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春梅 《阴山学刊》2001,14(4):58-60
作为中东问题的核心,巴以问题始终是冷战后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新千年末,巴以冲突再起,为艰难的和平进程又一次蒙上阴影.但是,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国际形势的大趋势继续走向缓和,不管和平之路将遇到何种困难与挫折,阿以之间最终实现和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冷战后美国的中东战略与全球战略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是强化一超地位,建立单极世界;中东以其独特的地缘政治和战略资源地位而受到美国的高度重视;美国中东战略是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并服务于、服从于其全球战略;控制中东油气资源,以军事、经济和文化手段“改造”中东,主导中东和平进程是其中中东战略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佘纲正 《社会科学》2023,(12):51-65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面对苏联的全球战略扩张态势,中国基于“联美制苏”的总体方针在中东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主张。中国积极支援地区国家摆脱苏联控制的努力,质疑和抵制美苏作为联席主席的日内瓦会议机制,同时反复告诫美国在推进阿以和平时必须平衡双方诉求。中国的这一系列立场与活动成为美国主导下的中东和平进程得以启动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与埃及、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等地区重点国家的关系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进入80年代,在中国重新思考自身与超级大国和第三世界之间关系的同时,美国政府也暴露出难以客观公允地持续推动中东和平的严重局限。作为主动“告别冷战”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中国转而坚定地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之路,通过加强自身与中东各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支持中东地区真正实现持久和平、普遍安全与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4.
<正> 十七世纪后半期,第五世达赖喇嘛去世前后,桑结嘉措以第巴身份代理达赖主持藏政二十余年(公元1679年——1703年),为西藏社会和平、安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是藏族人民深为怀念的一位第巴。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东国际恐怖主义根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当代国际政治环境、中东地区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情况等方面分析了当代中东国际恐怖主义泛滥的原因 ,认为国际恐怖主义在中东有着深厚的根基 ,如果遇到合适的土壤和时机 ,将更进一步触发国际恐怖事件的爆发并加剧和恶化国际紧张局势。但是在当今世界制约恐怖活动的因素也在增加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和世界各国在反恐怖行动方面的通力合作 ,国际恐怖主义在中东会逐渐削弱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不仅对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也对中东伊斯兰国家问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激活了中东伊斯兰国家间的矛盾与冲突;另一方面,伊斯兰复兴运动也对中东伊斯兰国家间的关系产生了一定的整合作用。本文以伊朗与沙特阿拉伯、伊朗与伊拉克的关系为例,分析了伊斯兰复兴运动对中东伊斯兰国家间矛盾与冲突的影响,并以伊斯兰会议组织和冷战后伊斯兰世界的国际合作为例,分析了伊斯兰教在中东伊斯兰国家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2003年12月1日,巴以民间和平协议--<日内瓦倡议>正式启动.该倡议首次对巴以冲突的几个主要焦点问题提出了完整而具体的解决方案,让人们初步看到了未来的巴以两国的大致轮廓,并受到巴以双方及在中东问题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8.
