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里是一幅石刻拓片的照片,字迹清晰可见:“敕持节宣劳  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石刻是唐代遗物,发现于旅顺黄金山,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它反映了这样一段史实: 公元六一八年,唐朝建立。世居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  诸部纷纷归附。公元六九八年,  的一部──粟末  首领大祚荣,以牡丹江上游为中心,统一除黑水部以外的  诸部,建立“震国”,首府在“旧国”(今吉林敦化附近)。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七一三年),以大祚荣所辖地区为忽汗州,任命郎将崔忻为“敕持节宣劳  使”,前往“旧国”,册封大祚荣为忽汗州…  相似文献   

2.
渤海国是我国古代东北少数民族靺鞨人建立的地方政权。公元698年,粟末靺鞨大祚荣自立为震国王,建立起靺鞨人的第一个政权。公元705年,唐中宗“遣侍御史张行岌往招慰之”①,大祚荣应招,明确了与唐朝的隶属关系,并于公元711年第一次派人到唐朝贡献方物。公元713年,唐玄宗派崔忻为宣劳靺鞨使到震国,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大祚荣接受了唐朝的册封,改国号为渤海,与唐朝正式建  相似文献   

3.
前几年,曾在北京市文物管理处看到唐张建章墓志铭。此墓志是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在北京德胜门外冰窖口附近出土的,志石两块方形,志盖刻篆书“唐蓟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张府君墓志铭”,四行十六字。志文楷书,三十二行,满行三十一字,共计九百零九个字。这块墓志的出土,对了解和研究唐朝与渤海关系的历史,颇为重要。隋唐时期,居住在我国东北境内的少数民族靺鞨人分为七大部。其中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和辉发河流域的粟末靺鞨部,到了公元七世纪末,兼并周围各部,势力日益强大。六九八年(唐圣历元年),粟末首领大祚荣自立震国(或作振),称震国王。七○五年(唐神龙元年),唐中宗派遣侍御史张行岌前往招抚,大祚荣随即归附。七一三年(唐开元元年),唐玄宗派遣郎将崔忻前去粟末地区设置忽汗州,任命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并册拜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于是大祚荣“去靺鞨号,专称渤海”。可见史称“渤海国”之名是由唐王朝的册封而来  相似文献   

4.
公元698年大祚荣据东牟山建立震国,不久经唐朝册封改为渤海国。公元755年,渤海迁都上京龙泉府,史称渤海开国都城为“旧国”。据考证,渤海“旧国”为吉林省敦化镇内的敖东城遗址。又据《旧唐书》、《新唐书》记载,大祚荣初起时,据东牟山筑城居之,足证他“自立震国”之地当为山城,而敖东城并非山城,又不傍山,所以敖  相似文献   

5.
渤海王国是以粟末靺鞨为主体而建立的地方政权。公元七一三年(开元元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从此该政权“去靺鞨号,专称渤海”①。大祚荣死,子武艺继位,“大开宇境”,到宣王仁秀时进一步扩大地盘,成为雄踞东北地区的强大政权。渤海诸王一再“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②。因而在唐文明影响下,渤海政权成为当时祖国边疆地区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王国,史称“海东文化”。本文仅就渤海的文学艺术(包括文学、书法、绘画、音乐和舞蹈)等,作一粗浅的论述。 一渤海的文字 要探讨渤海的文学艺术,首先必然要涉及到作为文…  相似文献   

6.
渤海史识微     
一、“许国公”和“震国公”《旧唐书·渤海传》谓大祚荣“圣历中,自立为振国王”(“振”,《新唐书》作“震”)。溯言“万岁通天年,契丹李尽忠反叛,祚荣与靺鞨乞四比羽各领亡命东奔,保阻以自固”,事不及乞乞仲象。如此,大祚荣何以自称振国王之缘由不清,读者亦无从推知。而《新唐书·渤海传》记营州起事时,则首述乞乞仲象。谓“有舍利乞乞仲象者,与靺鞨酋乞四比羽及高丽余种东走,度辽水,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固。武后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赦其罪”。述及祚荣,则阐明其为乞乞仲象之子,后“祚荣即并  相似文献   

7.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较好的时期之一。渤海政权自接受唐廷的招抚和册封而成为唐的藩属之后,曾一再地“遣子入侍”、派出质子,可谓模范地恪守了纳质的制度。按对密切和发展双边关系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迄今为止,有关这方面的情况还很少引起治史者们的注意。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索。一、渤海遗子入侍始于何时? 《旧唐书·北狄传》渤海 条记载;“(唐)中宗即位,遗侍御史张行岌往招慰之。祚荣遣子入侍”。从文义观之,似乎是唐中宗刚一即位,就派张行岌前往震国进行招抚,祚荣随即“遣子入侍”。故治史者们往往据此而断定渤海之遣…  相似文献   

