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淮北平原最南端的淮河岸边,有一位依靠科学种田走上致富之路的传奇式人物,他就是阜南县苗集镇孟庄村青年农民张全利。2003年,张全利承包了150亩耕地,他合理布局作物,科学安排茬口,强化技术管理,良种结合良法,在大灾之年获得粮食总产109700公斤,皮棉总产1500公斤,油菜籽总产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农垦三河农场潘庄分场农民赵梅,从18岁开始种田,已陪伴绿野17个春秋,自93年起,承包耕地300多亩,年赢利5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姐大”。这年夏天,35岁的赵梅承包了三队无人敢包的300亩耕地。一位纤细柔弱的女性,却有着不同凡响的举措:借“鸡”下蛋,负债种田。300亩耕地的  相似文献   

3.
国余 《小康生活》2006,(6):32-32
徐铭洋,郎溪县幸福乡塘埂村夹河人,现年37岁,高中毕业后就立志水产创业,带领众乡邻致富。2000年以来,他联合21户乡邻,承包湖泊面积3000亩,其中湖泊水面1800亩进行人工种植芡实,另外“低坝高拦”1600亩,围网套养河蟹、鳜鱼,并自己培育了30亩河蟹幼苗,2004年取得了产值160余万元,利税28万元的好成绩。并带动帮助“幸福庄园”养殖户种植芡实面积4000余亩,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水产经济的发展。徐铭洋自学校毕业后,就把发展的眼光放在水产上。前几年他与大兴村左登华合股承包大兴村十一队的南大塘,面积30亩进行河蚌育珠、鱼蚌混养,通过精心管理,鱼肥…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青年农民圣大兵于今年元月份,通过考察、论证,搜集和掌握致富信息的青年农民圣大兵承包丁村里的两亩荒水沟,实行“莲鱼共养”。他购买了有关技术系列丛书,并到河南等地拜师求教,购500公斤品种莲菜种植在2亩荒水沟内并投放了1000尾鲶鱼。在喂养中除按照丛书上介绍的技术对其进行科学管理外。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我父亲生前与所在村民组订立了《土地承包合同书》,承包了村民组1亩耕地,承包期为30年。作为女儿,尽管已经出嫁,我仍不时抽空回来帮助鳏居的父亲耕种土地。去年初,我父亲病故后,我作为父亲的唯一法定继承人,开始经营父亲生前承包的耕地。去年10月,村民组以我的户口不在该组为由,强行收回我父亲生前承包的耕地。请问,我是否有权继续经营父亲生前承包的耕地?王红  相似文献   

6.
王立才,今年52岁,是江苏省江都市郭村镇幸福村六组的一名普通村民,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农业生产,在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他投标承包本组的91亩低产田进行规模种植,1995年10月承包,承包期一定6年。一年时间不到,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今年夏熟,共长小麦80亩,总产24.4吨,亩平305公斤,取得了从未有过的好收成,他主要有“三招”。 (一)重投入,围绕硬件求突破。他所承包的农田,是一些低产田,平均亩产不足400公斤。为改变低产面貌,提高经济效益,接标合同一签订,他便着手农田的整顿。一方面合理  相似文献   

7.
濉溪县杨柳乡张庙村,以蔬菜生产为龙头,着力推广一年三熟种植经验,实现人均一亩高效田,人均收入1500元,户均收入6000元,被市县评为小康村。该村1332人,人均2.5亩耕地,有科技示范户150名。去年种植瓜套棉300亩,亩收入1500元,麦茬葱250亩,亩产2000公斤,大白菜500亩、土豆400亩、甘蔗300亩、创产值达350万元。同时成功地推广了500亩  相似文献   

8.
农业如何再上新台阶?笔者认为要努力实现五个转变。现结合江都实际,浅述如下:(一)由单一种植向粮、饲(饲料)、经(经济作物)协调发展转变,靠调整产业结构增效益。实践证明,发展高效益农业单独靠种植业是实现不了的,必须靠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各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东汇乡鞠家村青年农民谭龙祥,是个多面手,全家3口人,承包集体耕地91.3亩,另外还养鱼8亩,养猪10头,养草鸡一千只,1993年  相似文献   

9.
李军  白燕 《21世纪》2013,(8):63-63
4名正处级干部被免职,2名干部被警告处分根据宁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安排,去年4月以来,全区共检查清理农垦对外承包土地1224宗32.87万亩,其中违法违规土地20.49万亩,已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收回土地7.7万亩,其中多为未开发利用、违法违规"承包"土地。自治区农垦系统共有土地282万亩,其中耕地67.2万亩。上世纪90年代初,农垦系统调动社会力量开发利  相似文献   

