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性理论的伦理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性理论的伦理学意义张永(中国当代出版社)人性问题是众多人文学科研究的共同主题之一。现代哲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生理学等,都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人性问题,并在本学科的范围内不同程度地建立起相应的人性理论。自然,伦理学的人性论研究也有着它特有的意义和...  相似文献   

2.
凭借于激情说的根本转换,霍布斯实现了与古典人性论的彻底决裂,为现代政治哲学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石。在霍布斯看来,人之所以要建立国家,不是因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具有天然合群的本性;而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计,以便实现自我保存。就人性之自然而言,人和动物的激情大体相同,激情并不是两者区分的根本性指标。就人性之社会而言,霍布斯给出了“关于人性的绝对肯定的假设”:自然欲望公理(虚荣自负)和自然理性公理(死亡恐惧)。正是这两条人性论的公理,奠定了霍布斯人性之道德的新基础。而这种全新的道德不过就是由死亡恐惧所激起的对和平状态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对传统政治哲学人性话语的批判是后现代主义政治哲学的重要视域.传统政治哲学,尤其是现代以来的政治哲学都相信有着共同的基本的人性,而只要捕捉到人性的真正本质就能实现理想的政治体制和美好社会.后现代主义者则认为这种理论的建构只是在人类解放的名义下对个人的奴役和压迫,他们因此反对人性的绝对性、永恒性、同一性,主张人性相对性、多元性,追求成为具有丰富感情色彩的、自我创造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相似文献   

4.
董仲舒(公元前198年~公元前106年)①,广川(今属河北省景县)人②。西汉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政治哲学家。司马迁认为从高租到汉武帝五世,最精通《春秋》的是董仲舒。班固《汉书》称董仲舒“为儒者宗”(《五行态》),“为群儒首”(《董仲舒传》),是汉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董仲舒思想对后代影响也很大,南宋理学大师朱幕称他为“醇儒”.并将他的名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写入《白鹿洞书院学规》,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直至清末,康有为著《春秋董氏学》,认为董仲舒思想“轶荀超孟”,超过孟子和荀子。历代思想家对董…  相似文献   

5.
思想家们对人性善恶的预设是为各自的道德、政治等学说寻找逻辑出发点和理论前提。所以,无论是中西方,思想家们总是在探究人性的善恶问题,尽管他们互相争辩诘难,始终没有一致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方由林 《理论界》2006,(10):144-145
古往今来人性善恶之争不休,其实善恶人皆有之。恶的方面人性具有利己性,善的方面人性具有利他性,所以人类社会不仅有伦理道德,也需要适当的管制。政治的产生既源自于人的利己性,又源自人的利他性。从人性的两个层面上说人类都需要政治,有了政治也就能更好地维护人的利己性和利他性。  相似文献   

7.
贾谊是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家,他生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卒子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贾谊十八岁时,就以能诵诗书属文闻名于洛阳郡中,二十余岁时,经河南太守吴公的介绍,在朝中为博士。从这时起,贾谊便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文帝四年被贬到长沙,为长沙王传;文帝七年被召回京都任梁王太傅。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对当时政治上的主要问题,都提出了积极有为的主张。这些  相似文献   

8.
希罗多德与司马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希罗多德生活于公元前五世纪(约公元前485──424年)的古希腊,著有《历史》(亦称《希腊波斯战争史》)一书,司马迁生活在公元前二世纪(公元前135年──?)的西汉武帝时期,著有《史记》(亦称《太白分书》)。他们均以自己毕牛的努力及不朽的著作,奠定了中西方史学的独立地位,都被后人誉为“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司马迁以前,不能说希腊、中国就没有史学,但那只能称之为史学的胚胎或萌芽。文学还与其它学科混合交溶在一起,还没有成熟到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而恰恰是希罗多德与司马迁总结了前人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成果,集…  相似文献   