8.
渤海国族源考——以中国、日本、朝鲜史料为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世纪末,大祚荣“渡辽水,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固”①,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渤海国。后经略二百余年,遂以“海东盛国”之名,称誉东亚。近年,有关渤海国之研究,颇热于日本、韩国、朝鲜及俄罗斯诸国。然论及渤海国族源问题却多有异议。择其要者,大致有...  相似文献   

9.
渤海王国有多少人口?由于文献记载语焉未详,迄今尚无定论。本文拟在钩校中外古籍的基础上,对这一关系到“海东盛国”兴亡盛衰的问题,试作初步的探索和考证。 一、关于渤海初期的人口 渤海王国初名震国(或作“振国”)。《旧唐书·渤海靺鞨传》称大祥荣自立为振国王之际,“地方二千里,编户十余万,胜兵数万人。”此外如《新唐书》、《五代会要》、《册府元龟》、《文献通考》及朝鲜史书《东国史略》、《东国通鉴》等等,也均谓其时“户十余万,胜兵数万”。 然而,“户十余万”是个相当笼统的数字。究竟是十二、三万,还是十七、八万,实难确指。如…  相似文献   

10.
渤海国作为唐中央政府的一个地方政权,在我国东北地区统治了229年。这期间,唐政府为了加强对渤海地区的管辖,于公元713年在渤海辖区忽汗州设忽汗州都督府。并派员任命其首领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从大祚荣所授郡王、都督等官职来看,大祚荣显然是唐王朝派遣到这里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一切政务,但是,由于该政权是由当时的少数民族——靺鞨族为主体建立的,加上它地处祖国边陲等种种原因,造成了该政权在统治机构上有某种独特性,这  相似文献   

11.
渤海靺鞨考     
《旧唐书·渤海靺鞨传》一开头便道:“渤海靺鞨大祚荣者,本高丽别种也。”有些学者根据这一记载,认为:“大祚荣是高丽人。”然而,这一记载中,有“渤海靺鞨”一词。特别是,“渤海靺鞨”一词中有“靺鞨”二字,这二字足以使我们怀疑“大祚荣是高丽人”这一看法的正确性。由于“渤海靺鞨”一词涉及大祚荣的族属问题。所以,渤海史的研究者在论及渤海族属时,有时会自觉不自觉地解释一下“渤海靺鞨”,自觉不自觉地表明了自己对“渤海靺鞨”的看法。如中国学者王成国认为:“渤海靺鞨即粟末靺鞨”。又如,朝鲜学者朴时亨在论及这一问题时,认为:“渤海不只是由高句丽人组成的,它还包括在数量上仅占多数的靺鞨之众,而且其国都也位于粟末靺鞨住地。但在这里掌握主导权的是高句丽”。  相似文献   

12.
渤海国号的由来,《新唐书·渤海传》记为唐先天中,朝廷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自是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胡三省按此理解为:“始去靺鞨,专号渤海”,故此现代东北史大家金毓黻先生等往往以渤海专代靺鞨,并从而以此推论二者的音转问题。但是,如果全面地审核现存有关史料,这一所谓“渤海”专代“靺鞨“或“靺鞨专称渤海”说,就显得难以成立。今冒昧略陈管见,敬乞方家赐教。  相似文献   

13.
18 5 8年 7月 2 9日 ,大老井伊直弼指派幕府全权代表井上请直、岩濑忠震二人在停泊于神奈川海面的美国军舰“波哈坦号”上签署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承认自由贸易和通商开港。随后 ,又同英法俄荷等国订立类似条约 ,史称《安政条约》。于是 ,横滨自 185 9年 7月 1日起正式开港。 186 3年英法两国军队进驻横滨并于 1875年撤出 ,前后历时 12年。  英法军队何以进驻横滨 ?12年后又为何自行撤走 ?拙文拟就此作一初步探讨。  一、攘夷狂潮  在订立通商条约过程中 ,日美双方已确定神奈川开港范围包括横滨在内。当时的横滨不过是一个小渔村…  相似文献   

