百姓喜闻乐见。这种现象是饶有意味的。当人们在街头巷尾和剧院歌场唱这两支歌时,他们也许没有意识到,正是这两支歌代表了支配了广大民众一千多年的清官意识和暴民意识。头脑中充斥着这种思想的人们很难做法制社会中合格的公民。他们或是匍伏在清官脚下,希望得到他们的垂怜,或是不怕天,不怕地,铤而走险,去争夺属于自己或不属于自己的利益。两者表现…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急存亡的严重历史关头。广大华侨为了挽救危难中的祖国,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曾经和祖国人民一道积极支持和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为挽救民族危亡和争取祖国独立富强的辛亥革命。在辛亥革命中,由于东南亚华侨所处的特殊历史地位与历史条件,他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表现得十分强烈,他们为革命所做出的贡献尤为巨大。他们以自己的爱国行  相似文献   

16.
华侨华人等出洋者习惯性地称呼祖国故乡为“唐山”。“唐山”概念源起于唐朝,形成于清朝前期,晚清以后逐渐在侨界流传开来,既指具体侨乡,又指整个中国。从历史语境来看,作为人数最多与影响最大的近代华侨华人群体,南洋华侨对“唐山”的认知基本能够代表整体侨界。他们选择“唐山”代称祖国故乡,主要在于“唐”象征大唐盛世的辉煌历史和“唐虞之世”的理想状态,“山”则是闽粤等地沿海出洋者对陆地的方言称呼。南洋华侨对“唐山”的认知也未停留于本文概念层面,而是嵌入自身家国情怀之中,尤其是对侨乡的眷恋关怀和对祖国的热爱认同,成为他们构建侨界与“唐山”关系的主要情感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三十年代初,十九路军在福建发动“人民革命政府”运动时,闽籍华侨就是他们所凭藉的社会力量之一。本文试循着闽变的酝酿、起事、失败三个发展过程,对华侨同这次事变的关系略作考察。一爱困爱乡,关注祖困的兴衰和桑梓的福利,愿为祖国和家乡出力,是海外侨胞的赤诚愿望。辛亥革命以后,在闽籍人士杨树庄、方声涛治理下的福建,政治腐败,地方纷扰,乡梓凋蔽,侨属的利益毫无保障。早在二十年代中后期,就不断有华侨人士纰织“救乡会”,倡  相似文献   

18.
乡镇企业职工是一个在中国特殊的经济与政治条件下形成的“亦工亦农”的过渡性阶层。考虑到他们还在承包土地和大多处于“兼业”状态的实际情况,目前依然还是属于工人阶级的后备军,但是正在迅速向工人阶级转化。在本世纪初,乡镇企业职工的人数会持续增长,但增速趋缓;职工的素质会逐步提高;作为国家现代化、民主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将进一步融合到工人阶级之中。但是,作为一个过渡性阶层,当他们真正发展到位的时候,也就是其自身完全融合到工人阶级之中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9.
华侨有着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华侨曾被封建统治阶级骂为背弃祖宗茅芦的“天朝莠民”,其实,大部分华侨是为了逃避封建统治的剥削和压迫,特别是1840年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渗入而造成的农村破产、城市失业的困苦,不得不冒着生命的危险外出谋生的。他们凭籍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在异邦他乡建立起自己的“阵地”,组成了自己的社会,但他们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是炎黄的子孙,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特别是在母弱儿被欺的时代里,他们又遭到了殖民主义者的剥削、压迫,以及当地反动阶级的嫉妒、歧视、排斥,甚至残酷的杀害。他们是多么希望自己的祖国能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国家,以保护他们的正当权益啊!因此,由这个愿望而产生的强烈的爱国主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华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积极支持祖国的革命和经济建设。其中一些人白手起家,由身无分文的传统农民变成具有现代意识的资本家。印尼侨商黄奕住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这种由穷到富的奋斗经历颇具传奇色彩,应是近代经济史和华侨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在国内外学术界,一般地概述华侨经历的多,详细地记述典型人物由穷到富具体经历的传记却很少。新近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黄奕住传》(赵德馨著,1998年11月版),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该书共有12章、31万字,深刻展现了传主从一个贫穷的剃头匠到拥有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