帝国主义不断对中东阿拉伯民族独立解放运动进行武装干涉,危害世界和平,这是因为中东地区对帝国主义者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军事与经济意义。中东地区的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直接与苏联南疆相接壤,而且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又是西欧和亚非地区之间航运的要道,美英帝国主义企图在这一地区建立一系列的军事基地,不仅用以统治中东各国人民,同时也企图以此为桥头堡,从南面封锁和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东外交的深入发展:(1)能源合作不断增强,中东已成为中国石油进口最重要的地区;(2)同阿盟、海合会等中东地区与次地区组织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强;(3)参与中东和平进程的程度加深,机制渐趋健全;(4)在伊拉克问题上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5)在伊朗问题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从中美在中东战略竞争加剧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中东外交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二战前,美国在中东的势力和影响是很小的。美国真正卷入中东政治事物之中是二战以后的事情。美国战后随着其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增长与膨胀,将中东置于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之中。从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到中东政策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并带有某种一致性和连续性。认真地回顾半个世纪以来美国政府的中东外交政策有益于我们更好地展望中东和平进程。本文拟就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的中东政策作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巴以耶路撒冷主权归属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巴以最终地位谈判的开始,过去一直试图回避的最为敏感和棘手的耶路撒冷主权归属问题,被摆上了桌面。这一问题解决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巴以和平进程。但耶路撒冷历史的、民族的、宗教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使其解决起来困难重重。本文对历史上耶城主权归属的脉络进行了简要梳理,对影响这一问题解决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其解决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自伊核协议全面达成以来,美国与以色列在对待伊朗核问题方面出现了多次的摩擦与不合。随着2015年9月美国民主党在参议院成功阻止共和党提出的否决伊核协议的决议案,该协议在美国国会已实现了通关。这一外交举动可以看作是美国中东战略的适时调整。伊核协议达成后,巴以问题将可能继续成为中东议题的热点。而美以两国围绕上述问题发生的分歧也反映了美国与以色列两国在中东地区不同战略利益的诉求。"后伊核协议时代"美以特殊关系将面临新的挑战。而其中美国犹太人与国内基督教右翼等亲以势力与美以两国的关系模式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整体趋势看好 ,但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 ,恐怖主义、台湾问题以及我国周边环境 ,尚存在着不稳定因素。国家的安全与和平靠的是综合国力 ,国际关系的实质是实力关系 ,即力量对比关系 ,有实力才能卓有成效地迎接挑战和面对机遇。因此 ,要维持国家的和平环境 ,就要以自强的姿态融入国际和平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14.
概述了美国政府对战后初期中东局势的研判;分析了美国逐渐背离了大国合作的外交政策,由门户开放、反对势力范围,到希望用自己的发展优势来影响中东未来,最后确立完全意识形态化的遏苏反共政策;认为战后美国外交当局无视国际现实,夸大拔高,以遏苏反共为名行主导中东、领导世界之实。直到现在美国对外政策仍然有这种特点。  相似文献   

15.
恐怖主义已成为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威胁。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主要宗旨的联合国在国际反恐斗争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然而,由于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问题难以达成共识、联合国自身能力的局限以及大国的干扰和影响等原因,在国际反恐斗争中联合国至今未能发挥主导作用,而且在未来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自第一项维和任务部署至今已历经七十多年的发展变革,越来越成为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重要举措。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国际政治安全形势的风云变幻,历任秘书长都在积极推动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改革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也使得联合国维和更加集约高效。  相似文献   

17.
自二战以来,中东地区以其无可替代的地缘价值和石油资源,成为国际政治角力场,悠久而复杂的历史际遇与独有的宗教、民族、教派和部落以及资源禀赋,为其披上层层神秘的面纱.王联博士的新作<中东政治与社会>便以最简洁的数字条理介绍了中东地区的最本质的特征.本文介绍此书的基本架构和特色,并着力推介其提炼的当代中东研究的五个核心概念,以期进一步探求这一研究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南京作为世界四大殉难城市之一,具有特殊的和平文化资源.本文从南京历史文化蕴含着中国传统和平文化思想,南京构建和平城市顺应了世界和平研究的潮流、南京与国际其他"二战"殉难城市和平建设之比较、南京构建国际和平城市的条件和优势、南京构建国际和平城市的战略设想五个方面,对和平南京建设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共同管理的和平”强调世界各国、各种国际组织共同维持和推进和平,反对霸权治理和少数几个大国主宰的和平;强调合作、协商、对话与和平共处,反对敌视、对抗、挑衅和以强凌弱。因此,这是一种全新的和平形态。和平的实现,需要有保障和平的规则。保障和平的规则应当建立在广泛认同的基础上,而一个得到广泛认同的国际规则又是在通过交流对话在达成相互理解的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是中国政府与人民根据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作出的伟大战略抉择.加强中国和平发展理念的国际传播是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国际格局中所扮演角色的追问和提高国家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同时会加速解构西方传统霸权崛起理论在国际社会的习惯性影响,开辟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平发展的成就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构成中国和平发展理念国际传播的有利条件.要进一步加强中国和平发展理念的国际传播,必须继续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着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与周边睦邻友好关系,打造中国和平发展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