14.
渤海国部分府州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东平府《新唐书·渤海传》记载:“拂涅故地为东平府,领伊、蒙、沱、黑、比五州。”该府既然在拂涅故地,而拂涅为靺鞨诸部之一,那么我们只要弄清拂涅故地在哪里,也就可以知道东平府的所在了。《新唐书·黑水靺鞨传》记載:“……又次曰安居骨部;益东曰拂涅部。”即是说,拂涅靺鞨在安居骨靺鞨以东。而安居骨靺鞨一般人公认在今黑龙江省阿城县一带。所以说,东平府即拂涅故地应在今黑龙江省阿城县以东。具体地说,应在今兴凯湖西岸一带,理由有三:(一)阿城以东的牡丹江流域是上京龙泉府,东平府肯定尚在牡丹江流城以东;(二)既名“东平”,必然在渤海国之东部,与东京龙原府同一经度或更东;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东与苏联交界。共辖六县代管一市(绥芬河市),有93个乡镇。全市总人口为273.4万、其中市区63万。全市总面积46916.5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26458.9平方公里,占59%,丘陵12008.7平方公里,占24.1%、平原8448.9平方公里,占16.9%。水域面积1297596亩,未利用土地16(?)0859亩,可垦荒地75.8万亩。 1988年5月已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定为“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市委、市政府六月制定了“牡丹江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这已经指导和推动着试验区工作的深入开展。为达到“在全省率先实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占主导地位和率先富裕起来的地区”的目的,本文以生态经济学的观点为指  相似文献   

16.
渤海大氏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认为渤海史研究的关键需要弄清渤海大氏的源流。大氏所领导的粟末集团所以被李唐王朝封为渤海郡王,进而封为渤海国王,就因为大氏为东夷族系,曾活动于山东东北部渤海沿岸,这一地区在汉代设渤海郡。李唐王朝遵循中华传统文化,追本溯源,尊崇大祚荣为首的大氏族团的“得姓之地”、氏族发祥地——即在汉所设之渤海郡之故地,故封以渤海国王。古有大人国,古史上东方大人国即渤海大氏的故国。大氏族团由山东半岛经海路到达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北上,来到东北地区与东北古族肃慎—族团融合。渤海大氏集团以唐代文化为依归,同时受到室韦、契丹、突厥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公元696-926年,以现今我国东北牡丹江流域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存在过一个由  人建立的渤海王国。 关于渤海王国的政权性质,无论过去和现在,国内外史学家认识颇不一致,大有争议。 早年,日本帝国主义御用学者胡说“满蒙非支那领土”①,自古以来“满蒙”(即东北)与中国无关,是独立  相似文献   

18.
宋辽澶渊之盟后三十八年——1042年(宋仁宗赵祯庆历二年,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十一年),辽和宋又发生了一次交涉。交涉由辽遣南院宣徽使肖英、翰林学士刘六符以国书正式向宋提出。事由有三:一是追讨旧账,说瓦桥关以南一带(即瀛、莫二州)本是石晋割属于契丹的,被后周夺去,并且提到宋虽“世修欢誓”,而“曾兴无名之师”,为“始终反复”;二是责问宋和夏构兵的缘由,说夏于辽“久已称藩,累曾尚主”,宋不顾而去打他,是所谓“已举残民之伐,曾无忌器之嫌”;三是违反盟约,说宋“营筑长垣,填塞隘路,开决塘水,添置边军”,有违盟约条款。综合三项事由,最后提出一个要求:“曷若以晋阳旧附之区,关南元割之县,俱归当国,用康黎人”(全文见《全辽文》)。这样大的口气,顿使宋朝君臣饱吃一惊! 不仅要索回关南,而且提出索回“晋阳旧附之区”,即指北汉所有太原等十州、四十县,显然是一种政治上的无理讹诈。这样做,表面上是欺宋文弱,而骨子里却别有用意,但是这个用意,在封建  相似文献   

19.
渤海建国前史事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696年"营州之乱"前,当地已拥有6万左右人口的靺鞨人,并已形成为一支潜在的政治势力.为了寻求出路,他们卷入了"营州之乱",并在大祚荣的领导下于697年乘机东奔、走上自主发展的道路.东奔队伍主体和主导力量为粟末靺鞨.  相似文献   

20.
据苏联《远东问题》1987年第3期报道,1987年2月3日在莫斯科举行了苏联中国学家协会理事会会议。会上,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哲学博士M.季塔连科作了“关于以苏共二十七大和苏共中央一月(1987年)全会精神改革苏联的中国学”的报告。协会副主席、历史博士Ю.М.加列诺维奇作了“关于协会理事会1985—1986年度工作总结和1987—1988年工作计划建议”的报告。报告指出,苏共二十七大决议要求苏联中国学家为苏中人民友谊作多方面的工作,为发展苏中友谊,为巩固两国睦邻友好关系作出更大的贡献。协会应当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必须特别注意研究这些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