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钱理群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
四屠格涅夫在《贵族之家》里写到拉夫列茨基从国外回到家乡的归途中,插入了一个短暂的梦:“拉夫列茨基忽然竟会想起罗伯特·庇尔……想起法国历史……他想起假如他身为将军,他会怎样打个胜仗,他也仿佛听到枪声和呐喊……。”这一细节具有某种象征性,暗示着法国社会革命思想正在取代德国谢林或黑格尔的哲学,成为19世纪40年代俄国占支配地位的中心思想。正像杜勃洛留波夫在他的《真正 相似文献
2.
张洪榛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
屠格涅夫是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作家之一。说到他的艺术上的贡献,大家都会公认,一谈到他的政治立埸便出现他是个“自由主义者”,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对立面的印象。这个印象是从哪里来的,原来解放后翻译过来的苏联几本传记和我国自编的几部文学史都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3.
常海波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8(5):72-75
哈姆雷特代表怀疑与分析,堂吉诃德代表信仰与理想,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表现着知识分子精神气质最基本的特性。这两个文学形象在跨出英国和西班牙向东流传过程中,在不同的地域接受语境下不断进行跨文化的重写。在德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表现为在行动中困惑;在俄国表现为语言与行动脱节;旧中国由于巨大的忍从传统,知识分子怀疑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精神气质趋于反向重写。 相似文献
4.
胡菊兰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6):83-86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发展繁荣的代表 ,莎士比亚之所以在戏剧艺术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艺术形象的个性刻画是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本文认为 ,哈姆雷特的艺术性格具有丰富性与复杂性。它交融着人类涵蕴丰富的历史、文化、社会及其审美心理的幽咽颤栗的诗性。而这一艺术性格所具有的真正的艺术生命、深刻的文化蕴涵和永久的艺术魅力 ,又同这一艺术典型在个性特征与普遍意蕴、内在冲突与心灵矛盾等方面的融汇统一及其艺术化的呈现和表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贾淑芬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0(4):41-43
俄国知识分子在人民反对农奴制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中发挥了思想启蒙和鼓动革命的重要作用。屠格涅夫作为他们的优秀代表 ,用他的社会小说为这场斗争的知识分子书写了绚丽的编年史。 相似文献
6.
俄国能成为一个稳定的自由民主国家吗?有没有办法结束似乎是俄国政治永久特点的冲突呢?1993年12月通过的新宪法会给政府和立法机构之间带来有序的工作关系,能使立法和法律履行走上轨道吗?车臣的流血冲突预示着俄国政治改革历史教训会重演吗?在车臣苏联的国旗再次在坦克和装甲车上飘扬,这难道预示着民主主义者将再次被迫投入独裁主义者的怀抱吗? 相似文献
7.
周丹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Z1)
80年代及其以前,中国大地上曾出现一股伊凡·屠格涅夫的研究热潮,而今,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余烬尚存的过去。然而,对于这位早自旧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时代开始,就影响了整整几代中国人的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这位第一个让俄国文学在骄傲的西欧大地上树立起神圣的丰碑的俄国民族文化的号手,我们的研究是否已经穷尽,早已穷尽了呢?不,屠格涅夫的小说世界是一块丰富的宝藏,探求者走的路不同,就会有不同的风景让人惊叹。置身其中,我们总是会得到一种纯净的美的感受和令人屏息的感动和震撼,而这一切便是以下三个方面的艺术特点所达… 相似文献
8.
哈斯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屠格涅夫塑造的俄罗斯少女富有东方女性的忍耐和牺牲精神,具有阳刚与阴柔相组合的性格,是崇高与秀美的融合。其表现手法主要是:客观叙述与主观感受互补,强烈的对比(与男主人公的对比,女性与女性的对比,特定环境中的对比),缺陷美,潜台词,以及性格排列方式和组合方式等. 相似文献
9.
陈新民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农奴制改革之前,俄国农民分三大类:地主农民,国有农和皇室农民。各类农民的人口数量、分布地区、民族成分、社会地位都不相同。国有农产生于18世纪初,是依附于国家的各种农村居民,据1858年第十次人口调查,国有农男性人口占欧俄农业人口的45.2%,在法律上比地主和皇室农民享有较大的自由。在俄国历史上国有农人口众多,地位特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罗文敏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5(4):463-467
滑稽模拟骑士小说的戏拟手法,给《堂吉诃德》带来了丰富的艺术效果。《堂吉诃德》中戏拟手法主要表现为讥讽嘲弄与文本互涉(互文),它们使得文本在滑稽模拟骑士小说的过程中,展现给读者的不仅仅是解构与笑谑,而更多的是读者在文本理解中所不断发觉的文义自增性与多重性。 相似文献
11.