9.
人性论是席勒美学思想的基础,和卢梭一样,席勒从人性的角度开始思考政治问题。卢梭的性善论启发席勒相信古希腊的人性是至善的,卢梭的自然学说中对于感性的高扬也让席勒终生寻求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同时,人性的可完善性使得二人都重视美育的作用。他们的思索虽然都始于抽象人性论,但对自由之途的选择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奥威尔问题是乔姆斯基所提出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奥威尔问题是对强权政治和人造文化的批评,是对政治、文化压迫人性提出的控告。按照奥威尔的原意以及乔姆斯基的说法,任何国家都存在奥威尔问题。直面中国的奥威尔问题,对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和推进改革开放事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东岳论丛》2016,(12):89-94
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人性问题发轫于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先秦儒道两家的人性论思想影响较大,其中孔子开创了以仁为核心内涵的人性论思想,老子开创了以朴为核心内涵的人性论思想。不以善恶论人性是孔老人性论思想的典型特色。孔老在社会政治、道德伦理和教育等很多方面的论断都需要其人性理论的支撑。孔、老对待人性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其对待礼乐、教育持两种几乎完全相反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王军  高开军 《理论界》2007,(7):177-178
原始儒家特别关注人性问题,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虽然孟子与荀子的人性学说都未能真正解释人性的起源,但是如果以人性善恶作为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博弈,性恶说应该是一个比较占优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下的法制与道德──新政治人的“经济政治学”分析陈云引言:在开始本文之前,我想纠正一种流行的说法:人性恶是法治的依据,人性善是德治的依据──这是不科学的。人性本没有善恶,善恶之分是社会对人的行为的评价──而这些行为的出发点是什么,这才是问题的关...  相似文献   

14.
科学的人性观与教师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性问题,一直是历史上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仅中国古代就有孟子的所谓“性善说”、苟于的“性恶说”、告于的“性无善无恶说”、扬雄的“性有善有恶(善恶混)说”及董仲舒提倡的“性三品说’等。在西方,对人性问题的争论,也有久远的历史渊源。西方近代管理科学发展过程中,曾经先后提出过所谓“经济人”、“社会人”、“自动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的假说,历史上对人性问题的不同理解、把握及运用,给管理实践造成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本文就科学的人性观与教师管理问题进行一些探讨。科学的人性观是指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在此…  相似文献   

15.
义利观,即人们对伦理道德和物质利益的看法。它能决定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价值取向,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因而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能产生重大影响。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义利观有深刻独到的阐述,并从人性的角度加以总结提炼,使之成为《史记》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如何对待物质利益,这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所有人都必然具有获取物质利益的欲望。一切封建专制主义者及其正统思想家,却都竭力否定和扼杀人的物质欲望,以实现其愚民政策,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  相似文献   

16.
儒家人性论的综合考察与新人性论构想牟钟鉴(一)人性问题是困扰人类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当然也是困扰现代学界的重大理论问题。人类已经在物质文明建设上取得巨大成就,科学技术也日新月异,高度发达。二次大战以来,人们一直担心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始终没有爆发。这些都...  相似文献   

17.
论董仲舒与司马迁《史记》著述之关系·王保顶司马迁是董仲舒的私淑弟子,《太史公自序》中自言问学于董仲舒。董于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致仕,居茂陵,卒年史无明载,一般认为在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司马迁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随家徙居茂陵,次年...  相似文献   

18.
<正> 早在公元前五世纪至二世纪,中国古代就有了“人伦”、“道德”等概念和“伦类以为理”的说法,并先后出现了具有丰富伦理思想的《论语》、《孟子》、《墨子》,《荀子》等书。秦汉之际,形成了“伦理”这一概念。由于伦理思想是为哲学政治观点服务的,所以,伴随哲学政治思想上的百家争鸣,自然也就形成了伦理思想上的不同观点。这种分歧在先秦主要集中于:道德的起源(人性善恶问题)、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义利之辩)、道德的最高原则及具体内容和道德修养问题。在这场论争中,孟子的地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宫秀华 《北方论丛》2001,(4):107-111
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共和国向地中海区域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在这一广袤的地区建立起行省统治制度。从公元前241年第一个罗马行省-西西里行省的建立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罗马的行省统治在地中海区域整整维持了700年。罗马共和国时期实行行省总督制度,是罗马共和国大肆向外扩张的历史产物。它作为一种有效的政治机制,在罗马共和国进行行省统治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罗马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解析莎士比亚《雅典人泰门》一剧故事框架、情节线索及人物形象,探究这些形式要素的意涵,并进而理解莎士比亚的写作意图,亦即政治与人性的复杂关系,以及何为政治的亘古难题.泰门违反人性,艾帕曼特超越人性,阿尔喀比亚德保护人性,也即分别是反政治者、超政治者和政治人.进而,政治是人世最重要最急迫的事物,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引导了对政治的不同理解.因此,莎士比亚虽然以泰门为主要人物,同时以此名字命题,其意图把对人性的极端理解引向适度的理解、政治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