10.
(一) 1973年,农业部综合历史情况,公布的粮食种植面积已下降到16.6亿亩,45年,耕地减少3亿多亩,平均每年消失耕地700多万亩。 近几年的情况更为严重,乱占,滥用耕地有增无减。1985年,全国第一次非农占地高潮,占用土地面积多达1500万亩。1990年后,各类“圈地”占用耕地猛增,1991年占用耕地比上年增加30%以上,而且占用的土地绝大部分都是高产粮田和菜  相似文献   

11.
草地规划应划分为三种类型:完全封禁荒漠化区块形成天然草地;引导农民在一般条件的地块上种植适应性好的人工牧草,发展家庭养殖业;利用先进技术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发展优质新品种牧草,带动草产品交易和集约规模养殖业。与粮杂作物相比,牧草的单价低,收刈量大,降低牧草的收运成本是提高我市草业经济效益的关键,也是提高舍饲养殖业效益的关键。引导鼓励农民实行土地转承包优化组合,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实行连片规模种植,以规模种植推动规模养殖,这是赖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创建农牧产品品牌基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地处四川盆地中部的遂宁市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农业人均耕地只有0.94亩,实行土地承包到户的当初,全市的土地有70—80%是按人口平均承包下去的。最近笔者对遂宁市市中区、蓬溪、射洪三个县的59个农户进行调查,调查的结果表明:劳均经营土地在1~2.5亩的农户占调查户的80%,他们经营的土地占调查面积314亩的75%,说明该区绝大部分土地仍然零星分散在各个农户中。另一方面,由于近几年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村  相似文献   

13.
户籍改革背景下,促进农村耕地合理流转对于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中小城市合理转移、提高农村耕地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来自安徽省的调查结果显示,尽管耕地流转规模不断增大,但现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影响了农民流转耕地的主观意愿;土地承包经营权社会保障性与物权性的冲突及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缺位成为耕地流转的客观阻碍。因此,应当积极推进户籍改革,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协调土地承包经营权社会保障性与物权性的冲突,培育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促进农村耕地合理流转。  相似文献   

14.
国余 《小康生活》2005,(12):37-37
闫洪生家住临泉县杨桥镇红旗行政村新建自然村,多年来。他潜心研究家鱼池塘精养技术,承包水面2000多亩,积极发展水产养殖和特种养殖,带领全镇农民走出了一条养鱼增收致富之路,成为闻名远近的“养鱼大王”。  相似文献   

15.
曾以联合14户农民承包养鱼而闻名的葛兆甫,在致富路上又上了个新台阶。40来岁的共产党员,退伍军人葛兆甫,早在1984年,就不甘心被几亩耕地所束缚,将自家的8亩多承包地转包给他人耕种,先后承包过生产队水面和国营水库养鱼。1989年,他又回到家乡定远县西卅店镇程桥光明村的西葛队。这里,有几十亩水淹荒地闲置着。他用自家麦稻两熟的承包地调换了16亩水淹地,开始了水产养殖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我叫王冬花,今年46岁,湖北省阳新县排市镇铁铺村人。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99年通过再三思虑,决定发展苗圃种植当年3月份,拿出4000多元积蓄,在自家承包地上,种植杉树苗3亩,由于缺乏技  相似文献   

17.
唐轩 《金陵瞭望》2006,(17):47-48
戴科蓉是汤山街道路西村的一位普通农民。近年来,她带头种植大棚蔬菜.走规模经营之路,曾先后荣获全国妇联“双学双比”先进个人、南京市劳动模范和全市农业科技示范户光荣称号。前不久,她又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去年底.她个人承包种植大棚蔬菜达51亩.今年3月又承包了龙尚村50余亩蔬菜大棚。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路西村有16个专业户从事大棚蔬菜种植.蔬菜品种多达26个。  相似文献   

18.
四十六岁的张纯贤,家住涡阳丹城乡老天庄行政村,荆庄自然村,全家六口人,承包土地十六亩。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增长,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就是富不起来,多年的致富梦一直没有实现。近几年,他合理调整产业结构,逐年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一九九二年种了七亩经济作物,其中甘蔗二亩,西瓜一亩,大葱二亩,韭菜一亩,大白菜一亩。年底甘蔗近收入七千元,西瓜收入七百伍拾元,大葱收入二千伍百元,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阳新县枫林镇南塍村56岁柯昌才,原是该村党支部书记。99年退休后,经过近半年时间的考察学习,2000年元月,他邀请3位农民入股,投资18万元,引进特优湘莲,承包了兴国镇宝塔村600亩荒湖种植。当年告捷,每户获利2.5万元,并为打工村民发放工资5万多元。2001年开春,柯昌才又承包了400亩荒湖,在种植湘莲的同时,实行湘莲套养,投放了2万多元的名特优鱼苗,并买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丰县华山镇谢集村致富能人孙厚田靠1.3亩地种植人参果(苗)发了家,被人们传为佳话。人参果是我国近年来来开发的一种新型水果。它具有低糖、低脂、且富含维生素 C 及多种微量元素的特点,深受大众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