彭燕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5):77-82
散文诗是在充满变革的 19世纪产生的一个文学新门类 ,它给整个文学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屠格涅夫是散文诗的创建者、先行者之一。他的散文诗充满叛逆性和探索精神 ,其成就不亚于小说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祝政宏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3)
1915—1916年,沙皇制度面临内外危机,陷入穷途末路。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工人、士兵的革命运动掀起了巨大的浪潮,猛烈地冲击着腐朽的帝国大厦;国家杜马中的资产阶级反对派利用沙皇战争失败之机,提出“信任内阁”的口号,他们激烈抨击政府,企图直接参政,以保障战争的胜利;与此同时,以装疯卖傻、假托天命的“先知”拉斯普庭和皇后为首的“宫廷党”对国家事务的干预活动日益猖撅,致使统治中心混乱不堪。这一切导致俄国上层贵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沙皇一贯视为王朝中坚力量的内阁大臣、高级将领、皇族大公中,某些人对政权的前途深为忧虑,他们不满那种坚持专制制度、拒不让 相似文献
13.
略论俄国历史上的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5)
现代化是指人类摆脱旧体制、旧观念的束缚,由传统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社会所经历的一个长期过程,及其在该过程中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俄国的现代化始于19世纪60年代,发展、延续于20世纪初。在俄国半个多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较为关注的是经济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的发展及其两者关系。本文试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察和分析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4.
吴永强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5):108-109
在宣泄与建构的对立统一运动中,艺术实现了情感的净化;在净化情感的同时,艺术恢复了人的感觉,打开了梦想的世界。本文以此为路径,围绕意义的展露和自由的发现,论述了艺术对个体人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与艺术接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万勇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本文探讨了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原则及其引发的艺术接受问题,指出“陌生化”在追求文学审美可感性的过程中的内在矛盾和局限 相似文献
16.
在俄国学术著作中,“影子经济”指官方统计不予统计并且不包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全部经济活动的总和。下列结构被认为是地下经济。 ——非官方经济——以进行官方统计不予记录的商品生产和劳务为范围的各种形式的经济活动,这种活动隐瞒赋税; ——虚构的经济——虚报、投机交易、贪污和各种同现金出纳有关的营私舞弊经济; 相似文献
17.
俄国政治调色板增加了一些带有明显民粹主义名称的组织:多数党、贫民党、人民良心党、人的安全党、人民教育党,爱情党,甚至啤酒爱好者党等等。 在出现这些对于政治景观来说与众不同的组织背后存在着什么呢?看来好象首先和主要是对俄国在一党制废墟上产生的、目前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为的软弱无力的政党制度的不满。其中每个政党似乎都在说,所有其他政党都保护少数人的 相似文献
18.
<正> 如果拿屠格涅夫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另外两座高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加以比较,你便会发现他们虽然对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都具有国际影响,但是作为文学大师,他们也都具有独特的创作个性,他们的现实主义是各放异彩的。 相似文献
19.
殷常符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1)
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单纯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当这场革命风暴席卷长江两岸,猛烈冲击着清朝封建统治的时候,对于中心地区在黑海之宾的俄国,也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对沙皇俄国的统治者是个沉重的打击,对俄国的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则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在太平天国史的究研中,总结太平天国革命对俄国的影响,是一件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十九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反封建斗争日益激烈,当时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也不得不承认。“农奴状态是国家脚下的火药库”。就在这时爆发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震撼了清朝的统治,同时也沉重打击了外国列强在华的侵略势力。俄国沙皇政府为了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以及出于侵略扩张的需要,积极参与绞杀太平天国革命的罪恶勾当。从这一历史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太平天国革命的风暴,猛烈地冲击了沙皇政府的反动统 相似文献
20.
冯锦珊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4)
(一) 词的名实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姓名的功能是称谓人,姓名与人的外貌、性格、品质也没有联系。名叫“美丽”的姑娘可能貌丑;或者,正话反说,取“大愚”、“狗子”一类带贬义的名字,孩子也未必聪颖成才。孩子的相貌、资质、命运并不反映在凝注父母心愿的名字中。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有精辟的论断:“某一物体的名称和它固有的本质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如果只知道一个人叫雅可夫,我是绝对无法知道他是怎样一个人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